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文史|开州地标品牌“开县春橙”溯源
2024-08-28 14:03
□张家琼 周贤文
开州区(原开县)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地,秦巴门户,位于北纬30度左右。土壤深厚肥沃、酸碱适度、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强,拥有“北方的阳光、南方的雨水”生态条件,是柑橘种植最适区域,与开州区的地形图酷似一片锦橙叶天缘巧合。
开州柑橘发展历经了锦橙、 春橙两个辉煌时期。如今,“开县春橙”已成为中国地理标志品牌(中华名果),讲好“开县春橙”故事,得先从开县锦橙的故事说起。
锦橙,原名鹅蛋柑26号。1937年至1939年,在中国柑橘之父章文才先生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主持下,四川省农科院园艺试验站(四川江津)在实生甜橙中选育出该品种,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市),云南、贵州及南方诸省也有引种栽培,是全国主栽甜橙良种之一。1962年,开县成功注册“锦橙”商标,首次出口香港。开陈72-1锦橙是开县锦橙的代表, 开县锦橙的故事就从它说起。
一、发源地
开州柑橘栽种历史悠久,有2000多年历史,从巴人的“橘歌”祭舞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蜀主刘备品开县贡橘而钦赞“汉土丰盛也”, 建置“汉丰县”;从《后汉书》“容毋水出,有橘官”(容毋水,即小江水系),到《新唐书•地理志》“开州,士贡柑”,再到《太平寰宇记》“开州产柑子”等文献均有记载。可见开州柑橘栽培从春秋战国开始便是良种柑橘的主要产地,至唐王朝已被征为宫廷贡品。其路接长安的情景被传为佳话,也使开县获得“金开县”的美誉。1990版《开县志》概述篇记载:土特产首推广柑。至今,开州区长沙镇锦橙社区(原陈家园艺场)还有近1000株的百年老树,最老的一株虬劲卷曲、茎节毕露的甜橙树,是今年93岁的黎天朗(长沙橘农)的爷爷黎兴会在同治年间种下的,距今已有160多年,仍在开花结果。它们是开州柑橘发展历史的见证者。
在开州柑橘发展历程中, 陈家园艺场功不可没。陈家园艺场建于1958年,位于开州区长沙镇锦橙社区2组。建场初期,有职工244人,土地135亩,柑橘树2170株。1959年开始从四川省合川县等地引种和自育发展;至1985年,有职工317人,土地396亩,柑橘树11929株,年产柑橘750吨,其中出口240吨。是开州柑橘发展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名气最响的柑橘种植场,当时堪称中国柑橘行业的“璀璨明珠”。自1970年以来,陈家园艺场展开了一系业科研活动,获得过数项殊荣,对推动开陈72-1锦橙选育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选育过程
(一)首荐母树
1972年11月8日,四川省柑橘选种协作组、西南农学院蒋聪强、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刘晓东、四川省农科院园艺试验站蒋康众及万县地区农业局陈德彬等老师到陈家园艺场指导开展柑橘品种选育工作。第一天,他们在全场初选,未发现优良单株;第二天,由陈家园艺场技术员陈宗述带到园艺场3队三尖角地,发现一株品质好、产量高、果形美观(椭圆形)、种子少的单株(此单株是1959年从四川省合川县果苗繁殖场引入的锦橙嫁接苗,甜橙砧,种植于陈家园艺场海拔220米的紫色页岩土,1967年开始观察记载)。经田间鉴定,发现该株果实皮薄、油胞细、品质好,丰产稳产,20个果实中只有18粒种子,少核,专家指出继续加强观察研究,品种定名为“开陈72-1锦橙”。
(二)遗传稳定性鉴定同
1972年至1977年果实品质检测,开陈72-1锦橙果实椭圆形,果形整齐,单果重168.6克,果实纵径6.88cm,横径6.69cm,果形指数1.03,果皮光滑,橙红色,果皮厚0.35~0.4cm,果心柱较小,可食率73.84%,出汁率58.7%,总糖8.73g/100ml,总酸0.95g/100ml,维生素C含量54.5mg/100ml,果实可溶性固形物12.1%,糖酸比8.1:1,固酸比13~14:1。酸甜适度,果肉细嫩化渣,汁多味浓,有微香味,少核,平均每果种子3.2粒。
1973年至1977年, 陈家园艺场高换开陈72-1锦橙五代213株,对开陈72-1锦橙母树及后代进行遗传稳定性观察,多次选送该优良单株果实到省城、万县地区柑橘选育协作组评审,专家一致认为其性状稳定,品质优良;1974年送四川省柑橘优良品种鉴评中选;1975年高换锦橙试花结果,单株产量达20千克,选送果实参加全国柑橘鉴评获第四名,锦橙组第一名;1976年12月,由四川省推荐参加全国柑橘鉴评,获锦橙组第一名;1977年选送果实参加全国柑橘鉴评,获锦橙组中、晚熟品种第一名;1978年参加全国柑橘鉴评,蝉联锦橙组第一名。
(三)建立母本园,推广至海内外
1977年,根据万县地区农业局指示精神,陈家园艺场高换1200株建立开陈72-1锦橙母本园。1987—1988年,陈家园艺场又高换了开陈72-1锦橙98亩4410株。截止1989年,陈家园艺场为四川省内外提供开陈72-1锦橙嫁接苗350万株、接穗250万枝。同时,该品种已被引种到国内的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福建、江西等八个省及四川省内共40多个县,还远渡新加坡、美国等国家。
三、发展历程
