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木寨:天下第一土家古寨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08-14 08:39


□陈进

在渝鄂交界的利川一带的大山皱褶里有个鱼木寨,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土家山寨,号称“天下第一土家古寨”。

空中视野下的鱼木寨独立于群山沟壑中,四围悬崖绝壁,唯有一道险峻的山脊与外界相连,地形如同一个拨浪鼓。清同治五年征修的《万县志》中记载:“鱼木寨山高峻,四周壁立,广约十里,形如鼗鼓,从鼓柄入寨门,其径险仄。寨内广有田产竹木,可容数千户,南岸名寨也。”

1

通往鱼木寨的古道有三条。寨北崖壁“三阳关”23级“手扒岩”和寨东悬崖28级“亮梯子”,皆“聚山川自然之极”而建造,古时是出寨入寨的两条捷径,曾吞噬过无数人命。而今它们不再履行进出使命,只作为两个景点供人观摩体验。现在进出寨子都通过“从鼓柄入寨门”之路。

从鱼木村场镇出发,不过几分钟就来到“鼓柄”处。一条窄窄的水泥路绕过一个弯,变成了更窄的青石路。从新旧磨痕看得出,这条入寨古道经历过多次修缮。在两面高悬达百余米的薄薄山脊上伸展出来的路面,现已达到三轮摩托通行的宽度,两边树木参差,还有结实的护栏。

青石道通向主寨楼,寨门上方刻着“鱼木寨”三个字。寨楼依山脊走势而建,分前后两部分,所有墙体全用石墩子垒砌,仅中间一门可进出。前楼石墙高处开有供观察和射击用的孔洞。后面为生活住宅区,屋顶盖有青瓦。寨楼是绝壁的延伸,斩断里外连接,诉说着“悬崖梁上建寨楼,一夫把关鬼神愁”的土家神话。

进入寨门,一块“奉修碑”记录了寨楼于清嘉庆四年为防流寇盗匪捐建而成。有坏人来袭时,此处即传出吹牛角、放炮的信号,全寨尽知。而今寨子作为旅游胜地,每年端午节举行盛大的入寨仪式,寨上乡亲身着土家民族服饰,以吹响牛角、放炮三声的仪式打开寨门,还为客人献上一碗可口的醪糟汤圆。

青石路通过寨门一直延伸,贯穿整个寨子。葱茏林下,古道蜿蜒,静穆在时光深处。遥想昔年这条路何其热闹。骑马的商客传来哒哒的蹄声和响亮的鞭声。轿子从身边经过,乘轿的或是财主或是读书人。农民肩挑背扛,要么在家里田野间往返,要么带着山货出寨换布换盐……

而今朴素的青石道上,听到最多的是蝉虫鸟语、松涛和鸣以及路人的谈笑之声。新式民居楼偶尔点缀路边,回廊幽树,古朴而鲜活。

2

沿着青石路前行,可见散落于青山绿丛中的一些古墓。这里古墓多样,墓碑风格各异,有立柱式、神龛式、阁楼式、牌坊式……墓葬形式和规模也不尽相同,单人墓、夫妻墓、一夫多妻墓等等。

小小鱼木寨出现大规模的古墓群着实让人意外,可追溯它的历史并非偶然。这一带先民历来有跟外面通商的传统,成就了一批家底殷实的富豪。社会动荡年代,富豪们专挑鱼木寨这样的天选之地聚族而居。他们用大把的金钱打造这里的山山水水,也展示家族的显赫。寨上先后有成氏、向氏、谭氏等几大家族,拼了人力财力和胸襟气韵,各自打造了自己的桃花源。在子继孙续的迭代中,人归了尘地,而留下的一座座墓碑,仍以石的风骨倔强地立着,无声链接起历史深处的家族兴衰故事。

在祠堂湾,一座名为“双寿居”的夫妇合葬墓规模了得。墓主成永高曾是寨上首富,此碑系他生前请一百多个工匠花四年时间建成。这座“万古佳城”有廊有院,共三门两进,宽8.5米,长20米,占地100余平方米。从墓廊到墓室到正碑,从门楣到柱子到墓墙,里里外外、从上到下都精雕细琢。人物、花鸟、物什等雕饰十分丰富,浮雕、圆雕、透雕等雕法灵活。诗词、楹联等文字穿插其中,相得益彰。有人数过,其中仅变形的龙雕就有70余处。

