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四重”奏|双向奔赴的“双昌”园区——川渝“破界”共耕现代农业“试验田”
2024-11-02 11:15
▲10月30日拍摄的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双昌”合作示范园区。新华网发(华小峰 摄)
新华网重庆11月1日电(韩梦霖 黄晓芸)曾经,地图上一条看不见的省界,隔开了田挨田、路相通、水相连的两个村庄。界线的一边是四川省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另一边则是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
如今,这两个毗邻而居的川渝山村,正尝试着打破省市间的界限,不分彼此、优势互补、携手发展,共耕一块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试验田”。
近日,“奋楫争上游·改革‘四重’奏——‘川渝一盘棋·唱好双城记’”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双昌”合作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双昌”园区),探访该园区建成三年多来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双昌”园区是根据《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在川渝毗邻地区建设的三个农业合作示范园区之一,着力打造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试点示范带动成渝地区现代农牧业协同发展。园区规划面积19.6万亩,荣昌10.1万亩、隆昌9.5万亩,涉及两地“七镇一街道”,其中先行区3.5万亩,三合村和普陀村均位于“双昌”先行区范围内。
开车进入“双昌”园区,公路两侧一座座白墙青瓦的民居,掩映在绿树与鲜花之中。川渝两地共同出地出资建设的科技文化馆别具巴渝民居风格。站在文化馆前眺望,不远处山坡上的油茶园郁郁葱葱,坡下成片的稻田阡陌纵横,与错落有致的农舍相互映衬,一幅生态美、乡风淳、产业旺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美好的“施工图”已然变为幸福的“实景图”。
▲“双昌”园区内,美丽乡村展新颜。新华网发(华小峰 摄)
“原来两个村虽然毗邻,但却没有修通沥青混凝土路,两个村各自的道路也比较窄。现在村里的路不仅大大拓宽了,两个村的公路也贯通连接起来,还建成了一条园区内的环线。”三合村党委书记王东说。截至目前,“双昌”园区内已实施道路交通、稻鱼基地、智慧猪场、美丽新村建设等30余个项目。
2022年,当地启动“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通过整治建筑、打造景观矮墙、栽种院坝绿植、安装照明设施、修建人行便道等,“双昌”园区内的乡村风貌“颜值”“气质”实现了双提升。
王东表示,除了基础设施条件和村容村貌的变化,两个村之间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产业共建共享:“我们共同规划主导产业,共同聘请农业专家开展技术服务,就连在制定土地流转费用标准时也保持一致。”为发展稻虾养殖,双方还共建了4000亩的高标准农田和5公里长的引水灌溉渠道。
据介绍,园区按照坡上猪场油茶(茶叶)种养循环、水田稻渔综合种养、旱地高粱油菜轮作的发展思路进行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生产+科技+加工+服务”一体化发展,探索优势互补、产业协同、资源共享、政策叠加、合作共赢的跨区域合作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
普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强指着不远处的“双昌”示范猪场说,这个猪场已经“入住”了第一批生猪。该项目是由国家级龙头企业重庆琪金集团牵头,发挥“荣昌猪”“内江猪”独特品种资源优势和畜牧科技人才优势,依托荣昌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等科技支撑,联合荣昌、隆昌国有农业平台及村集体经济,在两地交界处共建示范猪场,带动农户养猪,打造国家优质生猪战略保障基地和种猪供种高地。
唐强介绍,该示范猪场还探索“国有资本+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联农带农机制,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盘活利用农村资源,增加集体经济和农民收益,实现共赢。
“这几年,多亏了双昌‘合作园’的建设,村里变化很大。”普陀村村民李云方感慨地说。今年底,园区内的人均年收入预计能达到2.6万元。
“随着‘双昌’园区的建设,也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在村里经营起了民宿。”王东说。
▲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内的幸福生活。新华网发(辛飞 摄)
接下来,“双昌”园区还将充分结合当地丰富的陶、夏布、折扇、石牌坊等非遗项目,以及茶文化、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推动农文旅融合。
据了解,重庆市荣昌区地处成渝地区“黄金联结点”,自古以来就是巴蜀古驿道的必经之地。作为川渝相向发展的“桥头堡”城市,近年来,荣昌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与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共下“一盘棋”、共育产业链,大力推进“双昌”农业园、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等川渝合作重大项目建设,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