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周刊|一“泸”同行 有你更“津”彩——江津泸州携手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彭瑜

2025-08-25 20:07

核心提示

2024年,“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川渝大地率先以“跨省共建”模式铺开,创新打造“一廊四带”新格局。

重庆江津与四川泸州11个毗邻镇街,从联合调解“鸡毛蒜皮”起步,在“一廊四带”文明实践新图景下,摸索出“一‘泸’同行 有你更‘津’彩”的协同路径。

矛盾不出村的“睦园”、守护“半边天”的维权站、让两地携手种水稻的联合党委……这些创新实践,正悄然打破行政藩篱,让文明力量成为两地融合发展的催化剂。

川渝交界处,国道G353线柏杨桥旁,一座名为“睦园”的家事联调大院静静矗立。这里,一头连着重庆江津区塘河镇石龙门村,一头牵着四川泸州市合江县白鹿镇袁湾村。

▲川渝首个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阵地在“睦园”家事联调大院授牌。(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7月9日,川渝首个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阵地在此授牌。“睦园”的挂牌,正是江津与泸州两地依托川南渝西新时代文明实践带,共建“一‘泸’同行 有你更‘津’彩”文明实践品牌的生动缩影。

11个毗邻镇街,江津与泸州如何打破省际藩篱,让文明之花在边界绽放?近日,记者走进这些镇街寻找答案。

01

睦园“和声”:跨省矛盾不出村·

柏杨桥头,睦园小院。阳光洒在挂着“川渝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牌匾的门楣上。院内,塘河镇石龙门村和白鹿镇袁湾村的村民们常聚于此,听宣讲、看演出、议家事。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其乐融融的院子,曾是跨省矛盾的“交汇点”。

“以前可没这么和气。”塘河镇宣统委员刘莲回忆道。两地边界犬牙交错,村民混居联姻、就业经商,往来频繁。袁湾村环湖新村聚居点住着上百户江津人,塘河镇上也有百余户合江人安家落户。然而,户籍差异、政策不同、村规有别,让邻里纠纷、经济矛盾常因“跨省”二字变得棘手。她说,“小摩擦容易拖成大矛盾,单靠一边力量,调解起来太难。”

变化始于2020年7月。塘河、白鹿及相邻的石蟆镇,与合江临港街道等地联手,整合镇村干部和公检法司力量,成立“川渝边界联合调解室”。

▲联合调解室工作人员正在化解村民矛盾。

信息联通、治安联防、案件联办、矛盾联调……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边界治理有了新章法。

来自白鹿镇的调解员周茂超,翻开泛黄的台账记录,2014年的一桩旧案跃然纸上:白鹿镇的黄刚夫妇(化名)向塘河镇的陈旭(化名)购买自建房,口头约定总价27万元。

付了18万元后,尾款和利息的认定成了“死结”:陈旭坚称约定了月息2%,黄刚则认为利息过高。一方断水断电,一方扬言封门,矛盾不断升级。

跨省调解的难点在哪?“难在信任。”塘河镇司法所负责人柴玉婷坦言,“两边都觉得对方干部护短,连坐到一张桌子前都难。”

联合调解室的成立打破了僵局。两地调解员一起走访,法院、村社联动,共同研判。2023年,经过多次耐心调解,双方终于重新签订书面协议,明确了债务金额,双方握手言和。陈旭紧锁的眉头舒展了:“心结解了,这日子才过得舒坦。”

数据显示,联合调解室成立5年来,共摸排调解边界矛盾纠纷43件次,成功调解39件次,涉及金额43万元。更可喜的是,调解台账上的数字逐年下降:2020年13件,2021年10件……到2024年只有3件。

“瞧,最近四五个月,一件纠纷都没收集到!”周茂超指着记录说,警情下降、安全事故减少、破案率上升,边界线上的空气,变得更加和谐。

02

维权首站:守护边界“半边天”·

在联合调解室处理的大量纠纷中,一个现象引起了调解员的注意:涉及婚姻家庭,特别是妇女儿童权益的纠纷,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

