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发现国内罕见次生淋滤型石膏溶洞 洞内曾发现过熊猫头骨
2025-10-13 16:09
10月13日,记者从南川区获悉,近日,当地合溪镇发现一处次生淋滤型石膏溶洞,洞内石膏晶体规模庞大,形态多样,在国内均属罕见。
据悉,洞内千姿百态的洞穴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态各异的石膏晶体群。经初步估算,洞内原生石膏洞道将近3公里,且晶体结构完整、造型精美,几乎涵盖了所有石膏形态。
▲南川发现国内罕见次生淋滤型石膏溶洞。本文图片均由通讯员 唐湛 甘昊旻 摄
“这个洞里石膏种类很多,包含了针状、树状、卷状等,在全国来说都是很罕见的。”经过实地考察后,重庆市地矿局川东南地质大队地调院院长任廷聪如是说。
任廷聪介绍,目前最常见的石膏洞属于常规沉积型石膏,它们就像古代海水蒸发晒盐一样,是直接结晶,形成较为简单,形态也比较单一。
▲洞里形态各异的石膏晶体群。
“但受特殊地质构造影响,这个洞穴的石膏形成机制与常规沉积型石膏存在显著差异,属于次生淋滤型石膏。”任廷聪说,石膏本身是硫酸钙,此处经过后期地壳的抬升,在地表水的渗漏下,这些硫酸钙重新从岩层的层面渗漏出来,重新结晶,形成了次生淋滤型石膏。
他说,次生淋滤型石膏是地下水亿万年持续渗滤的产物,就像钟乳石的形成过程,形成条件更加苛刻,但却能造就“石膏花”等千姿百态的晶体形态。目前洞内不同形态石膏形成的具体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石膏矿物的研究样本,更对古地理环境的研究、构造演化,以及矿物的后期次生淋滤的形成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任廷聪说。
▲地质工作者正在进行实地考察。
据了解,此前在该处洞穴,还发现了一具较为完整的动物头骨和多块其他部位骨块。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现场鉴定,该头骨和骨块为熊猫的头骨和骨块。目前,专家们正在对头骨部分进行DNA检测,以确定熊猫的具体年代和基因种群归属。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