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生态答卷|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让跨界河流从“各自管”到“一起管”
2025-08-22 21:29
8月22日一早,万州区分水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骆春霞就前往分水镇和柱山乡交界处,查看瀼渡河甘宁水库库尾的水质情况。
2024年6月1日,万州开始全域试点次级河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清漂船行驶在水清岸绿的瀼渡河甘宁水库段。(资料图片)通讯员 张倩 摄
不仅是万州。近年来,重庆积极探索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推动市内补偿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大力拓展跨省市补偿机制,各方累计产生生态补偿资金7.7亿元,74个国家考核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2年稳定在100%,实现了长江干流全域贯通,嘉陵江、乌江等重要支流全面覆盖。
“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通过经济手段让生态保护方获得补偿、生态破坏方支付补偿的制度安排。”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目的是压紧压实属地责任,深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污,实现跨界河流从“各自管”变成“一起管”。
跨区县补偿
让“奖好水”“惩差水”深化落实
巍峨绵延的群山中,磨刀溪犹如一条玉带蜿蜒流淌,水岸相映,人在画中,举目四望皆风景。
几年前,磨刀溪是另一番景象。
作为长江一级支流的磨刀溪,曾因沿岸居民随意丢弃垃圾、直排污水、乱挖乱采河道等,水质逐年恶化。
2018年,万州、云阳、石柱三地签订了《磨刀溪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明确上下游区县各自的职责和义务,积极搭建合作共治的平台。各区县合力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磨刀溪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也是在2018年,市政府印发《重庆市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试行)》,推动市内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且跨区县的19条重要河流全面建立横向补偿机制,建立了全市统一的补偿标准体系。
同时,针对跨省市河流治理难题,该机制首创性提出由市级财政补位各流域首尾端,确保了跨省河流补偿机制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障了流域保护工作无死角。以磨刀溪流域为例,市级财政主动补位流域首尾端,补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万州区1000万元,确保补偿机制“不断链”,流域保护“不缺位”。
2023年,重庆对补偿机制进行优化,不再以上年水质升降作为补偿依据,而是设定基准线:若水质优于基准线,上游区县获下游区县补偿;若未达基准线,则上游区县补偿下游区县。
▲6月17日,垫江县龙溪河长龙镇段,重庆兴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清漂队在清理、粉碎河里的树木枯枝。特约摄影 龚长浩
长江一级支流龙溪河流经梁平、垫江和长寿三区。近年来,梁平区通过补齐流域内污水治理设施短板,强化工业企业、畜禽水产养殖、农业面源等污染管控,龙溪河流域水质显著提升并实现稳定达标。梁平区不仅实现了从2019年赔偿500万元到2023年获得补偿金300万元的转变,更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水源地补偿
让“有水喝”“喝好水”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处暑时节,垫江沙河乡麻柳村村民鞠清朝家,清澈的自来水汩汩而出。这些干净的水来自附近的龙滩水库。
龙滩水库是垫江城镇饮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2010年,垫江为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将龙滩水库纳入西南地区骨干水源规划中的重点工程,于2021年12月建成投用。该水库位于大沙河干流垫江、忠县交界处,坝体位于垫江沙河乡,库区主要位于忠县新立镇。
不过,因涉跨区县界问题,龙滩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未达成一致意见,上下游跨界水源地保护管理机制未建立,水源地保护资金投入较大,污染问题亟待解决,长效管护成难题。
为此,垫江与忠县探索建立全市首例跨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在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的协调下,垫江和忠县全面摸清了龙滩水库利益补偿的基础信息,建立了环境现状和污染问题两本账。
2023年7月,垫江、忠县就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达成一致,签订了《关于龙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合作备忘录》,达成生态补偿等多个方面的共识。
2024年1月,龙滩水库正式获批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定保护区范围16.52平方公里,其中忠县保护区面积11.16平方公里、占比67.6%,垫江保护区面积5.36平方公里、占比32.4%。根据垫江和忠县签订的合作备忘录,两县建立跨界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制度,拓展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内涵:垫江县包干每年补助忠县350万元,补助期限8年(2023年—2030年),市财政局给予两县机制创新一次性奖励各500万元。
龙滩水库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两县持续发力,推动保护机制落实落地,龙滩水库水质持续向好,稳定保持在Ⅲ类。
跨省域补偿
让“协同治”“治重点”推动上下游共赢
发源于武陵山区的酉水河,流经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后,在湖南汇入洞庭湖水系,酉水河是重庆积极与周边省份协调联动,建立跨省市河流生态补偿机制的第一个试点。
▲无人机航拍的酉水河流域酉阳段“红岩洞”,湖光潋滟,风景如画。通讯员 陈碧生 摄
早在2018年,重庆在“市内补偿”和“跨省补偿”两个方面共同发力,与湖南就签订了《酉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在酉水河流域建立了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22年9月,在第一轮协议基础上,双方深化协作,签订了第二轮补偿协议,创新性地将酉水河流域重点污染物锰作为核心补偿指标纳入协议,推动渝湘两省市携手推进流域上下游联防联控,共同实施酉阳、秀山、湖南花垣“锰三角”综合整治。截至2024年底,酉水河流域渝湘跨省国控考核断面锰年均浓度为0.031mg/L,大幅优于国家考核目标。
2024年,重庆全面签署渝鄂、渝黔、川渝补偿协议,达成了与上下游省域间“补偿机制全覆盖”的目标。
在评价指标选取上,重庆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流域的“个性特点”,量身打造差异化的水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让补偿机制更精准、更管用。
▲彭水县乌江画廊景区。记者 齐岚森 摄
比如,在与贵州签署的乌江流域补偿协议中,双方综合考虑乌江流域“高水平保护”与贵州磷化工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总磷”设为核心补偿指标,以总磷年均值0.05mg/L为界限实施双向补偿,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双向奔赴”。
在重庆与四川签署的长江流域第二轮补偿协议中,双方不再只看水质这个“单科成绩”,而是把生态流量、自然岸线率、鱼类多样性等指标统统纳入考核,相当于给长江做了一次全方位的“体检”,最终根据“综合成绩”来决定补偿与受偿关系。
跨省补偿机制让流域治理实现上下游共赢。如今,重庆进入湖北的长江干流“培石”断面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Ⅱ类,总磷浓度低于0.05mg/L,真正实现了“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生态承诺。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