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一线蹲点|顶楼居民家的6个闲置脸盆 见证渝中老旧小区安居蜕变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颜安 左黎韵 尹诗语

2025-07-10 21:09

蹲点点位:渝中区大礼堂片区

蹲点记者:颜安、左黎韵

▲2025年7月10日,渝中区大溪沟街道,雨后的和雅苑小区。本文图片均由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门轴发出一声清脆的“吱嘎”声,戴佰珍刚把记者让进门,枯瘦的手指就指向沙发底:“喏,就在那儿!”

6只塑料盆叠了起来,最顶上那只盆底蒙着层灰雾,手指刮过留下一道浅浅的印子。“改造完再没漏过,这些盆啊,早歇业喽。”老人的话里带着笑意。

年过七旬的戴佰珍,是渝中区大溪沟街道人和街社区和雅苑小区的新住户。2022年夏,为照顾在巴蜀中学读书的孙子,她和儿子在和雅苑买下顶楼住房,却怎么也想不到会与6只脸盆结下“不解之缘”。

“搬进来头个把月,肠子都悔青了!”戴佰珍仰头望着天花板,思绪回到了两年前。那年七八月的暴雨来得凶,几场雨过后,楼顶落水管被彻底堵住,积水顺着墙缝往屋里渗。

“你看这儿,还有这儿——”她踮脚在客厅里挪着步子,指尖点过天花板上的几处暗痕。

最先遭殃的是客厅中央,水珠像断了线的珠子砸下来,她赶紧奔到超市搬回6只脸盆。“那时候天天下雨,6个盆子从早到晚都得用起来,一天就能接小半盆。”她说。

最狼狈的是个暴雨夜。客厅漏得最厉害的地方,两只大盆轮流接水都来不及,“叮叮咚咚”的滴水声在空荡的屋里响成一片。戴佰珍蜷在沙发上,听着这“夜雨交响曲”睁眼到天明。

卧室的情形更揪心。雨水顺着天花板的裂纹蜿蜒而下,在被褥上洇出深色的地图。“没法子哟,只能扯块塑料布蒙着。”她翻出手机里存的旧照:斑驳的墙皮像溃烂的伤口,大片大片往下掉;墙角的霉斑像黑色蛛网,顺着踢脚线往家具上爬。

▲网格员正在雨后的和雅苑小区巡查。

“这在和雅苑可不是新鲜事。”社区网格员邓飞提起往事直摇头。这个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区,楼房早已被岁月啃得“遍体鳞伤”,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漏水。“好多顶楼住户熬不过漏水,干脆一走了之,房子空了一串。” 他记得有次接到楼下投诉,说天花板在滴水,赶到顶楼空置房时,积水已经漫过脚掌,泛着泡沫的污水里漂着枯叶和纸屑,脚一踩下去能听见“咕叽”的声响。

“那天我和几个同事挽着裤腿,水桶拖把齐上阵,舀了整整一上午的水。”邓飞说,“排完水腿都麻了,脱鞋时才发现脚趾缝里全是黑泥。”

转机出现在2023年。环大礼堂片区改造启动,邓飞带着登记表敲开戴佰珍家门时,老人正对着墙上新洇的水渍发呆。“能不能把漏水修修?”她攥着邓飞的胳膊。

“您放心,这漏保准治好!”邓飞拍着胸脯应下。

很快,戴佰珍所在的楼栋被列为改造样板,施工队扛着河沙、水泥爬上楼顶。老人趴在阳台栏杆上数过,工人们在楼顶铺了6层材料,最上面那层细石混凝土,抹得有5厘米厚,“师傅说这叫‘防水铠甲’,再大的雨都能挡住。”

“楼顶不再漏水,我们把家里重新装修了一番,住起来比以前舒服多了。”戴佰珍高兴地说。戴佰珍偶尔也会掀开沙发底的布帘,看看那6只叠着的盆——它们还在,只是盆底的灰越来越厚,再也不用听“叮叮咚咚”的雨声了。

▲和雅苑小区,一楼的理发店做好了防水措施。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颜安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