开陈72-1锦橙只是开州锦橙的杰出代表。在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间,开州锦橙的发展有过辉煌,也有过坎坷,最终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多方努力,在市场化的大潮中探索出一条新路。
(一)鼎盛时期
1950年至1970年,开县柑橘生产得到了一定发展。1978年,我国的农村第一轮土地承包开始,群众生产热情高涨,政府把柑橘生产放在重要位置,全县柑橘种植达300万株,年产量12000吨,居四川省各县之冠,被列为四川省和全国柑桔生产基地县。到1985年底,开县柑橘共有1750万株(其中锦橙910万株),是1949年的43倍,年产量41000吨(其中锦橙3450吨),位居全国县级第二位。开县长沙乡被誉为“柑橘的海洋”,年产柑橘13500吨,占全县柑橘总产量的1/3,名列全国柑橘乡镇第一,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柑橘生产样板”,曾获 “中国锦橙第一镇”、“山区一枝花”(长沙镇“山花街”由此得名)等称号。长沙村支部书记张克清被评为全国 “三八”红旗手。
1986年,法国、联合国粮农组投资中心专家来开县考察柑橘;1987年成立开县果品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县列为长江上中游水果开发项目建设重点县,获得世界银行贷款1840万元;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陈竹生老师在《中国柑桔》1988年第1期中提出开陈72-1锦橙作为锦橙的优良类型在生产上推广; 1986年-1992年,新植、高换锦橙75.5万株,柑橘种植达2161万株(其中锦橙985.5万株),年产量59721吨(其中锦橙8893吨),主要分布在长沙乡、南门乡、赵家乡等15个乡,尤其是长沙乡500米以下几乎家家种锦橙树、户户育锦橙苗,长沙乡年出圃柑橘苗最高年份达700多万株。开陈72-1锦橙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还出口到俄罗斯,想吃陈家园艺场的开陈72-1锦橙要凭票购买,当地农户宁愿给你吃一个鸡蛋也不愿给你吃一个开陈72-1果子。因此,开县柑橘产业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形成了“江东浦山山染翠绿,金开县岭岭笼青烟”的独特美景。
(二)市场挑战
由于锦橙是中熟品种,每年11-12月果实未完熟时(7-8成)进行采摘, 利用窖藏、沙藏、简易堆藏、单果套袋等方式贮藏后集中上市,品质较差,售价低;1986年至1992年间发展的锦橙陆续进入丰产期,造成当时连续几年卖果难,平均销售价格0.4~0.6元/千克、最低销售价格0.16元/千克,部分柑橘产区出现砍树、失管等现象;1995年至2002年,开县柑橘产业陷入不进则退的困境,许多柑橘产区进行品种结构调整,全县提出“换掉劣种跨世纪”的口号。尽管如此,长沙镇、赵家镇、镇东镇等主产区的锦橙发展虽艰难,但还是得以保留。
(三)开拓发展
2000年前后,原开县盛山园艺场副场长邓长永,面对锦橙销售不畅的现实,积极思考能否将夏橙越冬稳果技术应用于锦橙,改11-12月未完熟(7-8成)采摘为第二年2-5月完熟鲜果上市,经过连续三年的试验,终获成功,并在盛山园艺场及周边大面积推广。锦橙通过完熟采收,果实不但保持了原来固有的风味,而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大提高,风味更浓,品质上乘,尤其是带叶的鲜果上市,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销售价格增加2~5倍。采取完熟采收技术的锦橙是在第二年的2-5月上市,果农们给它取了一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春橙,从此“开县春橙”(现在的开县春橙—春锦橙)的名字就在市场上越来越响亮。2003年,开州区举办了首届锦橙文化节,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开州区作家协会主席陈宇光专门为开县锦橙作赋,赋中写到:“增之一分则太甜,减一分则太淡,曲线成天韵,肌肤凝金焰,嗟尔天生丽质,恰似果中玉环!”。
(四)再创辉煌
2008年,香港上市公司——森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入驻开州区,共投资3亿元,建成柑橘果品加工厂,占地面积约200亩,年加工柑橘能力20万吨,年产NFC鲜橙汁5万吨、浓缩汁1.5万吨。2009年,开州区建立年繁育120万株无病毒晚熟柑橘良种苗木的繁育场。近十多年来,开州整合中央现代农业、三峡后续产业发展、退耕还林、扶贫攻坚等项目资金在长沙、赵家、白鹤等镇乡(街道)新建锦橙标准化果园2.55万亩,锦橙的发展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1.唱响品牌
2010年,开县锦橙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并被评为“中华名果”, “开县锦橙”正式命名,获得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2018年,“开县春橙”作为重庆首个“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亮相在CCTV1、CCTV3、CCTV8等八个热门频道,每天20次左右轮番播出,让“开县春橙—春锦橙”一夜之间成“网红”。目前,开县锦橙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12万吨,主栽品种有开陈72-1锦橙、开盛76-8锦橙、北碚447锦橙。
