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周刊|跨省“微度假” 解锁川渝小城引流密码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左黎韵

2025-09-22 17:19

入秋以来,垫江恺之峰景区,每天都有挂着“川”字头号牌的小车穿行,他们大部分来自四川的邻水、大竹等地。

“秋季阳光出来的时候,景区的粉黛草就像一片片粉色的花雾,非常漂亮,不仅吸引了重庆本地游客,也吸引了大量周边四川地区的游客前来打卡。”恺之峰旅游区负责人说。

▲垫江县太平镇恺之峰旅游景区,漂亮的粉黛引来游客观赏。(资料图片)通讯员  龚长浩 摄/视觉重庆

近日,记者在我市各区县走访时发现,随着川渝两地交通路网的互联互通和各景区加大跨省际营销的力度,川渝毗邻地区的居民相互串门、互为客源的“微度假”正悄然兴起。

这种只需要一两个小时车程就可抵达景区的“跨省游”,成为不少川渝小城低成本引流的密码。

·

跨省旅游线路串联川渝毗邻景区

说起垫江的风景地标,来自四川广安邻水的陈霖然,比很多重庆中心城区的市民还要熟悉。这两年,他和女朋友已经来过好几次垫江。“从邻水开车过来也就一个多小时,暂时告别平常居住的城市,心情特别放松。”陈霖然说。

最初吸引陈霖然的,是他偶然在本地公众号上看到的一条川渝旅游路线推荐。当时他们正计划去广安的五华山游玩,点开推送后,发现这条路线也涵盖了垫江的景点,并在文末的附录中看到了恺之峰景区的介绍。

▲垫江牡丹吸引川渝两地游客前来打卡。(资料图片)通讯员 龚长浩 摄/视觉重庆

垫江是山水牡丹的起源地,这几年,当地以“花”为媒,通过农文旅融合的方式,持续做大“花经济”。每年牡丹盛开时,经常有四川的游客驱车而来,赏花游玩。

从去年开始,垫江与毗邻的长寿、梁平,以及四川的大竹、开江等地签订了《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文化旅游合作共建协议》,梳理了5条跨区域文旅线路,进行客源互引。

借助这个机会,垫江恺之峰景区还通过多个四川地区的文旅公众号发放了一批免费门票。陈霖然成功抢到门票,带着女朋友来到垫江观赏牡丹。

虽然以前他曾到过洛阳看牡丹,但垫江的牡丹还是让他觉得震撼,它们并非开在园圃之中,而是顺着明月山的起伏自然生长,漫山遍野姹紫嫣红,好似一幅泼墨山水画。

自从第一次来过垫江后,陈霖然就对这里念念不忘。之后好几次,他和女朋友周五一下班,就自驾来垫江过周末。

▲2025年9月22日,垫江县桂溪街道,游客漫步在秋色渐浓的三合湖湿地公园里(无人机照片)。通讯员 龚长浩 摄/视觉重庆

垫江牡丹看了,石磨豆花吃了,修在新城的三合湖湿地公园也逛了,还有女朋友最喜欢的牡丹鲜花饼,他们每次都会买一点……陈霖然说,以前他对垫江了解很少,现在熟悉了,才发现这里有这么多好吃的、好玩的。

“这几年,我们算是吃到了政策的红利。”垫江县相关负责人说,借助明月山绿色示范带建设的契机,他们以明月山(垫江段)为主轴,建成了近100公里的明月大道、天香路两条主干道,引入了一批民宿品牌,推动垫江明月山民宿产业带成形成势。

▲垫江明月天乡路串联起文旅资源,为川渝间的“微度假”提供了便利。垫江县委宣传部供图

这样的变化,陈霖然深有感触。

他告诉记者,前几次来垫江,他们住在县城的宾馆,虽然条件、设施很齐全,但离景区景点比较远,而且住在县城也没有度假的感觉。

去年秋天,他们再次来到垫江,入住了提前预订的巴谷·宿集。他们的房间位于峡谷梯田之间,此时正值秋收时节,窗外层层梯田翻滚着麦浪,巨大的落地窗将这片景色全然引入屋内。“和前几年不同,现在垫江的旅游越做越有品质,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陈霖然说。

