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家庭教育学院院长杨宇孛: 家庭教育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11-15 16:39

人物档案

杨宇孛:教授,博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家庭教育学院(重庆市家庭教育学院)院长、学前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10月31日,重庆市家庭教育学院院长杨宇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家庭教育学院(重庆市家庭教育学院)是重庆市首个家庭教育学院,也是全国首个省级区域命名的家庭教育学院。 

杨宇孛认为,“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如果从内涵上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的培育、引导和影响。但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现代家庭教育有着丰富的外延,是统指发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包括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和教育,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 教育应该是家庭中每一个成员之间实施的一种互相学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因此,我们谈家庭教育的初心,应该是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成为更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  让家庭成员成为更好的自己

 

记者:您对家庭教育是怎么理解的?

杨宇孛:如果说教育是一棵大树,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树根,学校教育是树干、社会教育是枝叶。所谓根深才能叶茂,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的培育、引导和影响。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是指发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包括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和教育,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现代家庭教育是涵盖了婚姻恋爱与家庭、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家庭环境创设、家庭财务管理、家庭游戏设计等内容的交叉学科。所以家庭教育,需要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在彼此的人生路上用心用情地、结合实践地去体悟、学习、成长。

记者:当前家庭教育的关注度非常高,您觉得其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宇孛:“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总书记从“四个第一”的高度对家庭教育作了深刻论述。家庭是一种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也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其未来成长发展的基础。发展家庭教育,是加强家风家

教建设的必要举措,更是推动教育事业改革进步的重要推手。所谓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

教育有三大场域:家庭、学校和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期待值越来越高,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种关注本身就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现。但从家庭教育的特点看来,其既有启蒙性、权威性、随机性,但也有易感性和封闭性。

家长们常说的“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句话背后其实也折射了家庭教育易感性的特点。因为家庭教育具有上述特点,所以我们说家庭教育是对孩子的成长及发展影响非常深远、时间非常持久的一种教育形式。在此过程中,家长的素养、观念、知识、能力以及家庭关系等,都对家庭教育的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家长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效。

▲杨宇孛说,很多家长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有误解

 

家长素养  决定家庭教育的成效

 

记者:您一定听说过“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对这句话您怎么理解?

杨宇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由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提出来的,她的本意是:不让孩子过早地学习所谓的知识,例如认字、背诗、学英语,而是提倡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然而过去很多家长对这句话却产生了误解,不同的家长对“起跑线”仿佛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家长认为“起跑线”是早期教育,有的认为是超前学习,有的认为是奥数,有的认为是特长……一条“起跑线”,让太多家长为之焦虑,也让孩子苦不堪言。真正的“起跑线”到底在哪里?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起跑线”。

记者: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有哪些?

杨宇孛: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家长的自身素养,例如家长的身体素养、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和教育素养等;家长的教育观念,例如具有正向的价值观、儿童观、成才观、亲子观等;家长的教育知识,例如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优生优育知识等;家长的教育能力,例如了解子女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家庭的关系,例如良好的夫妻关系、和谐的亲子关系等。我们说不同的家庭结构有着不同的家庭关系,要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就要读懂彼此表达和接收爱的语言,家庭关系对孩子学习人与人互动与相处的原则,以及子女性别角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家教实招  家庭教育的五个“锦囊”

 

记者:家庭教育如此重要,那您对家长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或者如何做好家长有什么建议?

杨宇孛:家庭教育究竟怎么做这个话题很大,家长们常说“鸡娃不如鸡自己”,其实讲的就是家长要从改变自己开始,从提升自身素养开始去实施家庭教育。

我们对好家长有五个家庭教育“锦囊”,即:

找到自己,做树榜样的好家长;

给到力量,做正能量的好家长;

闻到书香,做爱学习的好家长;

看到从容,做有智慧的好家长;

玩到一起,做常陪伴的好家长。

做到这“五到五好”,我相信每一个家长都能引领优秀家教、优良家风,成为孩子前行路上的引导者和陪伴者。

记者:你这五个锦囊很有意思,为什么把“找到自己,做树榜样的好家长”放在首位?