▲开州文史|开州地标品牌“开县春橙”溯源
2、链条完备
随着无病毒晚熟柑橘良种苗木繁育场和果品加工企业重庆天邦食品有限公司的建立,先后建成柑橘气调库、冷藏库14个,培育柑橘营销大户60多个,建成柑橘专业批发市场1个,电子商务平台10个,初步建成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产加销一体的柑橘全产业链体系,为开州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开州文史|开州地标品牌“开县春橙”溯源
3、效益显著
开县锦橙是开州区农业的骨干产业,是开州农业的“当家树”、农村的“致富树”、农民的“摇钱树”。果农们靠着开州锦橙种植、初深加工和农旅融合,实现了增收致富,很多贫困村农民也因种植开县锦橙,实现脱贫摘帽。开州锦橙品质优良、丰产稳产、易管好销,经济效益显著。其中,白鹤街道镇鹤果园,种植锦橙330亩,2021年产量743吨,年产值达208万元,年纯经济收益为136万元,人均收入12088元。
▲开州文史|开州地标品牌“开县春橙”溯源
4.前景广阔
开州锦橙既可鲜食,又可榨汁,是一只可以喝的橙子。因其外型美观、汁多味浓、酸甜适度、细嫩化渣,深受东南亚国家消费者喜爱。良好的品质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开县锦橙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东南亚、俄罗斯、中国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开州区大力推行“柑橘+”等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利用开州锦橙“一树三色、花果同树”等特性,建成了“万亩橘海”“柑橘公园”“三峡橘园”等多个以柑橘为主题的乡村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为开州乡村振兴赋能。
四、获得殊荣
1978年开陈72-1锦橙新品种获四川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六次参加全国柑橘鉴评,四次名列前茅。1983年该品种被收录入《四川柑橘品种图谱》书籍。1985年在江西省南昌市全国优质中晚熟柑橘鉴评会上,获锦橙组第一名,获农牧渔业部优质农产品金奖。1986年在全国果品鉴评会上,获得锦橙组中晚熟品种第一,被评为“全国优质农产品”,获金杯奖。1989年在全国优质果品鉴评会上又一次评为农业部优质农产品;联合国粮农组织柑橘专家斯达福特来开县品尝锦橙后说:“味道纯正,外观和色泽都这样好的果子,在中国还是第一次见到”。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四川省农牧厅优质果品称号;1996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颁发品质优良证书;1999年被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评为柑橘品种结构调整推荐品种;1999年、2001年又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重庆名果、重庆市优质农产品称号;2002年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2009年获中华名果、中国柑橘20强;2010年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15年获区域公用品牌50强、生态原产地产品(开县春橙);2021年被纳入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开县锦橙”品牌价值提升为7.68亿元。2023年,开州地标品牌“开县春橙”走进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品牌新时代》栏目,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开州“中国春橙之都”称号,“开县春橙”被牛津大学商学院世界品牌实验室测评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绿了一片山水,富了一方百姓,开县锦橙,锦绣前程!
补记:2010年,“开县春橙”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证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被评为“中华名果”,具有汁多味浓、酸甜适度、细嫩化渣、香醇悠长、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等特点。多年来,地方政府一直对外宣传推广“开县春橙”,经营多年的“开县春橙”品牌已深入心。随着2016年开县撤县设区,开县地理名正逐渐淡化,2023年,开州区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春橙之都”称号。需后来者即时将“开县春橙”申报更名为“开州春橙”品牌。——编者
注:本文作者系开州区农业发展中心干部。本文选自《开州文史资料第十辑》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