扎根乡土,江津区创新“在地化实施”培育时代新苗
2025-05-07 14:17
在中山学校的美术教室里,孩子们用植物拓印技法创作古镇吊脚楼纹样;石坝街小学的学生们漫步卞小吾故居、中医药博览馆,在“地方文化研学课程”中感受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走进重庆江津区这片育人沃土,一幅“优质均衡,各美其美”的乡村教育画卷正徐徐展开。
▲学生学习晕染技艺
近年来,江津区扎根乡土办教育,以国家课程方案为引领,创新提出“在地化实施”理论框架,通过“整体规划-课程建设-课程实施”三位一体模式,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三空间融合”课程体系,让每所乡村学校都能深挖本土资源,培育“一校一品”特色课程生态,形成“扎根乡土、一校一策”的教育改革新格局。
创新课程
走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破局之路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基础,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
江津区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引导学校因地制宜,深挖区域资源,将其转化为育人素材,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三空间融合”课程体系,即校园小课堂打基础、田野中课堂强实践、社会大课堂拓视野,实现“课堂教育-实践应用-迁移创新”的教学闭环,既守住了教育之本,又彰显了地方特色,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中山学校的探索尤为亮眼,该校立足古镇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国家美术课程与地方非遗深度融合,构建起“国家课程+校本融合+社团拓展”的阶梯式美育培养模式:低年级开展植物拓印、手指画等趣味创作;中年级引入扎染、风筝制作等传统工艺;高年级聚焦蜡染、古镇文创设计,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更培养出一批批艺术新苗。这一模式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荣获市级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重庆市美术特色学校等称号,多名学生考入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一流学府。
▲学生欣赏扎染作品
值得关注的是,江津区积极破解乡村教育资源短板,构建起“专职教师+兼职专家+高校支援”的多元师资体系,累计引进30余名高校教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乡村学校课程教学,并通过“城乡教研共同体”“云端支教”等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高效流动。
硕果盈枝
绘就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江津区乡村教育实现了华丽转身。
如今,全区100余所乡村学校100%制定在地化课程实施方案,40%被课程评估专家认证为“优秀”,2所学校入选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中山学校的美术特色课程辐射带动周边8所学校,形成“古镇美育共同体”;全区乡村教师获市级课程建设成果奖42项,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21人次,出版专著12部,开发校本课程百余门……
▲课堂教学
“乡村教育的根在乡土,魂在文化,活力在创新。”江津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曾祥敏表示,江津区通过深化乡村学校课程“在地化实施”,推动“乡土文化+现代技术”深度融合,让每所学校都成为传承文化的阵地、培育人才的摇篮,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教育动能。
展望未来,江津区将持续深化“在地化实施”,让教育扎根乡土,因地施策、精准发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创,推动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秀月)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