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非遗技艺“闹”元宵 哪吒与三峡皮影碰撞出新火花
2025-02-12 22:09
继央视春晚的“重庆7分钟”惊艳亮相后,作为央视春晚的“姊妹篇”,央视元宵晚会上重庆再次亮相,“非遗技艺”更是其中一大亮点。
除了再度在全球华人前表演的铜梁龙、大足鲤鱼灯等,更有秀山花灯、巫山三峡皮影等重庆特色非遗技艺亮相,让观众在欢庆元宵的同时,也领略巴渝文化的独特韵味。
两度登上央视舞台
“让重庆‘非遗’ 走向世界”
重庆分会场节目《上元欢渝夜》中,铜梁龙舞以排山倒海之势点燃全场。
▲元宵晚会现场
19岁的铜梁龙艺术团团员张景一继春晚首秀后,再次舞动龙具,“春晚是紧张,元宵晚会是默契。如今和铜梁龙像战友般血脉相连,每个动作都刻进骨子里!”
铜梁龙舞是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区的传统舞蹈,是中国龙舞的重要代表之一。2006年,铜梁龙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元宵晚会现场
节目中,铜梁龙舞者手持特制龙具,演绎出巨龙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大足区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万古鲤鱼灯舞,寄托吉庆祥和的期盼和年年有余的诉求;梁平区传统民间艺术梁平木版年画,散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伴随着激烈鼓点,春晚上的“老面孔”们挨个亮相。
▲元宵晚会现场
用铜梁龙艺术团团长刘长江的话说,从春晚到元宵晚会的连续亮相,标志着这项千年非遗正迎来发展新机遇。“这些‘非遗’不仅是重庆的文化名片,更承载着巴渝人团结勇毅的精神内核。未来我们将探索更多创新表达,让‘非遗’走向世界。”
▲2025年总台春晚中的铜梁龙舞
哪吒与三峡皮影相遇
让“非遗”从乡土记忆变国潮符号
除“老面孔”铜梁龙、大足鲤鱼灯外,也有更多重庆非遗首次登上央视元宵舞台。
印有“中国梦”字样的秀山花灯,点燃观众心中的梦想与希望;巫山三峡皮影则携《封神演义》经典角色惊艳登场,哪吒等神话人物通过牛皮影人的细腻镂刻与灵巧关节设计跃然其间;被誉为“天下第一帘”的梁平竹帘,则以薄如蝉翼的千丝竹线编织出东方美学意境……
▲在央视元宵晚会上亮相的哪吒造型三峡皮影 巫山县文化馆供图
巫山县文化馆非遗部主任谭维说,央视元宵晚会亮相的哪吒角色,取材于家喻户晓的《封神演义》神话,三峡皮影以其细腻的镂刻技艺、灵动的关节设计,将角色的神韵刻画得栩栩如生。
巫山的三峡皮影是重庆三峡地区传统民间艺术,以牛皮雕镂成影人,造型古朴,线条流畅,搭配当地方言唱腔与独特伴奏,多演绎历史传说与三峡民俗故事,极具巴渝风情。
“哪吒等广受年轻人喜爱的神话角色,通过皮影艺术重构经典,延续了神话的精神内核,是一次实现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的深度对话。”谭维说,首登央视元宵晚会,标志着传统艺术从乡土走向大众视野的突破,借助国家级平台的传播力,千年皮影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记忆”,而是以动态的、故事化的形式扎根当代审美,为非遗保护提供创新范本。
元宵晚会中,重庆4分钟的演出,重庆“非遗”技艺与现代表演形式碰撞,千年技艺与现代光影共舞,巴渝文化的生命力在元宵之夜璀璨绽放。
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张皓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