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忠县男子照顾瘫痪妻子33年 “做人不能没良心,我怎么能放弃你!”
2025-09-21 20:35
9月18日,是冯以海与妻子唐兴芬结婚42周年的日子。
没有鲜花,没有仪式,在忠县乌杨街道朱河社区玲珑路一间出租屋里,冯以海正低头为唐兴芬修剪脚指甲。他的动作很轻。
▲除了照顾妻子,冯以海每天还接送两个孙子上下学。 通讯员 康烁钦 摄
“我拖累了你,拖累了这个家。”33年前,一场车祸让唐兴芬终身瘫痪,也曾让她一度绝望求死。但冯以海一点点把她从绝望中拉了回来。他背着她打工、看病,撑起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你当年没嫌我穷,我绝不能丢下你不管。”这句再朴实不过的承诺,冯以海用了整整33年来兑现。
“放手吧,没有我你们会过得更好”
冯以海与唐兴芬都是忠县原太集乡人。1981年,两人经人介绍相识,两年后结婚,不久就有了儿子。
“眼看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躺在床上,唐兴芬回忆起1992年农历三月初八那天,轻轻叹了口气,“这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日子。”
那天,唐兴芬帮亲戚送砖,乘坐的拖拉机不慎翻下20多米高的悬崖。冯以海从外地匆匆赶回,见到的已是浑身是伤、再也站不起来的妻子。
住院半年,唐兴芬总算保住了性命,但因胸椎骨折、脊髓神经断裂,被诊断为肢体二级残疾——胸部以下失去知觉,终身瘫痪。
半年的治疗,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还欠下2500元巨债。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家庭好几年的收入。
“回家吧,你和儿子还要过日子。”她哭着哀求丈夫。可冯以海不肯,又四处借债,带她转去丰都住院治疗。然而,希望再一次破灭。
“回家吧,真的别治了。”唐兴芬见病情毫无起色,债务越堆越高,六岁的儿子还要读书,她再次吵着要出院。“可他就是不甘心,借债也要给我治。”如今再提起丈夫当年的“固执”,唐兴芬脸上漾起的,是藏不住的幸福。
从丰都出院后,唐兴芬终日卧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一切都要靠丈夫打理。她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累赘,渐渐萌生了寻死的念头。可连自杀的能力都没有,该怎么办?她开始悄悄存药,每次少吃一颗,等攒够了量,再一口气吞下去。
但她没有成功。药被冯以海发现。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红着眼眶,默默把药收好。从那以后,每次喂药,他都要亲眼看着她咽下去才肯离开。
“放手吧,没有我,你们会过得更好。”唐兴芬甚至开始交代后事:儿子可以交给老人带,他该出去打工,将来若遇到合适的人,重新成个家也好。“留着我,真是活受罪……”
“只要我在,这个家就是完整的”
唐兴芬不止一次尝试“离开”。
最决绝的那回,冯以海没有再劝。他只是让儿子别去上学,留在家里守着妈妈,自己照常下地干活。
“你咋不去学校?”连续两天如此,唐兴芬急了。儿子哭着说:“我怕没有妈妈了。”那一刻,唐兴芬望着天花板,眼泪止不住地流。她忽然明白,“我的离开,不是解脱,而是把这个家也推下了悬崖。”
见时机成熟,冯以海坐到床边,声音疲惫却清晰:“要么儿子去读书,我在家守着你;要么儿子守着你,我下地。最好的就是你好好活着,儿子读书,我干活,大家都不耽误,这个家才像个家。”
唐兴芬终于醒了。“是我想岔了。”她说,“我再疼再难,只要我在,这个家就是完整的。”
从那天起,唐兴芬试着接受现实;而冯以海,则开始了日复一日、精确到分钟的生活:
凌晨4点,他起床为她擦洗、按摩,用稻草垫调整她蜷缩变形的关节;7点,伺候儿子吃完早饭上学,再一口一口喂她吃饭;8点下地,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跑回家看她,喂水、翻身。夜里,只要她轻轻哼一声,他立马就醒……
▲冯以海正低头为唐兴芬修剪脚指甲。 记者 彭瑜 摄
“好几次,我看到他出门了又折回来,悄悄从门缝里看我。”唐兴芬知道,丈夫是放心不下她。于是她也常常故意哼起歌,声音轻轻的,装出欢快的调子,好让丈夫安心出门。“其实骨头还是疼的,”她说,“但心里暖和。”
日子一天天过去,唐兴芬渐渐没那么痛了,儿子的成绩越来越好,丈夫不仅种地,偶尔还能在附近打点零工、挣点钱。
“你当年没嫌我穷,我怎么会丢下你不管。”动情时,冯以海像唐兴芬坦露心迹。原来,唐兴芬曾是照进冯以海生命里的那一束光。当年她身体比丈夫好,能背一百五十斤煤,他却不到一百斤就累得直喘。她父母曾反对这门婚事,“嫌他穷、体弱,但我看中他踏实、勤快, 还有点儿帅。”
婚后,唐兴芬主外,背煤、做砖、建房子;冯以海主内,做饭、带孩子。不到十年,这个小家渐渐有了起色。
“是你先撑起了这个家,”冯以海对妻子说,“做人不能没良心,我怎么能放弃你!”
“放不下她,不习惯身边没有她”
坚守六年,唐兴芬终于能自己吃饭了,儿子12岁时,也能背妈妈上厕所了。
“种地只能糊口,欠的债总要还。”每天,唐兴芬只吃两顿饭,小便用导尿管,大便两三天才一次。她开始劝丈夫:“你还是出去打工吧,家里你放心。”
冯以海观察了大半年,确认儿子已能照顾妈妈的基本起居,才在1998年外出打工。
“人走了,心却留在了家里。”他两三个月必定回来一次。两年后,债务还清,他立刻返乡:“实在是不放心。”
在家一呆又是八年。期间父母先后去世,儿子也辍了学。冯以海做了一个决定:背上妻子,一起去打工。
在云南,他在工地旁租了间房,早出晚归干活,托邻居中午帮妻子热饭。她身体渐渐好转,也第一次“看见”了外面的世界——身体和心情都好了很多。
▲唐兴芬紧紧抓住丈夫的臂膀。记者 彭瑜 摄
“一路走来,是全社会的善意接住了我们。”夫妻俩感慨。2012年,因高速路征地拆迁,政府支持他们建了新房,还落实了低保。“儿子结了婚,如今两个孙娃都上小学啦。”
多年卧床,唐兴芬全身肌肉萎缩。2019年,她一次翻身时不慎导致右腿严重骨折。唐兴芬拒绝治疗,一些亲戚朋友也觉得,反正是没知觉的腿,治了也没用。
“可他非要治,说砸锅卖铁都要治!”冯以海把妻子先后送到两家医院。后来唐兴芬才知道,这次住院仅自费部分就花了三万元。“他还骗我,说只借了两三千元。”
可冯以海对自己,却远没这么上心。今年8月,他因阑尾炎做手术,没等完全康复就急着出了院。
“放不下她。”他说。33年,他已经不习惯身边没有她。
采访最后,唐兴芬紧紧抓住丈夫的臂膀,微笑着,眼里有光。“有他在。”她微笑着说,“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