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于伟: “率性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2024-11-15 12:46
于伟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4年8月,于伟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学部部长、教授身份,正式接过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东北师大附小”)第十三任校长的接力棒。
面对大学学者能否当好小学校长的疑虑,于伟上任仅3个月,就提出以“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为核心要义的“率性教育”理念,倡导“有根源、有过程、有个性”的率性教育。
2024年8月,于伟卸下东北师大附小校长的担子,在东北师范大学成立率性教育研究中心,同时在东北师大附小开设研究室,继续展开率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接班人。
《中庸》与“率性教育”的起源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的创建者陈元晖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中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中庸》。早在2000年,于伟就开始关注《中庸》及开篇的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认为这三句话是中国教育哲学关于性、道、教关系的经典表达,为“率性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担任东北师大附小校长之前,于伟已有为多所中小学提供办学指导的工作经验。他认为教育应该是激发孩子内在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主张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并认识到教育应当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即天性)来进行。
于是,他提出“率性教育”的办学理念,希望为孩子创造更宽松、自由、充满爱的教育环境。在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同时,保护他们的天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社会性。
具体来说,第一,保护天性就是对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动、好问等天性进行保护。第二,附小的教育传统就是尊重个性,关注差异。于伟反对教育上的“一刀切”,强调尊重孩子的个性。第三,《中庸》开篇的三句话阐明了性、道、教三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所以,于伟提出把培养社会性作为“率性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担任附小校长后,于伟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工作方式的不同,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在书斋里做学问讲究科学严谨,对教育的理解更多来自文献和对历史的反思;在小学当校长,接触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天都得以稚子之心面对在校园里撒欢儿的孩子。”
他开始重新思考小学教育的定位,琢磨自己的优势在哪里,长期从事的教育哲学研究能对小学教育管理实践真正起到什么作用。
在把“率性教育”理念融入办学实践的过程中,于伟和东北师大附小的教师一起陆续提出“率性教学”“率性德育”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指导性强的概念,为东北师大附小构建从理念到实践的立体化办学行动框架。
孩子在“率性课堂”中成长
于伟在提出率性教育的同时,也确定实现率性教育在教学中实施的三个核心词:有根源、有个性、有过程。
在东北师大附小的个性化教学改革进程中,针对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于伟认为孩子实际参与的过程十分重要。因为个性需要建立在过程的基础上,在过程中个性才能更凸显,个性的认知才会更具体化。而“有根源”的实现也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中才能实现有根源。
1.尊重学习规律。6~12岁的孩子,他们思维正处在从直观操作、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发展阶段。课堂教学不仅要紧扣教材,还要提供能够表达抽象概念和原则的具体经验,帮助他们将具体实践经验和抽象概念联系起来。
比如在语文课上给孩子讲边塞诗,一首、两首诗让孩子理解边塞诗的内涵有难度,那老师就再找教材外的八首、十首边塞诗分析给孩子听,再让孩子去理解边塞诗人,透过文字看到怎样的景、饱含什么样的情。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展开想象,自由讨论,诗歌一下子就变得立体生动。
于伟把这样的教学方式总结为依循孩子学习的规律,挖掘知识的“根源”,进行“有根源”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上,注重挖掘知识的来龙去脉,找出知识线索的“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学习与成长的“根”;在教学规律上,找到教学方法的“根”。
2.尊重学习过程。“有过程”的教学,是人类经验不断积累的结果,知识经过挑选、组合、编排进入课堂,成为学习内容。但总的来说,这些学习内容是没有经历过,先于经验的、抽象的、有难度的。因此,于伟认为教学过程要尊重孩子的学习过程,还原知识产生的具体情境,让他们经历人类知识再发现的过程,进行“有过程”的教学。
东北师大附小从一年级开始就设计许多综合性作业,比如:“你的眼睛看见了什么?”“你的手摸到了什么?”等孩子升入高年级,老师会引导孩子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实地研究黑土地,最后总结出几百上千字的研究报告。
让“有过程”的教学伴随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经历人类知识再发现的过程;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重视归纳;经历探究、发现、合情合理推测、建构的过程;经历沉思、自省的过程,让学习成为知识习得、能力培养、情感丰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3.尊重学习差异。孩子的学习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速度、学习的适应性、认知的类型等方面。在于伟的办学理念里,教育必须尊重孩子的天赋能力、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孩子个人独特的学习形态,进行“有个性”的教学。
