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四川猕猴桃的“升值记”
2025-09-20 09:26
“越南和俄罗斯的猕猴桃要赶紧发出。”9月18日一大早,成都市都江堰市天马镇,都江堰天赐猕源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晏志强忙得不可开交。今年,公司的出口订单达1500吨,同比增长15%;此外,算上猕猴桃酒、果干等加工产品,公司整体营收预计能达8000万。“又有突破。”晏志强的语气里透着信心。
这份信心背后,是对产业的清醒认知。“四川红肉猕猴桃种得早,但面对各地竞争,需要以标准化、品牌化巩固优势。”晏志强坦言。
数据显示,四川猕猴桃种植面积75万亩,产量约53万吨,均居全国第二,亦是全国最大的红肉猕猴桃生产基地。
无独有偶。今年,四川印发了《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圈强链培育方案》,其中明确将水果打造成千亿级优势特色农业。支持成都市都江堰市、广元市苍溪县等地,共同打造龙门山优质猕猴桃产业带。
一颗猕猴桃的热销与升级,折射出四川果业的增值“密码”。
▲都江堰是四川红肉猕猴桃核心产区。行晓艺 摄
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完善
9月19日,广元市苍溪猕猴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苍溪猕猴桃公司”)基地,工人穿梭林间,将猕猴桃摘装入筐。“目前已带动周边村民种植3000亩猕猴桃。”该公司总经理刘发云说,但不能只满足于卖鲜果,要提高猕猴桃的附加值。
瞄准精深加工,该公司预留1000余吨鲜果加工成原浆储存,再按需加工成猕猴桃果汁、果酒、酵素等。“加工后,每斤猕猴桃能让果农多赚至少1元。”刘发云介绍,如今已带动果农人均增收超1000元。
作为链主企业,其“猕猴桃精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成果已在10余家企业应用。2021年以来,新增经济效益超15亿元。
链主的带动效应不止于下游。每年4月猕猴桃花期,都江堰的花粉加工企业一片忙碌:果农采摘的“铃铛花”送进车间,在28℃恒温环境中爆粉提取,18小时即可从鲜花变为花粉。
猕猴桃授粉充分与否,会影响果实的大小和品质。因此,果农大多都采取购买猕猴桃商品花粉,进行人工授粉。
▲包装好的猕猴桃花粉。天赐猕源供图
四川“嗅”到商机。
2021年,天赐猕源正式引进花粉智能生产线,大力发展花粉产业。4年时间,都江堰生产的花粉已达5300公斤,年产值1.06亿元。“都江堰的雄花粉生产规模已超越陕西,算得上全国雄花粉产能第一位,是西南最大的花粉原料供货基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猕猴桃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涂美艳说,同时,花粉活力达90%以上,在市场竞争中有绝对优势。
▲工作人员正在处理猕猴桃花粉。天赐猕源供图
四川对产业链有更长远的布局。涂美艳介绍,团队经长期调研,建议成都以都江堰为核心,辐射带动蒲江县、邛崃市、彭州市、大邑县,以及德阳绵竹市、什邡市,绵阳安州区,阿坝州汶川县,雅安市雨城区等地,打造“龙门山多彩猕猴桃农旅融合发展区”。
分拣、包装到降损均靠“智取”
“这两筐‘红阳’猕猴桃,都是2公斤规格,单果重110克到130克的猕猴桃,要比70克到90克的猕猴桃贵5—6元。”在公司的智能化分拣包装车间,晏志强向记者揭开分级分选的“价值密码”。
车间内,智能化分拣线高速运转,一箱箱大小掺杂的猕猴桃计重后,按照重量不同、大小不同,“跃入”不同的通道,滚进对应的筐子里。
“果业要增值,还是要建立标准化体系。按重量精细化分级,能让水果采摘后实现初次价值‘跃升’。”晏志强说,在智能化设备投用前,分拣全靠人工凭经验判断,挑拣时还常出现果皮刮破的情况。“现在智能化解决了这两个难题,既准又快。”
果子的分拣之路还在升级。
“我们引进了四川最先进的分选线,一周左右就能投用。”晏志强透露,这条分选线能实现从上料、扫描到包装的全自动。“分选线配有机器人、红外线激光等,能自动检测猕猴桃的干物质、糖分、表皮损伤度等。”据估算,这条生产线能实现每小时准确分拣8吨猕猴桃,是人工效率的10—20倍。
▲正在安装的智能化分拣线,能实现上料、扫描到包装的全自动。行晓艺 摄
预冷处理,也靠“智取”。
“猕猴桃在田间生长时会积累大量的‘田间热’。采摘后,果面温度容易下降,但果心温度却难以降低。”刘发云说,在加工时,为了不破坏鲜果的纤维组织,必须通过快速冷却的方式,使果心温度下降至适宜温度。基于此,公司引进智能化设备,半个小时内就能把水果从25℃降到5℃,第一时间锁鲜。
四川正逐步将“会种猕”变为“慧种猕”。未来的四川果园,将运用无人机巡园、AI识病、智能灌溉授粉、遥控喷药除草、区块链溯源等,打造智慧园区。
品牌效应让“出海”之路走得更宽
“忙完厦门名特优新展,都江堰猕猴桃又急赴北京参加首届地理标志产品国际博览会。好热闹!”9月18日晚,晏志强发了一条朋友圈。
海外市场也同样热闹。今年,都江堰猕猴桃首次斩获阿联酋的40吨订单和马来西亚的60吨订单。“海外市场,也是四川猕猴桃增值的途径。‘出海’的猕猴桃每吨价格比国内高出约5000元。跨境水果贸易是当前极具潜力的赛道,要牢牢抓住。”晏志强说。
“国内国外热销,源于过硬的品牌实力。”涂美艳一语道破关键。都江堰猕猴桃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索引目录,“都江堰猕猴桃”品牌价值达43.24亿元,稳居全国前三。
要让猕猴桃远销更多国家和地区,持续做强品牌是关键。良种研发推广、管理升级……更多改变悄然发生。
“目前已育成我省首个猕猴桃抗性砧木新品种‘西蜀猕砧1号’。”四川省“十四五”果树育种攻关首席专家江国良说,该品种和“红阳”“东红”等品种嫁接亲和性较好,较美味猕猴桃类型砧木平均单果重提高18—49克,亩产提高13%—18%。该品种已在都江堰试种了1000多亩,投产的200多亩,果农亩均增收约1000元。
▲刚摘下的猕猴桃。行晓艺 摄
出海之路,更需专业护航。
彭中华是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的理事,他更像是帮助四川猕猴桃“闯世界”的人。他的工作覆盖全链条:对内,为果农提供种植指导、果园备案、出口通关等配套服务;对外,计划在哈萨克斯坦布局海外仓,全力保障猕猴桃顺利“走出去”、走得更远。
“品牌效应的辐射力不止于鲜果。”彭中华补充道,“猕哆哆”“猕人小付”“猕力士小金矿”等都江堰猕猴桃花粉品牌,如今也已走出四川,远销日、韩等国家。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