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科技协作 粮食提质增产
2025-09-20 08:31
金风送爽,涪江两岸稻浪飘香。近日,川渝涪江流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暨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在四川省射洪市举行。来自川渝两地的百余名农业专家与企业、农户代表深入射洪市青岗镇文化村、武安镇店子村的田间地头,实地观摩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推出的高品质水稻新品种与配套技术,共同见证科技为丘陵地区粮食生产带来的新活力。
新品抗逆稳产,农户节本增收
“往年用本地品种、老办法种,亩产不到900斤,今年跟着重庆农科院的专家干,亩产预计能上1300斤!”在武安镇店子村的水稻单产提升千亩示范片里,稻香氤氲,种粮大户李德建托起沉甸甸的稻穗,满脸喜悦。这片示范田由重庆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姚雄团队牵头建设,主推“渝香优8133”“国香优2115”等优质水稻品种,并集成应用叠盘暗化催芽、工厂化基质育秧等关键技术。
位于青岗镇文化村的遂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中试熟化基地里,进入成熟期的水稻挺立田间,穗头低垂。这片380余亩高标准试验田划分为75个小区,集中展示了来自40多家科研单位与企业的水稻品种。“我们通过同田对比筛选,已鉴定出多个适宜本地推广的优良品种,如‘渝香优8133’‘川康优637’等。”姚雄在现场介绍,“去年试种的36个品种中,多个品种表现突出,具备大面积推广条件。”
“3年试验表明,这里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全省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水稻专家任光俊说,射洪气候条件优越,抽穗期光温资源显著优于成都平原,非常适宜开展两系杂交稻制种。
科技创新引领,良种示范担当
“横贯川渝腹地的涪江流域,不仅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纽带,也是四川盆地丘陵粮食主产区。射洪地处涪江中段,是连接川渝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节点。”姚雄说,近年来,重庆农科院联合遂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针对稻麦两熟复种茬口衔接紧、水稻抽穗扬花期高温伏旱频发等问题,以射洪为核心,系统开展稻麦轮作区优质水稻良种良法示范与推广,着力提高涪江流域水稻单产水平。在文化村,展示基地汇聚多单位品种资源,通过科学比较筛选优种;在武安镇,示范基地以“渝香优8133”等为主导品种,配套稻麦两熟机械化技术,打造百亩高产高效样板。
重庆农科院副院长谭平介绍,5年来,川渝两地农科院共同推广动植物新品种超过330个,一批优质品种已在涪江流域落地生根。“我们集成创新的稻麦周年吨粮机械化种植模式,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切实助力区域粮食单产和效益提升。”他表示。
签约共建平台,效益辐射万家
活动当天,射洪市人民政府与重庆农科院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川渝涪江流域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双方将依托遂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在现代种业、优质粮油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快“渝字头”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本土农技骨干培养。
姚雄介绍,项目示范区水稻亩产预计可达650公斤以上,品质达国标二等以上,较常规种植区亩均节本增收超过400元。目前,重庆农科院已在射洪建成示范展示基地400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2000亩。川渝涪江流域覆盖重庆潼南、铜梁、合川及四川射洪、遂宁、绵阳等多地,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300万亩。这一项目的深入推进,将为“天府粮仓”和“巴渝粮仓”建设提供重要品种与技术支撑。
接下来,重庆农科院将继续引进优质小麦品种,深化稻麦轮作制度研究,推动科技成果在更大范围落地见效。“我们要把射洪的好品种、好技术、好模式带回去,让更多农户尝到科技种粮的甜头。”该院高级农艺师樊仕勇说。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雄表示,从单点技术的突破到区域性增产增收的实现,川渝农业科技协作的深入,正让涪江流域成为科技赋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