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新重庆

主流新媒体 重庆第一端

立即下载

党报记者一线蹲点|寻找A01白冠长尾雉!重庆首次野外放归后的“独苗”,为种群续写希望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陈维灯 记者 周传勇 张春晓 2025-07-04 20:19

蹲点点位: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蹲点记者:陈维灯 周传勇

7月4日,连日暴雨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窝窝店山路泥泞。

一步三滑,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王雷、缪先梓和巡护员范美勇三人带着重庆日报记者一行穿行于密林深处。

汗水湿透脊背,紧锁眉头的王雷一边盯着手机屏幕,一边念叨着:“要在茫茫群山里,依靠两个小时更新一次的定位信息找到A01,实在太难了。”

▲7月4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窝窝店林区,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王雷、缪先梓和巡护员范美勇三人在林间向A01白冠长尾雉定位信号方向前行。本文图片均由记者 张春晓 摄/视觉重庆

“A01”是今年5月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放归的5只白冠长尾雉中一只的编号,也是目前野外放归后唯一存活的一只。

“定位信息只能提供A01的位置信息以及是否存活。如果能找到A01,获取其身体状况、野外栖息环境等一手信息,对于此后的野外放归乃至整个族群的扩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拨开杂草、猫腰前行,可在预定区域并没有A01的踪迹,王雷摇摇头,开始新一轮的搜寻……

5只白冠长尾雉重返自然,全国首次野外放归启动

时间回到5月23日。

上午10时左右,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山地混交林下,5只白冠长尾雉探出笼舍,在林地边缘短暂逗留后迅速隐入灌木丛中。

这一历史性瞬间,标志着在重庆野外消失20多年的白冠长尾雉,再次回归大自然!

“此次野外放归的5只白冠长尾雉均为自然孵化的子一代,属于重庆首次。”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杨泉说,雪宝山作为白冠长尾雉原始栖息地之一,其亚高山草甸与森林生态系统为白冠长尾雉生存提供了理想条件。

而此次野外放归地址位于保护区内一处海拔2200多米的山地混交林。前期科研团队通过粪便、水源及周边物种的分析确认了环境适配性。5只白冠长尾雉均佩戴了卫星定位追踪器,另有11台红外相机同步开展监测。

去年7月,保护区在国内首次实现白冠长尾雉在近自然笼养环境中的自然孵化,首批成活17只雏雉。去年12月,有4对子一代进入半自然笼舍进行野化训练。

▲断断续续的大雾天气给搜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我们还专门引进了凤头鹰、猎犬等进行天敌模拟训练。”王雷说,比如训练躲避兽类时,训练员会牵着猎犬,在外围通道跑一圈;训练躲避猛禽时,训练员臂上会携带猛禽,让猛禽扇动翅膀,沿外围通道跑一圈,同时在外围选定地点,让猛禽进食,增强其警惕性。

经过半年训练,4对子一代扛住了零下18℃的严寒考验和天敌模拟训练,掌握了自主寻找食物与水源的关键生存技能。综合考量后,最终有5只达到野外放归条件。

“未来真正的考验仍在冬季——极端低温、食物短缺与天敌威胁将挑战其生存能力,5只白冠长尾雉需建立领地并在明年繁殖季实现自然繁殖,才能形成自然种群。”王雷说,这5只白冠长尾雉一旦成功适应野外生活,将为其族群自然繁殖及扩展探出新路。

·

一个月内4只相继死亡,仅剩A01存活

野外放归后仅过去8天,大山里就传来了坏消息——有一只雌性白冠长尾雉可能已经死亡。

“当天上午11时,我们发现那只白冠长尾雉的体温等数据出现异常,便立即前往其最后在定位中出现的筲箕湾进行搜寻。”王雷和范美勇在筲箕湾找了很久却一无所获。

下午4时左右,定位信息又显示那只白冠长尾雉出现在三道坪,与筲箕湾的直线距离约3公里,但中间隔着好几座大山,几个小时的时间,它不可能跑那么远。

带着疑问,王雷等人又赶到三道坪,但现场依旧一无所获。

“平白无故在短时间内跨越这么长的距离,要么是人为,要么就是老鹰的攻击。”王雷说,经过现场勘查、查阅监控,排除人为的可能,那么极有可能被天敌老鹰给抓走了,并在三道坪留下定位信息,紧接着便丢失了信号。