在边界上,一些困境妇女儿童的处境格外艰难。前不久,周茂超走访时遇到了76岁的邹兴(化名)。老人紧紧拉着外孙,激动地要孩子给周茂超磕头感谢,却被赶紧拦住。“多亏了你们啊,娃儿下学期都上三年级了!”老人眼含热泪地说。

原来,邹兴的女儿患有精神疾病,嫁到江津石蟆镇。外孙因非男方亲生,迟迟无法落户,成了“黑户”,眼看入学年龄到了,老人心急如焚。

“跨省+监护权不明”,让落户成了“死循环”。转机出现在2023年。依托川渝边界联调机制,江津区人民法院联合合江县人民法院临港法庭、两地司法所和村社干部深入调查。最终,法院判决将孩子的监护权变更给邹兴。

拿到判决书后,合江县公安机关迅速为孩子办理了户口。开学那天,孩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的身影,让邹兴悬了多年的心终于落了地。

▲罗显贵(左)是川渝首个“妇女儿童维权站”的热心志愿者,她正在了解村民情况。

邹兴外孙的案例并非孤例。如何更系统、更专业地守护边界线上的妇女儿童?2023年3月10日,川渝首个“妇女儿童维权站”在塘河镇石龙门村挂牌成立。这里整合了“泸江永荣”家庭教育联盟、川渝联合调解工作站等资源,成为集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家事调解、法律援助于一体的“一站式”维权平台。

“我们要在第一线、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帮她们渡过难关。”石龙门村党委书记程积红是维权站的“主心骨”。站点运行一年多,已联合开展理论宣讲、移风易俗、关爱帮扶等活动60余场,成功调解妇女儿童矛盾纠纷7件。“服务内容,也从最初的权益维护,悄然向助力发展升级。”

16岁的黎娟(化名)曾是这个维权站的帮扶对象。父亲患有心脏病、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爷爷患癌,生活的重压让她深陷抑郁。村两委干部每月自发从工资里凑出1000元资助她家。程织红还安排黎娟到村办公室学习待人接物,帮她纾解心结。

后来,黎娟想学点手艺,程积红又牵线搭桥,把她介绍到村里的江津区道遥纸制品加工厂学习。老板罗显贵不仅悉心教授造纸技能,还时常接济黎娟一家。工厂里规律的工作、工友的关心,让黎娟脸上重现笑容。

“程书记帮过我,我也要帮别人。”原来,罗显贵建厂初期曾遭遇本地村民的反对,是程积红挺身而出,帮她化解矛盾、另觅新址。如今,罗显贵的厂子年产值可观,解决了20多名留守妇女就业。

“这份跨越省籍的互助情谊,正是维权站播撒下的种子开出的花朵。”程织红说。

03

稻浪同频:携手共耕迎丰收·

盛夏,热浪翻滚。与白鹿镇、塘河镇接壤的石蟆镇和平村,以及合江县临港街道高庙子村,泸永江巴蜀鱼米之乡合作示范基地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稻浪金黄,收割机轰鸣。

▲泸永江巴蜀鱼米之乡合作示范基地,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稻浪金黄,收割机轰鸣。

今夏,和平村与高庙子村第一次尝试“抱团”发展,种出的优质大米卖到了每斤6元的好价钱。

“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和平村党委书记贺云站在田埂上,指着不远处说。和平村与合江的符阳村、高庙子村等地田地交错,边界线长达十余公里。

和平村有300余亩田紧邻符阳村的合力水库,高庙子村也有700余亩田挨着和平村的和平水库。明明近在咫尺的水源,却因引水设施不完善和沟通不畅,成了“望水兴叹”的旱田。

“症结有时小得出奇。”贺云透露,比如和平村三组境内有一段约100米的机耕道,是高庙子村出行的必经之路。路窄难行,常有落石,拓宽硬化提了多年,却因涉及边界协调,始终“卡壳”。“绕行得多走3公里,谁心里没点疙瘩?”贺云说。

