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纪”——寻访巴渝纪律故事③|一张借粮证 秀山老人珍藏了70多年——到洪安镇,听刘邓大军严守党的纪律那些事儿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尤 何春阳

2024-06-25 06:45

▲沉浸式情景剧演绎西南服务团解放建设秀山的纪律故事。 (本栏图片由秀山县纪委监委供图)

▲西南服务团陈列室。

▲洪安廉洁文化主题长廊。

前不久,记者来到秀山洪安老街的清水江畔时,一座刻有“走向大西南”字样的纪念碑,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

“这是为纪念西南服务团成立40周年而建的,记录了75年前西南服务团紧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胜利完成党中央作出的‘进军大西南’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任务的情况。”跟随讲解员的讲述,西南服务团参加解放、建设秀山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位于秀山县东北角的洪安镇,是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原型地,因其“一脚踏三省”的地理特点而闻名。其实,洪安镇还是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的第一站。70多年前,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和西南服务团,在解放、建设秀山期间,留下了人民军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铁规、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

近年来,秀山县尤其注重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文学作品中深入挖掘纪律故事,让“清风边城、红色洪安”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如今,西南服务团陈列室与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司令部旧址一并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国防教育基地,全市首批清廉文化试点示范单位。

边城的廉洁清风,从70多年前一直劲吹到现在。

“他们说‘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硬是要给借粮证”

在司令部旧址里,陈列着一张借粮证的照片。借粮证正面正中印有“米票”“伍拾斤”字样,上方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借粮证”字样,下方还盖有野战军战地行政委员会章。

这张借粮证,见证了秀山土家儿女与刘邓大军的军民鱼水情,也包含着一个触动人心的党风廉政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战事并未结束,还有上百万国民党军队盘踞在西南、华南等地负隅顽抗。1949年11月,刘邓率领的二野司令部先头部队从湖南花垣县城直抵茶峒。国民党军队为阻止刘邓大军入川,烧毁了连接洪安和茶峒的唯一大桥——洪茶大桥,并四处散播“共产党的部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的谣言,吓得不明真相的洪安百姓纷纷躲藏。

但很快,洪安百姓就从河对岸茶峒镇的亲戚口中,听闻刘伯承、邓小平带领的部队纪律严明、吃苦耐劳,挖野菜充饥,睡石板街,对老百姓客气谦和,便暗中奔走相告,把藏起来的8只“娘娘船”(可拖带小船的大船),拼凑成两艘简易渡船帮助解放军渡河。

11月6日下午,在两岸百姓的协助下,刘邓大军第三兵团十二军三十六师一零六团先头部队以破竹之势发起猛攻,不到半小时就击溃了守敌,解放了洪安。

为迎接刘邓大军入川,洪安当地百姓把家中的门板、柱头都拆下来,帮助解放军在河面上搭建浮桥,方便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渡过河向秀山挺进。

刘邓大军进入洪安后,老百姓还把藏在地窖中、山洞里的米面、红薯等“保命粮”拿出来捐献给解放军。据统计,当时为刘邓大军捐献的“保命粮”,达1万多斤。

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知晓洪安老百姓的义举后,下令部队把群众捐献的粮食一一做好登记,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借粮证,派人送到捐献粮食的群众家中。

洪安镇边城居委会老人赵忠良家中,就一直珍藏着一张借粮证。他回忆说:“洪安解放时,我们把粮食捐给解放军,但他们说‘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硬是要给借粮证。虽然此证可以充当公粮,我却一直没有拿去兑换粮食,而是放在家里的一口木箱子里。如今,每每看到这张借粮证,就很是感慨……”

刘邓首长进驻洪安后,就驻扎在拉拉渡码头边街口处的复兴银行内。他们经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深入群众家中,嘘寒问暖拉家常。他们不仅自己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铁规,带头反对铺张浪费,还要求所有解放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损害群众利益,体恤群众疾苦。部队官兵亲民爱民、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被当地群众传颂至今。

“到西南去”,一声号令让他们千里奔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形势和解放大西南、建设大西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遵照党中央部署,组建西南服务团,主要任务是为解放、接管和建设大西南服务。

“到西南去!”根据党中央《关于三万八千干部的布置》,西南服务团除从中央和老区选调的干部外,还从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地招收了大量大、中学生,工人、职员成分的新干部。

