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丽新疆”全国省级媒体采风活动|离海最远的新疆,咋“养”出中国四成三文鱼?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颜安

2025-09-19 18:43

清晨的阳光刚洒向新疆巩留县小吉尔格朗河南岸,天蕴渔业三文鱼生态养殖基地的水面便泛起粼粼波光。微风拂过,直径64米、周长200米的抗风浪生态环保网箱在水中轻轻晃动——新疆(尤其是西北部区域)距离印度洋孟加拉湾直线距离超过2500公里,是地球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被称为“陆地难抵极”,却产出了中国40%的优质三文鱼,彻底改写了“离海越远、渔业越弱”的传统认知。

▲位于新疆巩留县的天蕴渔业三文鱼生态养殖基地。记者 颜安 摄

“巩留县位于伊犁河谷深处,来自天山的冰山雪融水和伊犁河的水源,成为了我们养殖三文鱼的‘天然宝藏’。”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巩留天蕴渔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包世超指着水库,向重庆日报记者介绍,天山山脉的冰川活水氧含量充足,常年平均水温稳定在8℃—13℃,恰好踩中三文鱼生长的“黄金区间”。

正因这份得天独厚的条件,再加上大水面生态环保网箱养殖系统、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等多项全国首创技术的颠覆性突破,让新疆三文鱼从“不可能”变成了“全国标杆”——数据显示,中国优质三文鱼年产量约为2万吨,其中新疆去年产量就达到7920吨,约占全国优质三文鱼产量的40%。与此同时,良好的养殖条件,让新疆三文鱼的肉质纹理可媲美挪威优质三文鱼水准。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生长在“离海最远”之地的三文鱼,凭借冷链物流最快24小时内即可端上全国各大城市的餐桌,甚至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天蕴渔业三文鱼生态养殖基地,一条条虹鳟静待捕捞。受访者供图

采访当天,恰好赶上巩留基地的捕捞季。“每天都按订单捞鱼,保证新鲜!”包世超话音刚落,工人便按下了吸鱼泵的按钮。巨大的管道里,银灰色的三文鱼顺着水流“游”出网箱——这种捕捞方式能最大程度避免鱼体受伤,护住鱼肉的鲜嫩。刚上岸的三文鱼立刻被送进起捕平台,体温降到5℃以下后,装进铺满冰块的箱子,快马加鞭运往加工厂。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不停运转,将三文鱼加工成鲜切肉片、速冻鱼排,甚至还研发出了三文鱼蛋白肽、三文鱼鱼油等精深加工延伸产品,让“一条鱼”的价值翻了好几番。

▲9月18日,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加工中心,工人们正在对三文鱼进行加工。记者 颜安 摄

产业火了,当地百姓的日子也跟着好了。巩留县借着三文鱼的品牌影响力,把渔业和旅游拧成一股绳,打造出休闲观光娱乐一条街。以前靠放牧为生的牧民,有的进基地当起了养殖技术员,有的在街边开起了小吃店,招待来看三文鱼的游客。“现在不仅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让外人知道,咱天山脚下也能养出好的三文鱼!”一位在基地工作的巩留县居民笑着说。

站在天山脚下,看着网箱中跃动的三文鱼群,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助理谢胜东感慨:“我们打破的不仅是地理界限,更是对内陆渔业的认知局限。当冰川融水与科技创新相遇,离海最远的地方,也能成为全球餐桌的新鲜之源!”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颜安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