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论坛举行 多位专家为韧性城市建设建言
2025-10-29 20:12
10月29日,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平行论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与会专家围绕打造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进行了探讨。

▲10月29日,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城市本质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举行。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发展阶段的转变,以及国际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叠加,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他指出,提高城市韧性应该重点关注四个“2亿人口”的生存状况,其中包括2亿新市民青年、2亿老年人、2亿儿童以及2亿城镇老旧小区居民,他们中普遍面临着居住品质差、城市生活环境匹配不足、安全隐患多等难题。
杨保军建议,各地应加强社会保障,系统推进全龄友好城市建设,增强社会的安全韧性。围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可进一步满足儿童社区活动需求,打造宜于安全步行、教育成长、自然体验、游憩活动的儿童成长空间;聚焦青年发展,打造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空间;针对老年人,则可以统筹中小医养资源,完善城市适老化改造,满足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翟国方指出,当前中国已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长江中游、成渝五大城市板块,各板块内部自成体系,又具有独立升级的能力。
在他看来,经济安全是提升城市韧性的关键,各地应促进既有集群的近域扩散。“这意味着,既有的专业化城市和内地的大城市地区将迎来更多孕育大集群、新集群的机会。”
新时期的韧性城市治理范式应该是怎样的?重庆市应急局副局长邹瑜表示,以“抗打击能力”为核心的传统韧性城市治理范式已无法破解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安全难题,新范式将治理范围从“自然灾害”拓展至“公共安全全领域”,使治理范畴更全面;治理环节从“灾害后恢复”延伸至“预防、监测、应急、事后恢复”的全周期,治理逻辑更主动;治理手段打破以往主要依靠“物防”的单一手段,整合“人防、物防、技防、管理防”等手段,显著提升了风险管控的精准度与有效性。
邹瑜特别提到,在一系列风险管控体系的精准施策下,重庆进一步增强了源头防抗韧性,截至目前已连续58个月未发生重特大事故。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