“他们把西南说得很可怕,以动摇我去西南的决心。但我知道解放军是为劳动人民翻身、求解放服务,特别是我看到解放军纪律严明、爱护群众,更加坚定了我要去西南的决心。”回忆当年参军南下时的初衷,西南服务团成员徐平这样说。

西南服务团这支队伍,既是服务队,也是战斗队,刘邓大军进军到哪里,他们就接管到哪里。

行进的过程,便是展示严明纪律的过程。西南服务团一团四支队秀山中队64人,一直紧跟着部队前进。他们冒着秋冬季节的连绵阴雨,打着绑腿、背着背包和三四公斤米粮,艰难地跋涉在山高林密的武陵山区,不顾国民党散兵、土匪的骚扰袭击,流血流汗备受艰辛,无一人叫苦。

顺利接管秀山后,西南服务团成员在新秀山建设中,忘我工作,辛勤耕耘。他们中的很多同志长期战斗在基层和边远贫困山区,但从不跟组织讲价钱,不计较工作地点,不挑剔工作部门,不计较生活待遇,一切听从党安排。

“这支部队和我之前见过的军队有些不一样,他们敲开老百姓家门时,很有礼貌,站在屋外,未经允许绝不进屋。”从小就生活在洪安的居民吴堂海说,解放军军纪严明,不仅不扰民,还帮老乡打扫院子,担水挑柴。

西南服务团秀山中队成员李治武,就是用一生在践行这样的纪律精神。

李治武曾六次立功,在山东邵儿庄战斗中曾经荣获“特等杀敌英雄”称号。在秀山期间,他历任区长、工作队长、武装部副部长、交通局副局长等职。

他从不以“功臣”自居而向组织上要名要利,相反他处处体谅国家的困难。他原为二等甲级伤残,但他主动申请降为二等乙级。单位安排住房时,他总是把条件好的住房让给其他干部,还把自己的住房让给单位职工作婚房。

李治武深知新中国来之不易,人民的江山需要下一代来巩固。他经常受邀到秀山各中小学校和单位作教育报告,向青年、学生讲述流血牺牲的艰难历程,讲述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

创新形式丰富载体,纪律故事焕发契合时代精神的活力

“75年前,西南服务团战士紧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从千里奔赴、入川接管到扎根建设咱们新秀山,他们始终把纪律放在第一位,请大家以‘纪律’为题,进行创作……”这是近期,洪安镇中心校在“廉画”创作特色课程上,开展纪律故事进课堂的一个生动场景。

近年来,秀山县用好用足用活红色资源、文学作品、少数民族文化,深挖廉洁资源,将刘邓大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铁规,把老百姓主动捐的粮食换成借粮证送上门,西南服务团留秀建设的纪律故事,以“花灯名嘴微宣讲”、青春倡廉志愿者服务队、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方式,送进学校、机关、社区、景区。

在党纪学习教育中,秀山县将洪安廉洁文化主题长廊与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司令部旧址,作为全县各级党组织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接受党性锤炼的主阵地。

同时,为深化拓展宣传教育形式,秀山县以西南服务团解放建设秀山的纪律故事等正面典型为“镜”,以本县查处的反面典型案例为“鉴”,对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清廉建设等中心工作,开展正反面典型教育,强化“不敢腐”的震慑,筑牢“不想腐”的根基。

秀山独特的红色资源,还吸引了大量市外的党员干部群众前来参观。

不久前,重庆市秀山县兰桥镇和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大路镇、妙隘乡在兰桥镇寨瓦村开展了“边区协作、以案促学”纪律教育会。“一直以来,我们通过立足地域特色,共享案例、文化等资源,建立边区常态化协作机制,共学党纪,同受教育,互融互通,打造廉洁文化共同体。”秀山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秀山县因地制宜,将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条例》与清廉建设结合起来,深挖三地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中的廉洁因子,融入各清廉单元建设,并利用乡镇赶集日、“清廉小课堂”等进行传播,让廉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截至目前,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司令部旧址已吸引贵州、湖南、湖北、重庆等市内外党员干部、群众前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廉洁教育达9万余人次。

编辑: 朱丹红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