杨宇孛:是的,做自己很重要,作为家长做好自己尤为重要。当孩子问,“为什么小孩要读书,大人就不用读书呢?”家长们是否有过反思?榜样示范是最好的教育,家长们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努力去做成什么样子。所谓“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读书,说一百遍,比不上自己拿起书,坐在他的身旁与他一起共读一遍。

记者:第二条是“给到力量,做正能量的好家长”,怎么做正能量的好家长?

杨宇孛:正能量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幸运。例如出行遇到大雨,正能量的父母会说:“在家玩一会等雨停吧!尘埃都被雨水洗掉了,空气更清新呢!”负能量的父母则完全相反:“出门就下雨,真倒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

如何才能做一名正能量的家长呢?两点建议: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当孩子看到正能量满满的父母,他才可能在他的小世界里安心地学习和成长,才可能像家长一样乐观地面对问题,积极地处理事情。

记者:第三条是“闻到书香,做爱学习的好家长”,这里的学习是指什么?

杨宇孛: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爱学习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福气。要做一个好家长,必须加强学习,一是学政策,学习国家及地方有关家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了解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规,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二是学理论,选择专业、权威、有代表性的家庭教育相关书籍和网络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三是学方法,例如环境熏陶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说理教育法、兴趣探索法、奖惩激励法等,向专家学、向实践学、向榜样学。

记者:当前家长面对教育是有焦虑的,家长如何才能“看到从容,做有智慧的好家长”?

杨宇孛:“卷不赢又躺不平”是家长焦虑的口头禅。如何破解焦虑,做从容的家长?我们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从容的父母,要发现孩子的特质和特长;从容的父母,要先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再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从容的父母,要注重夫妻关系,重视亲子交流,助力习惯养成。从容的家长,不一定要教孩子文化知识,但一定更要给到孩子自我成长的动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记者:您刚刚提到家长要和孩子“玩到一起”,家庭生活中如何才能和孩子高质量玩耍?

杨宇孛:说到“玩”,很多人不以为然,“玩谁还不会呢?”其实不然。建议家长们一是要支持玩。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手段,简单的玩耍会带来生动的想象力。如果孩子想把天空画成红色,请不要“纠正”他。因为成人指导的“正确”方式,会让她对游戏失去信心和兴趣。

二是选择玩。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需要更多感官参与的玩具或游戏,例如同时使用触觉、视觉和听觉。感官参与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比如拼图、搭建类玩具会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记忆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三是陪伴玩。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比买玩具更重要的是家长要陪孩子一起玩。家长可以通过一起户外运动、一起亲子阅读、一起看纪录片、一起实践锻炼等方式,让孩子体验式成长。

 

重庆市家庭教育学院  服务家庭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家庭教育学院(重庆市家庭教育学院)是重庆市首个家庭教育学院,未来学院将如何为重庆乃至西部的家庭教育赋能呢?

杨宇孛:今年5月12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家庭教育学院(重庆市家庭教育学院)在市教委、市妇联指导下正式成立全市首个家庭教育学院,也是全国首个省级区域命名的家庭教育学院。学院聚焦家庭教育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职业培训、资源开发、质量评估及社会服务7大职能,致力于服务重庆乃至西部家庭教育事业和儿童成长发展。学院建有儿童教育研究院、重庆市儿童教育研究中心,形成了16个儿童特色研究所、20个儿童特色工作室的研究架构。

我们的院训是“家和致远、教和化成”的院训,“家和”反映的是传统文化中最朴素的“家和万事兴”的理念,“教和”意指用和谐、综合的教育方法去浸润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人教育的理想。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广大家庭量身定制了专业化、系统化、本土化的服务0-12岁儿童成长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同时,聚焦家庭教育资源研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未成年人保护、家长学校建设等领域,与各单位部门、地方政府协同推进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市、区(县)、街(镇)、校四级联动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格局。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深耕家庭教育,服务重庆市乃至西部城乡家庭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 范时勇

作者: 新家长—思想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