▲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窝窝店林区,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在A01白冠长尾雉定位信号附近安装红外相机。

没过多久,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又一只雄性白冠长尾雉的数据出现异常,且在十里坪草甸外围长时间没有移动。

王雷和缪先梓随即前往查看,现场情况惨不忍睹:它的躯体和内脏都被啃食了,只剩下脑袋和爪子,周围也有打斗的痕迹,羽毛散落一地。

显然又是被某种天敌给吃掉了。

后来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又有一对白冠长尾雉相继死亡。其中雄性经过解剖检查,其身体并没有受到伤害,但连接心脏的血管却大出血,很有可能是生前受到天敌攻击,躲避时激烈运动,心脏负荷大,导致死亡。而另一只雌性则直接消失,虽然一直没有移动,但却始终找不到它的踪影。

“随着四只白冠长尾雉相继死亡,我们更加意识到帮助它们应对天敌,才是重中之重。”王雷说,今年,保护区专门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将开展白冠长尾雉繁育、野化放归中的繁殖及天敌互作研究,为其野化放归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如今,仅剩编号为A01的白冠长尾雉存活,紧密关注它的踪迹,能为未来白冠长尾雉的野外放归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研究信息。

·

期待A01挺过寒冬,今秋还将放归20只

7月4日,王雷再次走进窝窝店,初步判断,A01白冠长尾雉已在这里建立领地。

沿山路而上,王雷三步并作两步,加速向手机定位的地点赶去。

“慢点,不要把A01吓走了。”临近百米,王雷不自觉放慢了脚步,轻轻用手拨开半腿高的野草。悄悄靠近后,却并不见A01的身影。“定位数据不是实时更新的,它很可能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尽管没见到本尊,但依然有收获。“它已经在这片区域待了半个月时间,说明它喜欢这里的环境,并且完全适应了。”王雷说,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周围野草长势茂密,能引来不少昆虫,为它带来充足的食物;周边的灌木、乔木较多,能为它躲避天敌创造条件。

一番观察记录后,王雷不敢过多耽搁,便再次动身前往查看此前安装的红外相机,希望能够捕捉到A01的身影。又走过二十多分钟山路,终于来到安装红外相机的位置。读取画面后,却始终没能发现A01的身影。

▲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王雷和缪先梓在A01白冠长尾雉定位信号附近安装红外相机。

“尽管没能找到A01,但其行动轨迹全在掌握之中。”王雷说,自5月23日野外放归以来,A01从最初仅徘徊在野外放归笼舍周边,到十里坪、车场坝,再到如今的窝窝店,共历时一个多月。从它的选择来看,主要青睐灌木、乔木较多的地方,且野草长势要密、秆要高。接下来白冠长尾雉的野外放归也将参考类似的生存环境。

“仅靠A01无法繁殖!按照计划,保护区将于今年秋季野外放归第二批白冠长尾雉,预计将有20多只。通过增加野外放归数量,既能提高配对概率,也能带来更加丰富的研究数据。”杨泉说,未来两年野外放归数量预计还将超100只。

又是半天搜寻,依然未找到A01,但王雷等人却并不遗憾:“A01依然存活就是个好消息,我们希望它至少能存活到冬天,为白冠长尾雉野外放归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

主编邹密
编辑邱春
审核颜安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新重庆客户端原创稿件,请联系新重庆获取授权,转载非新重庆原创稿件请联系版权方获得授权。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新重庆看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