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深度参与,深刻改变了民主村的改造理念—— 社区的未来是大家一起想出来的
2024-06-21 16:38
2021年底,一场蜕变开始酝酿。
这一年11月,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启动。重庆市九龙坡区入选试点名单,由此,有着70年历史的民主村片区拉开了城市更新的序幕,也因此吸引了万千关注的目光。
更新,只为奔赴更美好的生活。
▲俯瞰改造后的民主村。李秀杰 摄
不敢想——
“住了大半辈子,原以为这里只会越来越差”
城市更新的消息很快传遍民主村片区。
老街坊们坐在黄桷树下,交换彼此打探的最新“情报”,也将过去的时光拉到眼前。
“‘一座建设厂,半个杨家坪。’那时候,我们这一片可热闹了,厂里配套设施全面,治安平稳有序,建设厂的职工很好找对象。”说起早些年的境况,家住民主二村的彭其碧充满自豪。
彭其碧口中的国营建设机床厂(以下简称“建设厂”),前身是家喻户晓的汉阳兵工厂,被誉为“民族工业的摇篮”,西迁重庆后落户九龙坡,辉煌时期有5万多名职工。
而民主村就是建设厂的配套家属居住区,建于上个世纪50至90年代,设有食堂、商店、学校、医院等,居民们足不出“区”就可满足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城市发展阔步向前,建设厂搬迁后,民主村两端先后建设了杨家坪步行街和万象城两个商圈。而夹在繁华商业体中间的民主村,随着房屋老化、设施陈旧,加上相对封闭,在时光中逐渐衰退、沉寂。
“道路泥泞了,外墙要掉砖,下水道也不通……大家心理落差大,意见也很大,有些老邻居不愿再住在这里,搬走了。”彭阿姨提起往事有些无奈,“很渴望民主村改造,哪怕改改下水道、把路面修整好……那时候已经有些心灰意冷了,不敢有太多奢望,认为以后也就是那个样子了,并且只会越来越差。”
谁曾想,2021年,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九龙坡区成为试点区之一,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接到更新规划设计任务的重庆市设计院徐千里工作室(以下简称“徐千里团队”)却犯难了,尽管该团队此前已在城市改造方面啃下过不少“硬骨头”。
到底难在哪儿?
电线交错、路面破碎、棚户杂陈、车辆乱停……斑驳、陈旧、无序,是这个老社区给徐千里团队留下的第一印象。而该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总占地面积580亩,总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现存建筑153栋,是当时全国体量最大、综合性最强的城市更新项目。
一切,只能迎难而上。
大胆想——
上百场院坝会、楼栋会收集上千条更新建议
“改造”说起来是两个字,干起来却是一篇大文章。“怎么改?”一时间,民主村社区居民茶余饭后、街谈巷议的都是这个话题。
“社区是人民的社区,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九龙坡区城市更新团队负责人说,在改造前,住建部门多方协同进驻社区,了解社区特点、居民意愿,为社区进行了一次“全身体检”。
▲入户走访征求居民意见。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供图
推进这项工作,最大的“抓手”是把“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请进社区,为民主村“把脉问诊”,与居民一起探讨改造方案。
徐千里团队成员许书,已经记不清自己和团队一起走访过多少居民,记录下多少愿望。
“路灯再亮一点、多一点”“管道能不能不再堵了”“我在红砖房长大的,别拆哦”“居民楼下还是要有供我们聊天的桌椅”“有个社区老年食堂就安逸了”“我们晾衣服的地方要考虑下哦”……
几十年的历史记忆、“厂二代”“厂三代”们的浓烈情怀、老百姓对高品质生活的美好向往,让设计方案改了再改。
▲红砖房改造前。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供图
让许书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棵大黄桷树和树下的理发师李代顺。
理发师李代顺是建设厂职工子女,在一棵大树下搭起铁皮棚开了个简陋的理发铺,来的都是附近居民,五元一位,多年来从未涨过价。
“小区改造后,我的理发铺怎么办?”李代顺问许书。而且不仅仅是理发铺,小区的修鞋摊、配钥匙摊又该搬到哪里去?这既关系到社区老手艺人的生计,也关系到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李代顺的期盼,被许书认真地记录下来。
随后的日子里,民主村先后开了上百场院坝会、楼栋会,让居民畅谈需求和建议。
“路面‘七拱八翘’,走起来都不太顺畅。”“希望公厕能‘原拆原建’。”“小区里爬坡上坎多,能不能增加些无障碍设施?”……看到大家提出的想法被认真倾听、记录,彭其碧等社区居民“胆子也变大了”,开始畅所欲言。
改造后的数据统计显示,住建部门收集了上千条来自居民的意见建议,最终都落实到社区更新改造中。
许书记得,在居民的改造意愿中,规范停车的问题较为突出。“当时居民们反映,道路本就狭窄,还有不少‘僵尸车’停在路边,形成了很多堵点。”对此,许书等人在院坝会上作出回应,将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优化,比如利用拆除违建腾出来的空间新建停车场等。
劳动二村四栋居民王有兵提出,希望在楼栋梯步旁增加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和老年人进出。对此,设计师在现场进行了专门规划。而对于“老旧小区衣服晾晒难”,工程师们则寻找合适的位置安装晾衣架,兼顾美观和实用。
一起想——
民情民意结合专业智慧,留住精神内核
因为李代顺,那些枝繁叶茂、随处可见,承载了居民深厚情感的黄桷树得到了珍视。
老一辈们在世时曾在树下纳凉、下棋;孩子们年幼时也曾围抱树干、唱歌玩耍……“把老树保留下来”成为更新改造中很多居民的心声。规划师和建筑师们尊重群众意愿,在施工过程中,社区内大部分大树得以保留,与老式红砖建筑相映成趣,充满年代感。
▲改造后的红砖房变身“社区会客厅”。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供图
65岁的老居民冯祖伟最在意的是红砖建筑,“曾经这里有100多栋红砖房,从高处俯瞰下来,房屋矩阵组成了‘建设厂’三个字,这是几代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根。”
尤其是民主村中心广场旁的一幢二层红砖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本来因为“高龄”被纳入拆除范围,但很多居民希望能留下它。
经过讨论和设计,这幢楼保留了部分红砖墙体,不仅进行内部空间重构,还在墙体外加设钢梁和玻璃罩,打造成为展陈民主村和建设厂历史文化的社区会客厅。
建设厂是一家百年军工企业。作为建设厂职工生活区的民主村社区,也保存着许多工业文化的基因。一脉相承的厂区生活习惯、情感记忆和归属感,是民主村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建设厂作为曾经的保密单位,真实地址不对外公开,邮政地址为“重庆市一号信箱”。给建设厂职工写信,只需写上“重庆市一号信箱”,邮局便会将信件送至建设厂收发室,再由收发室转交职工,这是时代的特色,也是建设厂人的骄傲。
“虽然这里一度衰退,但是人们依然满怀深情。”倾听和尊重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这份热情又不断深化设计和建设者们的理解。
群众的深度参与,深刻改变了民主村的改造理念。徐千里团队意识到,“民主村城市更新设计的关键点,在于找到民主村在传承与蜕变之间的平衡。”
于是,在民主村街区中,打造了象征“一号信箱”的雕塑,保留了厂区原有的“建设渠”等标志性景观。建设厂历史变迁中的“西迁”“援建”“复兴”等元素被融入建筑风貌设计。
……
城市更新,居民是真正的主角;通过专业的“好设计”“金点子”“高技术”,让每一个细微的改变都成为民情民意与专业智慧的结晶。
民主村,用它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自己设计出来的家园,才是最美的。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