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遭遇9次区域性暴雨过程 今年防汛,四川有哪些新战备新战法?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10-10 13:14

四川今年的汛期已于9月30日结束。入汛以来,四川遭遇9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先后9次启动四级防汛应急响应。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四川实现汛期洪涝灾害零伤亡,这背后除了防汛人员在一线持续坚守外,还有哪些新战备和新战法?近日,记者进行了了解。

科技应用增强防汛硬实力

记者走进雅安市荥经县水利局防汛值班室,看到液晶大屏上,正实时显示全县范围内的降雨量。荥经县水利局副局长姜红松介绍,数据来自荥经县严道街道虎岗村的一部水利测雨雷达,它可对半径45千米范围内、地面以上2千米垂直高度大气内的液态水数据进行监测,这些数据是全县防汛决策的重要依据。

四川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183个县(市、区)中,175个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特别是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高山峡谷众多,交通、通信不便,难以布设常规雨量站。为补齐山洪灾害监测预报短板,四川水利系统今年将在全省范围内建成73部水利测雨雷达,首批38部于7月31日建成投用,预计10月底前73部全部建成投用。“与气象卫星对大气进行大范围的采样观测不同,水利测雨雷达可实时生成连续高时空分辨率的网络化降雨实况数据,还具有外推1至3小时的预报能力。”雅安水文中心主任李杰介绍。

与此同时,全国首批可无人机部署的雨量站“雨神-1号”也于8月在雅安市宝兴县、芦山县以及甘孜州康定市等地启用。该雨量站是弥补无人区传统雨量站监测缺失和短板的设施,内置北斗通信装置,在“三断”(断路、断电、断网)情况下也能实现雨情监测、估测和预测。

此外,四川今年还在成都水文中心、遂宁水文中心的部分基层水文站点,陆续上新一些北斗高精水文设备和声学在线测流技术,助力守牢水雨情监测预报防线。

“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投用,让防汛人如同长出‘千里眼’和‘顺风耳’,增强了应对灾害的硬实力。”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水利)相关负责人表示。

机制创新提升减灾软实力

“岷江上游来水是灌区的主要水源,上游的紫坪铺水库是一个巨型‘洪水调节器’,对下游灌区防汛减灾意义重大。”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水管理处负责人刘强介绍,7月2日至4日,全省遭遇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让他记忆深刻。

预判到7月初的强降雨天气过程,该中心通过都江堰—紫坪铺一体化调度机制,提前对接紫坪铺水库调度中心,在6月底提前拉低紫坪铺水库水位,预留出2.2亿立方米防洪库容。当这一轮强降雨趋于结束时,紫坪铺水库累计拦蓄洪水1.6亿立方米,有效降低岷江干流洪水水位2至3米。同时,该中心通过调节灌区重点节制闸门,减少进入成都主城区的洪水,进一步降低锦江水位1至2米。

“得益于都江堰—紫坪铺一体化调度机制,避免了雨洪同步,极大减轻了成都的防洪压力。”成都市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曾科说。

避免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除了抵御住江河洪水,转移避险也是一项重要工作。今年汛期,去年新建的山洪、地质灾害临时避险安置点,成了凉山州冕宁县彝海镇曹古村村民转移避险的“安全屋”。“安全屋”源自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创新设立的“3人1屋”临灾处置指挥机制。2024年初以来,冕宁县新建和改造提升106个避险过渡“安全屋”,为全县受山洪、地灾威胁的6900余户2.9万余名群众提供临时避险之所。

除了上述机制,近年来,四川还创新设立流域联防联控、山洪灾害防御“30123”叫应机制、“沟长制”等防汛减灾新机制,取得良好效果。“不断创新和优化升级这些防汛减灾机制,我省防汛减灾的软实力在逐步提升。”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水利)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颜安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