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一线蹲点|从卖“盅盅”到出口东南亚 这家乡镇工厂用不锈钢产品走向世界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刘冲

2025-06-30 21:44

蹲点点位:荣昌区盘龙镇

蹲点记者:刘冲

·

▲周其建向记者介绍不锈钢产品。记者 梅耀 摄

6月26日,荣昌盘龙镇的鸿全兴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器发出规律的低鸣。工人们正在打包一批印着宜家标识的不锈钢蒸锅,它们即将被发往宜家总部,并分销到世界各地。

董事长周其建穿过生产线,手指掠过光洁的锅体,用客家话嘱咐质检员注意焊缝细节。在这个客家人聚居的小镇上,这家年营收过亿的新三板公司,正在把不锈钢产品卖向世界。

边贸受挫

他返乡做起“盅盅”

1995年,31岁的周其建背着帆布包登上开往云南的长途汽车。父亲塞给他一沓用油纸包好的现金,那是周家在盘龙镇做生意攒下的本钱。

“客家人不走不出活路”——这句祖父挑着货担翻山越岭时常说的话,成了他南下开拓缅甸边贸市场的信念。

在瑞丽口岸的铁皮仓库里,周其建亲历了边贸黄金期:从广州颠簸七天七夜运来的五金件,刚卸货就被缅甸商人用现金抢购。

这笔生意,让周其建赚到了商业生涯第一桶金,也让他开始向南探索东南亚市场。

嗅到商机的周其建,开始将大足的五金、广东的棉布、陶瓷和不锈钢产品,一车一车转手卖到东南亚国家,生意越做越大。

1997年,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迅速摧毁了周其建的边贸梦。随着各国货币对美元的大幅贬值,之前囤积的货物亏损20%也卖不掉。

铩羽而归的周其建回到荣昌。他在盘龙镇租下一个老旧仓库,添置了几台设备,一边“消化”积压的不锈钢库存产品,一边开始研究不锈钢厨具的加工。

工厂的第一批产品便是“盅盅”,因此盘龙镇居民默契地将周其建的新厂称为“盅盅厂”。

上世纪90年代,不锈钢家用厨具、餐具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周其建非常看好这个产品,准备开设工厂大干一场。但他高价买回的钢板经冲压后布满褶皱,工人需要手工打磨两小时才能达标。

“光砂纸钱就吃掉大半利润。”他回忆道。于是他连续三次赴佛山,用双倍工资请来退休工程师驻厂三个月。老师傅带着温度计蹲守冲床多日,发现模具温差是祸首。这个问题解决后,工人们摸着光滑的锅惊呼:“像镜子!”

▲工人正在检查锅具。记者 梅耀 摄

接下宜家订单

乡镇工厂实现技术升级

2006年夏天的越洋电话改变了工厂命运——宜家采购代表考察后留下厚达两百页的供应商标准文件。

“原来我们做不锈钢碗只有四道工序,但宜家分解出22个控制点。”周其建翻出当年的笔记本,上面用红笔圈着“可追溯焊接参数记录”“冲压车间温湿度控制”等指标,周其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理鱼刺”。

周其建说,第一轮谈下来,工厂就要增加200万元的设备和管理投入。“这笔投资多久才能收回,我心里也没底。”

谈判持续了一年多。“客家人做生意,要么不做,要么做穿。”这句父亲的口头禅让他最终在合同上签了字。

第一年工厂为宜家供货30万美元,第二年供货50万美元,第三年达到100万美元……后来,这一数字逐渐上涨至上千万美元。

从最初的亏损,到后期稳定的微利,周其建收获的是从一个小加工厂到加入世界制造体系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反过来,又帮助他获得了在东南亚市场更大的业务。

▲公司展厅内,陈列着各种不锈钢锅具制品。记者 梅耀 摄

从扎根乡镇到走向世界

2016年鸿全兴业挂牌新三板时,周其建特意把公司注册地留在盘龙镇。

这个决定让大部分融资用于乡镇基地建设:引进的德国激光焊接机正在替代人工焊枪;与重庆理工大学共建的实验室里,学生和教授一起测试新开发的金属产品制作工艺;工厂流水线上,十多台机械臂正有条不紊地冲压不锈钢板……

如今,昔日的乡镇“盅盅厂”成了向全世界出口不锈钢产品的上市企业,与宜家等品牌达成供货协议,营业额上亿元。

样品间最新陈列着为宜家等品牌设计的套锅,锅柄曲线依据亚洲人手型做了改良。“祖父用扁担挑杂货翻山越岭,我们的锅现在要过海关、进超市。”周其建说。

当暮色映照进车间时,周其建正仔细检查次日将发往国外的不锈钢厨具。车间外传来收废品的客家话吆喝声,与三十年前他收购不锈钢边角料时的吆喝声别无二致。

而当年那些回收的不锈钢碎片,汇聚成了如今这座连接世界的乡镇工厂,“荣昌造”的锅具在这里飞向全球,在异国的灶台上蒸腾着热气。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颜安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