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农机手达州交锋 他们说“赛得过瘾”
2025-09-20 09:24
为了比拼这项技能,四川13个市(州)和重庆13个区(县)的56名农机好手汇聚达州。
9月19日,达州市达川区明月江街道太平村,2025年川渝丘陵山区农机操作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举行,56名农机手分成稻谷机收、稻田机耕两个组别,驾驶农机比拼实操水平,把稻田变赛场。
▲稻谷机收比赛现场。
这是达州市达川区连续第二年举办该技能大赛,作为推动农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活动现场设置了农机展区,展出的适于丘陵山区地形使用的28台农机,均产自达川产业新区的达州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园,把推广农机、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氛围拉满。
赛得过瘾 与同行比拼展示技能
皮肤黝黑,是参赛农机手的普遍特征,他们戴上草帽、穿着黄胶鞋,登上农机,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在指定赛道上作业。
“还想再驾驶一圈。”稻田机耕组别里,一名来自重庆市开州区选手满脸笑容,这位有着6年农机驾龄“90后”选手,长期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各类农机颇有兴趣。
比赛中,56名选手轮番上阵。他们有的是第一次参加农机操作技能大赛,有的已在全国性赛事中拿到过好成绩。
▲稻谷机收比赛现场。
来自攀枝花的农机选手李雪勇,专门从事农机收割作业多年,足迹遍及全国多地。第一次参加技能大赛,他期盼在与同行比拼中展示自身技能。
大赛分别设置机收和机耕组各一二三等奖共12名,裁判员拿着评分表现场打分。记者注意到,评审专家是来自四川省农业机械鉴定站的正高级农艺师、正高级工程师,来自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的农机驾驶操作国家级裁判等。
机收、机耕考核项均包括安全操作、业务作业两大板块,其中机收考核速度、质量以及机收损失等,机耕考核旋耕层深度合格率、耕后碎土情况、耕后地表平整情况、漏耕与超耕等4个方面情况。选手最终得分,由前一天进行的理论考试与现场实操加权得出。
▲稻田机耕比赛进行中。
值得注意的是,该技能大赛今年第一次有女性农机手参赛,共2人,她们均来自达川区石梯镇,机收、机耕组各1人。
今年41岁的宋红英,2012年返乡后就开始接触农机,去年底拿到了达川区农业农村局颁发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在我们达州,丘陵山区‘田块像补丁’,大型农机进不来。”比赛间隙,宋红英分享了自己的心得,“现在都在推广农机,确实是比人工省时省力。”
另一名女选手李晓娜荣获机收项目二等奖,她表示,将继续提升操作技能,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宋红英在比赛中。
集中亮相 “达州造”农机推广应用
机收、机耕大赛使用的农机,是本次技能大赛一大看点。两个组别使用的16台农机,分别是全喂入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自走式履带旋耕机,均是产自达州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园的“达州造”农机。
大赛现场设置的农机展示区,28台产品同样产自该园区。活动成为“达州造”农机集中亮相现场。
这些农机的“含新量、含绿量、含智量”不少。一台AI割草机,能自动规划割草路线,智能避障,灵活应对各种地形。
小巧,则是这批农机的另一个特点,以满足丘陵山区地形使用。一款无人水旱旋耕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的长、宽、高仅为1.7米、1.1米和0.9米。园区企业四川省川达立盈农业装备有限公司营销经理任定中介绍,该公司生产的一款微型耕机机身仅有60斤,上坡下坎一只手就能提得起;一款开沟机有多个挡位,适用于丘陵山区复杂地貌。
▲农机展示区。
这些特性,得益于达州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园重点着力新型农机研发智造,针对性解决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无机可用、有机难用”问题。
达川区农机研究推广应用中心主任陈冠介绍,该园区于2023年11月启动建设,现已签约企业20家,投产6家,建成生产线18条、下线产品25款,产品涵盖智能农机、新能源农机、农业机器人等9大领域。
科技赋能,“达州造”农机已经打入海外市场。其中,“商用AI行株间除草机器人”通过了欧盟CE安全认证和美国EPA排放认证,销往加拿大、新西兰等地。同时,园区企业与俄罗斯客户签订1万余套小型微耕机零配件订单,总价值超1000万元。
▲园区企业生产的微型旋耕机。
从研发到推广应用,今年达川区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3月春耕时节,达川区开展农机下乡展销活动;5月,达川区举办了为期15天的农机驾驶操作员职业技能培训,有60余人参训;9月秋收时节,达川区把展厅建在田间地头,在收割现场展示农机性能。
目前,达川区把全域划片区正建设农事服务中心。陈冠说,下一步,他们将做好农机推广销售,加强农机操作培训,推动农业向智能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