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区大路小学校“三聚焦”玩转指尖技艺,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2025-01-10 09:51
古老技艺焕发新彩,文化传承润物无声。
近年来,重庆市璧山区大路小学校秉承“大自然·让每一个生命充满阳光”的办学理念,将泥塑非遗文化引进校园,围绕“专业”“创新”“活力”下功夫,不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渠道,让非遗文化真正在校园“生根发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下去。
专业引领
幼小科学衔接让泥塑种子发芽
纵览学校泥塑非遗文化的发展轨迹,“专业”二字贯穿始终。“我们希望每一名孩子都能了解到专业的泥塑知识,激发他们想要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兴趣。”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
▲学生玩转指尖技艺
聚焦“专业”,学校定期邀请民间非遗泥塑大师到校进行现场示范和点评,让非遗传承人和孩子们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将非遗火种种在孩子们的内心。学校还组织、鼓励孩子们参加泥塑体验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技艺,增强自信。
“我们还在学校的附属幼儿园开设了泥塑活动,从小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是为他们小学阶段深入学习泥塑奠基。”学校相关负责人说道,附属幼儿园的泥塑活动是为了让孩子们熟悉泥土,学会最基础的雕、塑、捏、捣等泥塑手法,明白泥塑的过程、享受泥塑的乐趣。
创新驱动
特色课程释放非遗魅力
走进大路小学的泥塑室,饱经风霜的老人、天真烂漫的儿童、婀娜多姿的女孩等泥塑作品惟妙惟肖;龙、蛇、兔等十二生肖泥塑作品充分展现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房屋、院落、火锅等童趣作品将孩子们的内心美好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泥塑作品
土中生花,“捏”出非遗新风貌。精美的泥塑作品背后,是学校创新开展泥塑课程的坚实行动。
学校聚焦“创新”一词,将泥塑课程巧妙嵌入日常教学体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设置不同层次的课程:低年级学生以趣味手工为主,通过捏制水果、小动物等简单造型,培养动手感知力;中高年级学生则进阶到主题创作,围绕民俗故事、家乡风貌等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融入历史、地理知识,实现跨学科联动。
▲学生认真制作作品
创新不仅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呈现在家校的联动上。学校将泥塑文化设置为家校连接的纽带,邀请家长参与泥塑课程、作品评选,了解泥塑非遗文化对孩子们的教育意义,让家长与学校同向而行、同向发力。
活力涌动
多元活动让非遗扎根校园
灵动的双手将泥土捏出狗的大致形态,再进行粘接、挖补、雕刻、打磨,再使用工具进行精细雕琢,一个小巧玲珑的泥塑狗狗就在孩子的指尖诞生了……在学校开展的泥塑比赛现场,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制作着泥塑作品。
学校聚焦“活力”一词,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泥塑展览和比赛活动,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去创新,使非遗在校园中焕发新生。
▲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现场
与此同时,学校精心装扮泥塑工作室,配齐专业工具、材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让泥塑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泥塑的韵味。
一块泥土、一种教育、一份传承。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校园为基点,向家庭、社会传递守护非遗的火种,让泥塑这一古老技艺在校园中焕发活力。
(胡登川 田甜)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