与“双寿居”同在同治五年建成的还有松树湾的向梓墓。土堆墓前有高大的碑亭,四柱三间三重楼阁,占地60平方米。碑亭通体上下布满龙凤、八卦、戏文等图雕,还有几副字形流畅、对仗工稳的楹联。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阁楼顶板上巨大的圆形草书“福”字,细看像两个凤首龙身的动物。墓主生前因乐善好施被朝廷“赐赠九品封典”,所以此墓特地彰显官员身份,碑亭顶部极像秦汉时期的文官冠帽。

展富有,示权贵,这是鱼木寨古墓的特征。不同墓主人的学识修养和追求,在墓碑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寨上还有几座其它风格的墓碑,皆精雕细刻,保存完好。作家冯牧先生曾来此地,看过一座座规模宏大、气势非凡的墓碑,细究碑上纷繁的人物花草、楹联诗句后,说这里的墓碑是一笔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宝贵文化史料,称鱼木寨墓葬群是“民间的十三陵”。

3

鱼木寨上古建筑六七十座,皆为砖瓦结构或木瓦结构。

“双寿居祠堂”至今还有村民居住,其雕刻精美的木质门窗嵌在斑驳的石砖上,承载着农家简易的生活,泛着古老的生机。砖墙与木墙结合的“连五间”,有高颜值的抱厦、飞檐翘角,属于复式四合院。门前石狮、石墩、石槽、石缸等一字排开,显得非常气派。民国初期,四川军阀第一路纵队司令方化南因枪杀鄂西靖国军总司令蔡济民,率家众及兵士数百人退守于此,居住达三年之久。

寨上最大的老房子“六吉堂”地处平坦开阔的大湾地带,是一座古意盎然的四合大院。它的大门并不按照传统建筑堪舆,而是将正门开在房屋一侧,并且门是斜着的。当地人说这一带讲究“坟打垒,房打垭”,墓地朝向宜对着大山,而房屋大门朝向则要开阔豁亮。六吉堂正面被山封住了,于是就将大门侧身,对着远方的垭口,意为前景广阔,发人发家。鱼木寨人遵从这样的习俗,因此留下了“连五间正,老房子歪,张凤坪的朝门横起开”的古建筑奇观。

六吉堂集川东四合大院的精髓,占地1000多平方米。从正堂到天井到厢房的布局,从抱厦到飞檐到翘角的装饰,石材与木材相融,坚硬与柔软搭配,粗犷与精致对比,以及绛红作底的色彩生发,处处都渗透着传统建筑美学思想。它始建于清末、成于民国九年,是向家投资的家族治学地。

院里文物众多,最珍贵的算是《南阳柴夫子训子格言》石刻,其书法稳健,刀法娴熟,代表了当时的农耕文化。“读书的如金如玉,不读书的如土如泥……纵学不得程夫子道学其鸣,也要学宋状元连科及第。再不能够,也要学苏学士文章并美天下听知……”六吉堂的读书人有大格局,即使身处山乡僻野,也胸怀天下之志。

寨上“崇文尚学,勤奋求知”,至今如此。当地邓昌银校长从2014年开始,年年带小学毕业生到六吉堂读“训子格言”。谁会想到这样一个偏僻弹丸之地早在几年前就出过50多名大学生,占全村人数的一成有余,其中有博士,有大学教授,还有的在国外研究机构担任要职。

4

行走鱼木寨,随处可见先民智慧。为了耕种有充足水源,山顶建有堰塘,山坳建有水库,沿途路边、斜坡上,搜集雨水的沟槽或竹管随处可见。鱼木寨还有多个幽深的岩洞,鱼木洞、腾龙洞、黑洞等,先民曾用来藏身储物,制造武器。有年事高的村民亲眼见过寨上制造的“牛耳子炮”,子弹壳如大拇指一般粗大。

昔年,寨民为生存绞尽脑汁,小心翼翼地凿路入寨,不仅粮食能自给自足,连武器也可自备。他们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在大山深处不知不觉传承了数百年。而今,寨上的村民仍然沿袭着祖先的优良传统,一面放胆建设美好新生活,一面又小心翼翼地守护鱼木寨原汁原味的历史印记。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五小学)

作者: 重庆晨报-黄葛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