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一棵“心愿树”圆了30多名困难群众的“微心愿”
2025-09-19 19:38
“我想要台绞肉机。”
“我想要一床棉被。”
……
9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的“渝惠助”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展示大厅里,一棵心愿树上密密麻麻地挂着桃心形的便签,工整的字迹写着一个个愿望。
“我们从辖区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征集他们的‘微心愿’设置了这棵‘心愿树’。”联合体负责人郭美玲介绍,他们把一个个心愿制作成卡片,悬挂于“心愿树”上,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爱心人士及企业等前来认领,已有30多名困难群众获得关爱。
已经去世的王科英老人是“心愿树”计划首批关爱的特困老人之一。
去年底,80多岁的她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行动极为困难。王奶奶一生未婚,无儿无女,在社工去家里探望她时,老人说出最后的心愿:“想再出去走一走。”
▲王科英老人在世时,“渝惠助”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为她送去爱心轮椅。受访者供图
在联合体的呼吁下,有爱心企业主动为老人捐赠了一部爱心轮椅。在老人生命的最后阶段,社工将这部轮椅送到老人家中,并推着她到楼下的公园散了心。今年2月,王奶奶病情恶化,安详离世,那部轮椅陪着她度过了最后的时光,给她带来温暖。
“联合体成立后,我们的社工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困难群众常常因为经济困难、行动不便等原因,连一些生活中的微小心愿都无法完成,这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郭美玲说。自去年“心愿树”计划启动后,社工们将他们小小的心愿制作成卡片,悬挂在树上,发动社会爱心力量进行认领。
86岁的曾爷爷独自居住在南岸区城南家园的廉租房里,因为户籍地在渝中区,他也成了联合体帮助的对象。
社工入户探访时,曾爷爷拉着他们说了许多心里话。曾爷爷的母亲过世早,老人最大的遗憾就是连一张她的个人照片都没有保留下来。
郭美玲和社工们得知后,悄悄行动起来,他们联系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根据翁爷爷手中一张模糊的全家福照片,复原绘制出了他母亲的素描肖像。
当志愿者将这份特殊的礼物送到曾爷爷家中时,他凝视着母亲栩栩如生的画像,不禁潸然泪下。“母亲是我这一生最亲的人,谢谢你们,让我仿佛再一次见到了她。”曾爷爷激动地说。
小小的“心愿树”承载着困难群众一个个微小而实际的愿望:他们有人收到一个电饭煲,有人得到盼望已久的电热毯,还有人享受了一次免费上门清洁服务……点滴善意,也为他们带来一份份生活的“小确幸”。
14岁的小雨(化名)是一名特困儿童,第一次见到她时,她低着头,显得格外沉默。社工和她交流时,她往往要过很久,才轻声回应一两个字。
“小雨的妈妈早逝,父亲又身患残疾,特殊的家庭环境让她从小就有些自卑。”郭美玲说,到了青春期,小雨变得叛逆,父女间经常因为学习而争吵,关系几乎跌到了“冰点”。
在逐渐的交往中,他们发现小雨非常喜欢打羽毛球,只是她在学校朋友不多,打球时也常常找不到人陪。
有一次,社工们和她谈起羽毛球时,小雨还从柜子里拿出羽毛球拍,现场展示起自己的球技。“那副拍子看上去很旧。”郭美玲回忆道,这副球拍她从小学用到现在,很想换副新的。
几天后,联合体组织了一场团建活动,郭美玲特意邀请小雨来参加羽毛球比赛。赛场上,社工们陪着她一起挥拍。小雨来回奔跑,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比赛结束后,郭美玲走上前,将一副崭新的球拍送到小雨手中,这份突如其来的礼物让她又惊又喜。“谢谢你们!”她紧紧抱着球拍,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郭美玲说,他们通过发起社区爱心捐赠活动,为小雨募集到了这副崭新的羽毛球拍,帮助她完成了小小的微心愿。这以后,小雨渐渐走出了阴霾,学着理解父亲,学习也倍加努力。今年她考上了自己心仪的职业学校。
这棵联合体里的“心愿树”是渝中区诠释民生幸福的生动注脚。“我们通过一条条手写心愿,唤醒社会的爱心,给予特困群体更多关爱与鼓舞。”郭美玲说。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