▲垫江县桂阳街道十路村巴谷·宿集,游客在油菜花海里赏花观景拍照。(资料图片)通讯员 龚长浩 摄/视觉重庆

不止是垫江,在四川,遂宁也推出了川渝十大自驾游精品线路,串联都江堰、汶川、甘堡藏寨等地标景点,联动周边旅游市场,吸引不少重庆游客前来;荣昌、四川隆昌两个川渝毗邻地区发布了“双昌”旅游线路,并与四川内江一起梳理了成渝古道旅游主题线路。通过深挖各地的文旅资源,川渝毗邻地区将成渝两座城市的特色旅游资源巧妙融合,覆盖热门景点与新兴旅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旅行体验。

越来越多的四川游客到我市高山地区避暑

每年夏天,李明玉老人都会带着行李,从达州出发前往城口亢谷避暑,“距离我第一次去亢谷,已经过去九年了。”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掰着手指计数。今年,她的两个妹妹退休后也来亢谷避暑,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好不热闹。

▲游客打卡亢谷景区。城口县委宣传部供图

李明玉老人来自四川达州宣汉,从机关单位退休后,她一直在寻找一个适合夏季避暑的好去处。2016年,她听说重庆城口有一处名叫亢谷的景区,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让儿子开车带她一路前往。

那时,城口县不少乡镇间的断头路还没打通,李明玉和儿子一路颠簸,从县城到亢谷,整整花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

“下车那一刻,周围是层层叠叠的森林,虽然是酷暑,气温却只有二十几度,仿佛踏入了另一个世界。”她深吸一口气,心里盘算着要在这里多住几天。

但很快,她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和儿子接连找了好几家农家乐,大部分房间连独立卫生间都没有,房间的热水也时有时无,设施非常简陋。他们只能这么将就着过了一晚,第二天便悻悻地下山了。

此后的几年里,她辗转于重庆石柱黄水、武隆仙女山等多个避暑地,最远甚至去了贵州桐梓,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真正令她满意的地方。

这些年来,城口对当地农家乐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成功打响了“大巴山森林人家”这一民宿品牌。一直关注着亢谷发展的李明玉在儿子的动员下,决定再回去看看。

去年,他们在网上提前预订了一家靠近景区的森林民宿。从宣汉出发经万源南,他们自驾花了3个多小时就到了亢谷景区。

下车后,他们才发现,如今亢谷的住宿早已不是原来那种简陋的山间小屋——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独立卫生间,被褥也换成了标准的酒店床品,一日三餐也讲究荤素合理搭配。

李明玉说,那次他们住了半个月,她的两个妹妹特意上山来看她。她带着她们走了亢谷新修的玻璃栈道,还一起参加了晚上的音乐晚会,两个妹妹玩得尽兴,甚至都不想走了。今年,她们三姐妹早早就约好了一起再来亢谷避暑。

▲城口县河鱼乡青草坪,自驾游车辆从彩叶林间驶过。(资料图片)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现在每年来亢谷避暑的游客,有70%左右都来自四川达州等地。”城口县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说,这几年他们对县域交通进行了不断升级,县内公交、东安镇内公路都实现了硬化、油化,每年,他们还会组织森林人家的老板和员工参加系列培训会,培训内容包括接待礼仪,提高服务水平,开发城口特色菜等。

重庆山高林密,自然气候随着海拔升高,而逐渐向高山气候过渡,夏季清凉宜人。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我市的不少避暑胜地中,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自四川。这几年,仙女山上的川籍游客大幅增加,每年在山上常住的四川游客比例甚至超过10%;涪陵大木花谷一带也有不少慕名前来避暑的四川游客,为了方便他们,当地实现了医保异地结算,川籍游客可用自己的医保账户在当地看病、买药。

▲涪陵区大木镇武陵山森林公园,游客们在森林边的草原上露营休息。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省际公交引来“新客群”

“去年底,省际公交开通后,从重庆江津到我们合江只需要半个小时,村里的重庆游客越来越多,他们正成为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新客群。”9月17日,四川合江县真龙镇瓦房村党支部书记倪洪兵高兴地说。

距离合江县城60多公里的瓦房村,是合江真龙柚的主产区,村里成片的真龙柚就有4.5万亩。“我们与重庆的江津、永川隔江而望,过去由于路不好走,从重庆过来要绕很久,村里除了合江本地人,很少有外地游客踏足。”倪洪兵说。

