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消落区变旅游地 开州汉丰湖的“绿色发展”之道
2025-08-20 22:09
▲8月14日,开州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无人机图片)。记者 李雨恒 摄
8月14日,38℃气温下的汉丰湖,浮光跃金,鸟叫声忽远忽近,远处青山如黛,凝然不动,近处游客嬉水打闹,欢笑不断。
今年上半年,开州区汉丰湖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422万人次,同比增长48%,成为全市热门旅游目的地。
“十多年前,这片水域在夏秋季是沼泽带,烈日曝晒下,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人人避而远之。”开州区水利局水位调节坝管理站副站长吴巧玲介绍,三峡工程建成运行后,在开州形成了42.78平方公里的消落区,“夏陆冬水”的反季节涨落规律,造成严重的内源污染,对开州城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危害。
多年来,开州筑坝造湖,并因地制宜打造基塘工程、林泽工程等,让约10平方公里的环湖消落区变身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旅游打卡地。目前,汉丰湖正全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这一潭湖水续写更多可能。
打造水位调节坝
造就三峡库区最大城市内陆湖
三峡水库蓄水时,长江水由东往西回涌入开州澎溪河,在区内形成了42.78平方公里的消落区,占重庆消落区面积的13.79%。
▲8月14日,开州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记者团在实地采访调研。记者 李雨恒 摄
“冬季水位能涨至175米,消落区化身一片汪洋,夏季水位又骤降至145米,裸露的滩涂在高温下龟裂。尤其是退水时,有些鱼类在消落区搁浅,时间一长,鱼腐烂后味道很重。”开州区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张犀说,“夏陆冬水”的反季节涨落规律导致消落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敏感、易污染和易破坏,造成了水体污染加重、水土流失加大、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地质灾害频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开州生态系统带来安全隐患。
2007年,三峡水库开州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位调节坝工程应运而生。该工程由水位调节坝枢纽、生态建设和景观文化工程三部分组成。水位调节坝枢纽采用闸坝结合坝型,坝轴线长507米,最大坝高24米,坝顶高程177.78米,正常蓄水位170.28米,相应库容5600万立方米。景观文化工程按“明清风雨廊桥”风格对水位调节坝进行深度包装,在坝顶建设有牌楼(坊)、风雨廊亭、照壁、环廊等古建筑群。而生态建设工程打造了环汉丰湖景点之一——“乌杨林泽”,它是探索水利工程由功能水利逐步向景观水利转变的一次成功尝试。
“2015年,水位调节坝全面建成,常年蓄水170.28米以上,形成了今天的汉丰湖,城区周边消落区深度由18.5米降低至5米,形成较稳定的生态系统,有效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吴巧玲说,虽然蓄水170.28米以下的环湖消落区通过调节坝完成了治理,但170.28米以上仍有约10平方公里的环湖消落区需要治理。
为消落区开“处方”
湖岸线变风景线
如何治好环湖消落区是开州面临的第二道难题。
“深入研究后,我们想出了城市景观基塘工程、消落区林泽工程、鸟类生境工程等‘处方’,着力构建独有的湿地生态系统。”张犀介绍,城市景观基塘工程占地600余亩,主要栽植荷花、水生美人蕉、再力花、鸢尾等适应在消落区生长,具有生态、景观、经济价值的湿地水生植物,达到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的作用。
▲开州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白鹭在湖面上飞翔。记者 李雨恒 摄
消落区林泽工程则主要种植能够适应湿地生态环境的植物。“三峡库区消落区治理和生态修复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可借鉴的数据和解决方案,只能靠自己摸索。”张犀说,开州与重庆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合作,科研团队在库区进行大量野外调查及种源筛选种植试验,用了5年时间在一千余种植物中筛选出30余种能在水下存活的适生植物,包括池杉、落羽杉、乌桕、杨树、秋华柳等,并于2009年进行试点栽种,经历十余年高水位蓄水淹没考验,目前存活状况良好。
目前,开州已建设消落区林泽约500亩,栽植了40余万株落羽杉、水松、秋华柳、乌桕等适应湿地生态环境的乔灌木,成活率达90%以上,为湿地动物提供丰富的栖息环境,也为游客提供怡人的“五彩森林”湿地景观。
▲7月25日,开州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草木葱郁,与蓝天、碧水、城市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宜居画卷。特约摄影 王晓宇
开州还实施了鸟类生境工程,堆置两个岛屿,冬季水位175米时出露面积达1140平方米,在岛屿顶部还设计了适合雁鸭类生活的浅水塘,并栽植了火棘、桑、乌桕、巴茅等乔灌木和草本,为鸟类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每年到开州越冬的水鸟达35种、2万余只。
如今,汉丰湖环湖消落区已完成治理,不仅水质整体达到或优于Ⅲ类,出境断面Ⅱ类水质占比逐年提高,还形成了“林下膝根”“五彩森林”“荷花基塘”“开州洱海”“候鸟生态岛”等系列湿地美景,吸引不少市民观光打卡。
文体旅融合发展
半年揽客422万人次
随着人气逐渐提升,汉丰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汉丰湖水域面积15平方千米,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内陆湖。”重庆湖山文旅公司副总经理刘晓波说,“水”是优势,也是发力点。
开州区以汉丰湖为核心,打造“一核三带四片”全民运动空间,常态化开设摩托艇、桨板等20余项水上运动项目,配套开展骑行、沙滩排球等10余项户外运动,满足游客多样化的运动需求。
▲开州区汉丰湖水上运动中心,摩托艇在水面上带起一圈圈浪花(无人机图片)。记者 李雨恒 摄
同时,通过举办赛事让流量变“留量”——开州已累计承办国际摩托艇公开赛、全国桨板锦标赛等22场国字号赛事,吸引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参赛选手超7万人次、游客超600万人次;还与重庆三峡学院共建基地,共办高校龙舟邀请赛、大学生皮划艇锦标赛,构建“赛事型+体验型+教育型”群众体育活动体系,创新开展龙舟文化节、水上运动夏令营等6大类28项群众体育活动。
▲众多游客在享受水上运动(无人机图片)。记者 李雨恒 摄
“多元文化业态”是开州做大增量的“利器”。“我们有举子园诗吃街、开州故城文旅集聚区等多种业态,民谣酒吧、听湖煮茶、画舫漫游、听曲品茗等多样选择,可以让游客静享慢生活。”刘晓波告诉记者,全区培育了“烟火集市”等50多个文旅业态,打造了“夜游汉丰湖”沉浸式环线游等10多个产品、滨湖美食街等3个美食文化街区。环湖夜间经济消费规模累计达85亿元,成功获评“市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记者团走进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进行调研活动。记者 李雨恒 摄
今年上半年,汉丰湖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422万人次,“一湖碧水”成为拉动区域消费的“黄金水道”。
目前,汉丰湖旅游度假区正加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将持续完善度假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丰富文旅业态,深化文体旅融合发展。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