类似田边地界、用水纠纷的小“梗阻”,让边界3万多亩连片良田难以协同发展。共建文明实践品牌,特别是联合调解室、家庭教育指导站等平台的深度运作,悄然化解着这些累积的“疙瘩”,为跨界协作培育了信任的土壤。

转机出现在2023年。和平村和高庙子村主动作为,将那段“卡脖子”的100米机耕道拓宽硬化到4.5米。“路一通,心气就顺了。”贺云说。

紧接着,两地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协商起水库用水的老大难问题。很快,“水资源互惠互利”模式应运而生:江津区在石蟆镇和平村新建提灌站,从合江县符阳村的合力水库取水,惠及两地周边千余亩稻田;合江县在临港街道高庙子村新建提灌站,从江津区和平村的和平水库引水,解决两地1500亩稻田灌溉。

“川渝协作,联水润田”,资源瓶颈一朝破解。“这100米路,撬动了万亩田!”贺云感慨道。

今年5月,乘势而上,石蟆镇与临港街道探索成立“中共津合边界产业发展联合委员会”,将跨省协作从“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

春耕时,“田坎课堂”开到了两省地头,“川渝农情监测站”项目联手推进,和平村联合社等主体开始提供跨区域的粮油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

▲今夏,和平村与高庙子村第一次尝试“抱团”发展,种植优质水稻。

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江津区和合江县已携手注册成立“合江津合边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一个以交界处白塔寺区域为核心的“一核三区”(田塝“稻虾”特色产业示范区、龙滚洞休闲农业观光区、古井沟青果产业合作发展区)产业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名字叫‘津合’,合的是两地的心,聚的是共同的愿景!”联合党委书记、石蟆镇党委副书记苏家建站在丰收的稻田边,信心满满。他指着远处规划中的区域说,作为水资源互利项目的深化,两地正规划扩大“水稻+X”“高粱+X”轮作产业发展区,联手打造“津合”稻米、“泸州红”糯高粱等特色农产品品牌。

“让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津’彩好物,真正点亮我们‘一‘泸’同行更‘津’彩’的文明实践品牌!”稻浪翻滚,仿佛在应和着这位基层干部的心声。

相关新闻

“一廊四带”串起川渝文明新纽带

川渝携手打造的全国首个文明实践跨省协作体系取得显著成效!记者获悉,自2024年启动“巴蜀同脉 文明同行”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来,两地以“跨省共建”模式创新打造文明实践“一廊四带”,组建跨区域宣讲队伍2000余支,联合开展文化活动8000余场,推动文明实践阵地功能升级,理论宣讲深入人心。

记者了解到,两地围绕泸永江、资大文旅、川渝高竹新区和万达开4个区域发展经济圈,结合资源禀赋,合理设置川南渝西、川中渝西、川东北渝北和川东北渝东北4条特色文明实践带,串珠成链形成川渝新时代文明实践走廊。

线下,两地大力整合资源,共建文明实践广场、新风礼堂、主题公园等阵地,每条文明实践带都联动打造1-2个示范综合体,推动阵地由物理性、行政区域性向功能性、区域合作性转变。线上,打通“文明兴蓉”等平台数据壁垒,搭建“一张网”,跨区注册志愿者超50万人。

为确保“跨省协同”持续深化,两地建立联席会议、年度轮值等工作机制。省级层面每半年召开1次联席会议,毗邻区县轮流担任召集单位,每季度召开区域联席会议。目前,4条文明实践带已签署4个区域合作协议。

在“跨区联动”方面,两地统筹专业与民间宣讲力量,跨区域组建“川渝名师工作室”等基层宣讲队伍2000余支,5万多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参与。联合编创宣讲作品超6000部,创新开展巡回交互宣讲3万余场次,打造“理响巴蜀”等宣讲品牌。同时推出“成渝地·巴蜀情”等特色品牌20余个,开展“川渝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8000余场次,推行川渝阅读“一卡通”,实现129家图书馆通借通还。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颜安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