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党委书记张勇:深化“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奋力创建一流的中华名校
2024-12-10 10:05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脉承巴蜀、赓续前行,作为“民转公”改革学校,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秉承“公正诚朴”的校训,坚持“挖掘潜能,张扬个性”的办学特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五育并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在一次次探索创新中激流勇进,成长为引领重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本期对话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党委书记张勇,谈谈学校如何加快自身发展,在教育强市、教育强国征程中展现担当作为。
▲张勇
问:学校如何深入推进“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勇:立德树人践初心,“五育”融合育新人。学校坚持学生立场,以系统思维推进育人实践,开发探索特色“五育”课程,实施“播一颗科学的种子,报效祖国;精一项运动,健康终生;会一门艺术,优雅生活”育人路径,多形式、多平台、多渠道推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目前,学校“善雅志——生根、生长”系列课程建设初具成效,该课程既包括“奋斗·担当”爱国主义主题教育课程、“生根·生长”思政一体化课程、“育美·育心”美育课程、“劳学·创艺”劳动实践课程、“启新·励志”入格教育课程等常规“五育”内容,更创设“星耀鲁巴”特色表彰激励课程,以课程为依托建立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并强化过程性评价。
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探索“看见每一个心灵”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六年一贯制心理健康教育,每个年级配有专职心理教师,构建“拓新·积淀”班主任发展课程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成功获批重庆市第三批立德树人特色项目实践研究基地。学校的教育实践得到广泛认可,形成了一批具有鲁巴特色的标志性成果。
▲歌声礼赞祖国
问:学校如何变革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张勇: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大力推进“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素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研组落实“五三五一”教研模式,把“以学为中心”理念融入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坚持“三把两重”,即“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思维)留给学生,把方法交给学生,重课堂实效、重学生获得”,通过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项目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碰撞思维火花
问: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张勇: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着力于“强化师德师风”“星师计划”和“改革教师评价体系”三方面,将“尊重和爱心是师德的灵魂”理念根植教师心中,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队伍,特别是推出的“星师计划”教师培养实践成效显著。
“青蓝星计划”创建“始业”课程,推行“3+N培养模式”,加速青年教师全方位成长。两年来,65名青年教师参加市、区级各类教学比赛获一等奖。
“卓越星计划”以任务为驱动,组建“卓越班”,以3+C(compulsive)+S(selective)课程体系、浸润式研修等助推骨干教师的教学力、引领力提升。2年研修助推3人获高级职称,32人获区级骨干教师称号,9人获评“江北区好老师”称号,20人成长为学校中层干部。
“领航星计划”依托校名师工作室,打造学习、教学、导育、研究共同体。学校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人,特级教师4人,正高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80余人,市、区级骨干教师160余人。
学校还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把“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了“绩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以热爱之名,创不凡发展,鲁能巴蜀中学与时代同步,勇立潮头,在教育强市、教育强国的征程上砥砺前行,让一流名校愿景照进现实。
(谭茭 杨静)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