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几分钟侄儿 救了个游击队政委
2025-03-29 09:52
□胡江华 李勇华 董运生
李重人(1909年~1969年),原名伦敦,小名奉生,原四川省奉节县柏杨坝(今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人。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也是诗人与书法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在临床、学术、教育领域均有卓越贡献,周恩来总理曾邀请他参加科技人员宴会,并登上天安门观礼,足见其时代影响力。
一
李重人自幼聪颖好学,4岁开始读书、写字,后进入奉节昭文私塾学习,并随父亲李建之、父执郑仲宾(重庆市名中医郑邦本的祖父)学医,对《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古典医籍有一定的研究。李重人19岁开始独立应诊,1929年随父迁居万县行医,同年,国民政府中央卫生会议通过《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引起了全国中医界的极大愤慨。李重人积极联络万县中医界人士,通电上海等地予以声援,并在《医界春秋》等刊物发表文章呼吁振兴中医,展现出了捍卫中医的坚定立场。
1933年,李重人家道中落,父亲病故,他便继承父业,在万县文明路开设“尊生药室”,应诊兼营中草药。为有更多时间研究医学典籍,李重人曾每日诊脉14手,施诊2手。李重人在万行医期间,除了研习中医典籍,还积极学习现代医学。他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同时,也不忽略药物对人体的作用。他倡导在传承中医的基础上,从事现代医学生理、病理、药理的研究,将诊室改名“三理斋”,主张“医药并重、三理兼究”,结合中西医之长提升疗效。
1935年,为振兴中医,李重人于万县环城路创办“起华中医院”,并主编《起华医药杂志》《医铎周刊》,推动医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抗战爆发后,医院停业、刊物停办,李重人将诊室移至西山公园“霏影阁”,住所移至王家坡乌龙池并因地命名“龙池山馆”。
二
李重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川东游击队及地下党负责人王维舟由梁山到万县市工作后被敌人发现并搜捕。王维舟急寻李建之帮助,李氏父子将王维舟乔装打扮后由李重人陪同,躲过了王陵基驻军盘查,并最终安全转移。李重人与川东游击队领导人刘孟伉过从甚密,他曾借助与专员公署秘书长等人的交往获取信息,及时通知刘孟伉转移避险。一次,刘孟伉抵万后至李重人诊室闲聊,不巧专员曾德威乘轿来访。刘孟伉回避不及,只好就势躺在里间床上,面向墙壁,背朝外。李重人医寓有内外两间,外间诊室,里间卧室,内外仅一板壁之隔。曾德威在外间看到壁上挂着一副刘孟伉写的篆书对联,便对李重人说:“这字确实写得好!可惜他路走错了,听说他已经到了万县,你碰见他,一定要将他带到我那里,让我当面劝劝他。”说着又来回踱步,走至通里间的门边时问道:“这躺着的人是谁?”李重人微笑答道:“是我奉节柏杨坝李家叔父,患了疟疾,昨天刚来治病。”曾德威似信非信,不再多问,稍坐后离去。曾德威走后,李重人与刘孟伉哈哈大笑,刘孟伉说:“不错,我由干亲家上升为叔父了!”刘孟伉深知情况严重不可久留,遂于当夜坐船过江离万。
抗战时期,万州聚集了大量的文人名士,李重人与中医学家冉雪峰、王渭川,文学家徐澄宇,篆刻家魏大坚,书法家刘孟伉,古琴家徐元白,画家陆俨少等均有来往,并留下了不少酬唱诗歌。刘孟伉任川东游击队政委时行踪不定,一次与李重人于万县相遇后,李重人作《喜晤艺叟》:“七曜山头此霸才,开州有约又却回。寥天白雁不传书,江上故人来不来。一别风雨六经春,寒梅岁岁动离情。今朝中庭喜鹊噪,山馆日斜逢雨耕。雨耕示我诗数首,纸上顿惊龙蛇走。读罢欷歔正怀人,贺老忽报来艺叟。揽衣倒屐迎跄踉,入门但听笑语狂。乍见喜心翻倒极,反疑梦里今何夕。”一句“揽衣倒屐迎跄踉”,生动传神地表达出了李重人见到刘孟伉时的狂喜情态。在李重人的诗作中,有不少忧国忧民之作,以《冬日寄刘哲雄四首》其一为例:“东来氛祲太猖狂,末世喧嚣黯八荒。谁遣急流支砥柱,全凭浩气固金汤。王师百战来江表,胡骑千群溃马当。华夏澄清应有日,书生原自重戎行。”其中既有对外敌入侵的愤慨,又有对抗战必胜的信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1947年,李重人在万县出版了诗集《龙池山馆诗》。1948年,李重人还与余仲九等人于西山公园举办了一次盛况空前的书画展览。李重人书法功力较深,正草隶篆皆能,尤其长于行书。
由于李重人思想进步,长期与革命同志交往,掩护、营救过王维舟、刘孟伉、杨吉甫等同志,一度引起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注意,被列入了黑名单。无奈之下,李重人只得避居乡下,直至万县解放后方才回城。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李重人曾在较长时期内担任万县中医协会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重人先后任万县市军管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卫生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50年秋天,李重人赴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华医学会,回万后创办中医进修班。1951年,李重人又倡导创办了万县市第一联合诊所,在他的努力下,7个联合诊所相继成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诊所于1981年11月合并改建为万县市中医院,于2016年12月与万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原万县中医院)合并为新的万州区中医院,并于2020年7月成建制上划重庆市市级管理,更名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李重人在联合诊所工作期间,提出“简、便、验、廉”四字用药方针,倡导用药少而精、服用方便、疗效可靠、花钱要少。四字方针的提出及实施,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有着切实的意义,有力推动了医药事业的普及工作。
1954年秋,李重人调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任职,并编写了《中医病理学与诊断》作为教材。1955年底,李重人奉调北京任卫生部中医司教育科科长,与相关同志一起制定中医学院教学计划、大纲等,并参与组织编写中医学院教材,为我国第一批中医学院的筹建与教材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1958年秋,卫生部在保定召开全国中医工作会议,卫生部党组向党中央呈报了李重人起草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获毛主席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62年,李重人调任北京中医学院副教务长,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秦伯未、任应秋、陈慎吾、于道济联名写了《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建议》(即“五老上书”),建议根据实践需要调整中西医课时比例,用四年半时间学习中医,用一年半时间学习普通和西医课程。在1962年的修订教学计划会上,李重人等提出的建议基本上获得了卫生部的采纳。
从1929年随父迁万行医,到1954年秋离万,李重人在万州度过了25个春秋。这段时间是李重人人生的黄金期,也是其重要的成长期。透过历史的云烟,我们记得李重人,更记得他在万州现当代医药史、革命史、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作者胡江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李勇华系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董运生系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教师)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