▲课间,于校长与孩子们在操场开心合影
每周五下午,东北师大附小都会举行社团活动。社团指导老师除了附小老师,还邀请社会团体为孩子开展各种兴趣活动。比如茶艺师、发艺师、小考古学家甚至包括小育婴师,孩子们都很喜欢,参与感很强。
而尊重孩子差异、基于孩子差异上展开教学,不搞“—刀切”,不追求完美。就是以无差别原则对待不同的学习者,让孩子在集体的关爱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实现自主发展;尊重孩子的起点差异,开展基于孩子学习差异的教学;尊重孩子学习进度的差异,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习进度学生的需要;尊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差异,设计分层的学习任务、学习卡片,在不同学习区域开展个别指导等。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正式提出后,东北师大附小每学期的学科委员汇报课、名师工程、希望工程、青蓝工程等各个等级的优师阶梯工程研讨课,都将教研主题朝着这一方向聚焦。
率性教育下的孩子“画像”
如何才能让教育真正尊重孩子的个性,办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于伟给出他的答案——让教育回到孩子的立场去思考和行动。
教育需要重新清晰、明确“孩子意味着什么”这一本源性问题。他提出的率性教育理念,正是要挣脱传统教育的束缚,让孩子的天性得以自由绽放,勾勒和描绘出理想的“学校像”。而他为孩子勾勒的“画像”,则是哲学家、创作家、梦想家。
孩子是哲学家。东北师大附小尝试将孩子哲学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在课堂上开展不同的哲学话题与孩子对话。例如,对“特修斯之船”所引发的同一性问题进行讨论,一年级学生关注数量、历史等表象内容;四年级学生开始探讨精神、历史延续等深层次问题;而五年级学生讨论的广度更接近成年人,能合理运用材料、价值、本质等概念,对“特修斯之船”的历史进行定义,具备以材料、历史、使命、灵魂、表现形式等为判断标准的能力。
孩子是创作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曾通过涂鸦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在我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创作家。”一粒石子、一块小砖头或者一小段树枝都是孩子艺术创造的工具,绘画、涂鸦是孩子内心世界个性化的表达,是创造力、想象力的展现,更是孩子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独特过程。于伟喜欢在课间看孩子们在走廊开展各种创作,他认为学校就应该是充满涂鸦、童趣和游戏精神的地方。
孩子是梦想家。童年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梦想也给了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孩子生活在梦想的世界,浸润在梦想里,孩子是诗人、创造家,他们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梦想给予孩子诗意,也给予他们自由;孩子具有梦想的心态,这个心态能够创造生机盎然、充满人情、人性的世界。”这让于伟在东北师大附小任职期间,一直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神奇的“梦工场”,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
而要让孩子成为哲学家、创作家、梦想家,需要小学阶段的教育就充分意识到孩子在兴趣、需要、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差异。
附小的学校建筑空间十分宽敞,最小的教室面积达90㎡。通常被其他学校用作教室的空间,附小全部打开变成走廊,宽近8米。学校的许多教室,没有门也没有窗,墙壁都被设计成活动墙体,随时根据需要把孩子的活动空间变大。因为,教室不仅是教学空间,也是孩子的活动空间。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也尽可能地“发现差异、利用差异”,为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提供空间、搭建平台。
这些都是率性教育的魅力所在,孩子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使教育真正回归孩子的立场,让他们的天性得以自由绽放。
在东北师大附小的十年时间里,于伟每天都有开不完的会、办不完的事,但他对“听课”绝不含糊。据不完全统计,十年里,于伟在附小参与300多次备课,旁听1400多节课。在他看来,校长的主业应该是思考和听课,思考学校明天的事情,用听课判断学校的未来发展。有人问于伟,东北师大附小有多少位专家支撑?于伟回答:“从理论上讲,东北师大所有老师都是附小的专家,是非常难得的资源和智囊团。”
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的教育思想,是于伟在对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理解基础上与现代孩子发展教学的尝试和契合,也是基于东北师大附小办学传统与改革历程生发出的教育理念。
这条历经十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融合之路,也实现于伟从“书斋”向“田野”探寻的意义。
※ 延伸阅读 ※
于伟带领附小教师团队、学部教育学原理团队进行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丰硕成果:
《率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20);
《率性教育:建构与探索》荣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基于“率性教育”理念的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2018)、《小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2022)先后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文/沈宓
图/新家长报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