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糖画进课堂,传承指尖上的“甜蜜”艺术!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3-07 14:05

以勺为笔,以糖为墨,不一会功夫,兔子、金鱼、葫芦等惟妙惟肖的糖画,就展现在你的眼前。35日,由耕读人公益、逸翠小学联合组织的“传承非遗文化·感受糖画魅力”活动成功举行,为三年级五班的孩子们带去了一堂甜蜜的“非遗课”。

▲李梅老师讲解糖画起源

糖画体验绘童趣

“糖画既是民间美食,也是甜蜜艺术,更是爸爸妈妈的童年回忆。”课堂上,渝北区龙兴李氏糖画传承人李梅向孩子们介绍了糖画的起源,告诉大家糖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它以糖作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

一口锅,一把勺,一块石板,一个电炉就是糖画制作的主要工具。只见李梅老师将糖块放入锅里,用温火将慢慢溶解,当糖呈金黄色时便开始作画。“手腕放松,一气呵成,线条匀称图形饱满才好看。”李梅老师手把手带着孩子们,将糖浆倒在石板上,勾勒出精美图案,随后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一幅幅糖画作品便完成了。

▲孩子们在李梅老师的带领下,体验糖画制作

活动现场热火朝天,充满了欢声笑语。张思源同学表示老师手中的勺子就是魔法棒,一会画桃子、一会画兔子,好一个“妙手生画”。杜欣遥同学则用“甜蜜、艺术、传承”来表达对糖画制作的感受。王梓辰同学分享了糖画制作最难的环节,就是如何把线条画均匀。

本次活动也得到了家长的高度称赞。家长徐微表示,非遗技艺进课堂,让孩子们对糖画有了深层次、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这种过程对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家长王劼也认为,孩子们不仅要学习课堂里的知识,还要多接触生活里的知识,非遗文化就是最好的载体。

▲现场合影

创新传承“甜蜜”艺术

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将美育贯通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所有场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据了解,开学之初,逸翠小学便规划以春晚中的非遗文化为切入点,将剪纸、糖画等非遗手工文化引入课堂,不仅能深化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也能拓宽学生文化视野,进一步发挥“非遗+”的美育作用。

“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我们希望能引入更多的非遗文化课程。”逸翠小学三年级五班班主任马跃说,不管是糖画还是剪纸,传统文化不应该只在博物馆,而应该在少年们的手中焕发更多生机。

▲李梅老师展示糖画作品

李梅也表示,糖画不仅是老少咸宜的甜食,更承载着传统艺术和文化,应得到保护和传承。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她经常受邀到学校讲授课程,面对孩子们好奇的提问,她总是不厌其烦讲述这门手艺的故事。

“在孩子们的反馈和客户的需求碰撞中,我对糖画的创新传承才得以实现,比如由原色变彩色,由平面变立体,以及融入浮雕、剪捏等技艺。”李梅说,希望有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能接触、喜爱糖画,一起把这份甜蜜的事业传承下去。

▲创新传承的糖画作品

作者: 健康人报-新重庆少年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