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圆桌会|聚力打造河湖治理现代化重大标志性成果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龙丹梅

2024-06-24 06:56

▲六月二十一日,万州区,长江上桥桥相连,云起云涌。特约摄影 冉孟军视觉重庆

主持人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龙丹梅

受访嘉宾

市水利局副局长、市河长办副主任 任丽娟

万州区委副书记、区长 李庆

巫溪县委书记 李卫东

重庆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暨美丽重庆建设大会提出,要深刻理解把握新征程上重庆在长江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维护长江生态安全的具体任务深刻理解把握新征程上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要求,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重庆如何扛起“上游责任”,展现“上游担当”,全面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记者采访了相关市级部门负责人和区县负责人,进行深入探讨。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由“治”到“制”再向“智”

重庆江河众多、水系发达,河湖治理是重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一道必答题,如何通过数字赋能河湖高效能治理?任丽娟表示,近年来,市水利局聚焦河长制六大业务,立足解决河湖监管难、问题发现难、协同处置难、闭环评价难“四大难题”,构建河湖全景感知、智能研判分发、联动协同处置、管河治河评价4个多跨场景,建设“河长管河治河”综合场景,目前已初步形成重点能力,有力赋能河湖高效能治理。

任丽娟介绍,“河长管河治河”综合场景依托全市IRS平台,共享多个涉水部门数据资源、前端感知资源,建立以河湖要素库、问题全量库、治理清单库为重点的河湖全要素“一本账”,将每名河长的“责任田”网格化建在河上、落在图上,让重点河湖监管率由7%提升至46%;同时,通过重塑多跨协同处置模式,实现问题研判分发时间由5天变为5分钟,问题整体处置环节由26步压缩到16步,办结时长由过去的10天缩短为2天,问题办结率提高6个百分点;通过系统内的巡河完成率、水质改善率、问题整治率等数据,自动生成河长履职成效指数并推送河长履职报告和建议,同时结合河流健康评价、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情况,自动生成河湖健康指数、河湖幸福指数,对河长履职情况和河湖治理成效等进行全面客观反映,推动工作复盘改进。

下一步,市水利局将围绕“全面推行河长制,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这一重大任务,继续推动河长制数字化变革,聚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河湖治理现代化重大标志性成果。一方面,全面梳理综合场景集成中体征指标接入、数据归集、事件贯通等卡点难点问题,打表推进内外部多个“一件事”应用综合集成,加快在三级治理中心贯通实战,推动“河长管河治河”综合场景由重点能力向基本能力深化拓展提升。另一方面,紧盯河湖管理保护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紧迫任务,加快业务场景建设,推动河长管河治河全市域感知、全数据决策、全流程联动、全链条管理,实现河湖“一屏掌控”、问题“一网通办”、叫应“一键智达”、履职“一览无余”、河湖“一码智评”。

推动全市域整体大美

着力提升城乡风貌颜值人文气质

如何联动推进美丽都市、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一批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区,推动全市域整体大美?李庆表示,万州将努力在全市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上打头阵、当先锋;聚焦“推动全市域整体大美”的部署要求,统筹城市更新提升和巴渝和美乡村建设,充分挖掘生态环境要素的美丽因子,着力提升城乡风貌颜值和人文气质,推动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山水中”是万州的自然本底,突出江城、山城形态特征。万州将加快中心城区高品质有机更新,以美丽县城建设带动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今年我们将实施市级城市更新提升重点项目13个、区域中心城市能级提升项目50个,全年新增城市绿地40万平方米、建成海绵城市4.3平方公里。”李庆介绍,万州将以此进一步提升城市价值品质、增强城市承载功能;同时扎实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今年将建成50个区级和美乡村示范村,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创建率达到30%以上。

会议提出,要精心塑造长江文化保护传承“重庆品牌”。对此,李庆表示,万州历史悠远、人文厚重。聚焦精心塑造长江文化保护传承“重庆品牌”,万州将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万州段,深入研究阐释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长江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塑造长江文化传播的万州名片。今年万州将继续唱响“畅游三峡·万州出发”旅游品牌,持续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加快建设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力争今年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增长30%以上。同时深度挖掘万州优秀历史文化,充分发挥万州区川剧、曲艺、杂技、歌舞“四团同城”优势,推动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括因地制宜建设武陵镇、罗田镇等一批文化名镇,加强恒合土家族乡五星村、柱山乡戈厂村等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加快天生城大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升级打造天生城文旅街区、万州艺术街区等历史文化街区等。

以治水为重点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巫溪是长江一级支流大宁河、梅溪河、汤溪河源头区,境内有各种河流162条,森林资源、水资源总量、地下水资源量均为全市第一,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秦巴山区、三峡库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守牢生态本底?李卫东表示,巫溪将以治水为重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推进“九治”,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全面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全力做好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推动森林覆盖率、水质达标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全市前列。

巫溪将扎实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清零、空气质量提升、土壤污染控源等三大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比如,针对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巫溪“一水一策”制定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方案,组建了工作专班,力争2024年底全面清零。同时全面压实354名县乡村河长、17名库长责任,通过深化“最美河段”评选,精心打造“最美岸线”,保持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Ⅱ类水质标准及以上。

在绿色低碳发展上,李卫东表示,巫溪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巫溪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努力让巫溪好山好水变成好风景、良好生态变为生产力。具体来说,一是始终把巫溪烤鱼预制菜和老鹰茶、道地药材精深加工作为特色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延伸发展“10+1”特色产业,让更多“巫溪臻品”“巫溪土特产”供给市场;二是接续培育生态旅游支柱产业,构建巫文化、盐文化、烤鱼文化、老鹰茶文化等特色文化体系,唱响“巫溪天地有灵气”品牌,做实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三是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推动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现代医药、环保建材、特色轻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发展、提质放量、成群成势。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周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