▲每年秋冬,合江真龙瓦房村的柚子丰收成为当地农文旅融合的一张名片。受访者供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后,合江被划入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县里支持瓦房村发展乡村旅游。随着连接周边场镇的断头路陆续打通,曾经宁静的瓦房村也一天天热闹起来。

去年底,重庆市江津到合江的第一条省际公交线路开通。让倪洪兵惊喜的是,线路开通不到一周,就有很多江津的游客来到村里游玩。

江津区塘河镇村民王国安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妻子老家正在瓦房村,过去他们“回门”探亲,要先从塘河坐车到合江与江津交界的袁湾,再转车才能回到瓦房村,一路颠簸折腾,单程就要花上将近两个小时。“‘节节车’坐起累人得很,上车下车、等车转车,回趟娘家像出远门一样。”王国安苦笑着说。

省际公交开通后,王国安从江津塘河就能直达四川合江,全程不过半小时。他和妻子现在一有空就会坐上公交来合江走走,再顺便回瓦房村看看老人,尝尝家里种的柚子。

交通方便了,游客多了,怎么才能把游客留下来?每年4月,瓦房村掩映在一片洁白的柚花林中,村干部们开动脑筋,策划了一年一度的“柚花旅游季”。

“我们以自然时令为节点,在旅游季期间推出一系列爆点活动,将地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自然场景中,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倪洪兵说。

他亲自下场,戴着草帽、拿着自制的授粉工具,化身“自然老师”,带领一群从重庆来的小朋友走进柚花盛开的田间。

“大家看,这朵是雄花,这朵是雌花……”他轻声讲解,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为柚花授粉。孩子们听得认真,偶尔也会举起小手打断他,抛出自己的问题。

旅游季期间,村委会通过盘活闲置空地,专门打造了一条“小吃一条街”,集中向游客推出各类合江特色美食,村里通过出租摊位为集体经济带来可观收入。

村民们也没闲着,他们将房间收拾出来发展农家乐,有的还推出了制作柚花香囊的体验项目。“以前游客来村里总是匆匆逛一圈就走,如今却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重庆游客的到来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倪洪兵说。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毗邻地区跨省际交通也越来越便捷。数据显示,5年来,川渝两地已经开通26条跨省城际公交线路如银线串珠,年运输客流突破400万人次。此外,成渝间的高铁、高速等路网设施也不断完善,为两地居民间互相“串门”提供了设施便利。

记者手记
让更多外地游客来“串门”

不需要长途跋涉、不追求打卡名胜,甚至不必提前做攻略,只需要一个周末或小长假,就能一键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今,这种被称为“串门式”的微度假方式正在都市人群中悄然兴起。

成渝两地地理相近,文化相通。这几年,两地通过产品互推、客源共享、错位发展、融合共赢,为“串门”文旅做足了功课,在许多毗邻地区交界处,游客“互相串门”成为常态。

交通的一体化推进无疑是促成“串门式”微度假的重要因素。截至目前,我市高铁里程已突破1100公里,随着渝昆高铁(川渝段)的通车,泸州、宜宾两个组团也将融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

以垫江为例,尽管和我市的其他区县相比,垫江并不具备天然的旅游资源优势,但近年来,他们却靠着做大明月山沿线的客源市场,形成了新的增长点。

在记者看来,不一味追求大市场,主要盯准周末两天“精耕”周边客源,这样的“串门式”微度假为许多处于区域节点的小城镇发展文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过,想要让“串门”能常来常往,并不能简单满足于形式上的双向互动,从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到产品设计、人文关怀等,这需要从业者之间通力合作,练好内外功,才能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来“串门”。

首先在产品供给中,就要注意挖掘川渝两地的文化共情与情感共鸣,把文旅资源串联成线,开创新模式、新体验、新空间,激活文旅消费的新生机;

其次,在机制创新与监管上,应在开展“串门式”文旅的地域之间,编制跨区域文旅协同标准体系,让游客能“大胆出门,放心消费”;

此外,在政策协同上也应该加快跨地域、跨领域的“一卡通”办理,聚焦医保、交通出行、文化体验等旅游中的关键小事,全面推进“多卡集成,一卡通用”,打造更多方便两地游客的消费场景。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颜安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