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佛会寺遗址新发掘出土300余件文物 有望揭示佛会寺更早期的历史脉络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周传勇

2025-06-25 19:52

▲大足石篆山石窟寺区域的佛会寺考古现场。本文图片据大足融媒体中心

6月25日,大足石篆山石窟寺区域的佛会寺考古现场,呈现出一片繁忙而有序的工作景象。现场考古出土大量文物,考古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清理土层、记录遗迹,力求不放过任何一处可能蕴含历史信息的细节。

▲俯瞰考古现场。

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员邓启兵告诉记者,目前考古人员已完成大足石刻石篆山石窟寺区域的佛会寺遗址600平方米的发掘,包括梯道、蹲狮、铺石地面、牌坊基址等。这些遗迹与文献记载的明清佛会寺山门的情况大致相符,在该层之下还叠压有早期建筑遗迹,需进一步发掘确认。这些发现极有可能揭示佛会寺更早期的历史脉络。

▲发掘现场。

“除山门遗址外,在佛会寺遗址后殿后侧发掘出的一处建筑台基同样引人注目。”邓启兵介绍,该台基面阔约19.25米,进深约10.9米,残高约1.1米,其铺石地面保存状况良好,这一区域出土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文物标本。

▲建筑台基。

据统计,目前考古人员共发掘出土文物300余件,包括板瓦、筒瓦、瓦当、滴水、脊兽、鸱吻等建筑构件,坐像、立像、佛头像、菩萨头像、弟子头像等各类造像,青花瓷碗、瓷盏等生活用具,还有铜镜、铜钱、题刻等。“这对于探索佛会寺的营建历史、平面布局、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以及其与石篆山石窟之间的历史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邓启兵说。

▲部分出土文物。

资料显示,石篆山石窟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罕见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闻名于世。今年5月,大足石刻研究院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启了石篆山石窟寺区域的考古工作。

“此次在佛会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更为研究石篆山石窟寺的发展演变、宗教传播路径以及古代社会生活等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线索。”大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考古工作持续推进,预计还将有更多令人期待的发现,有望进一步丰富大众对大足石刻乃至川渝地区石窟文化的认知。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邹密 主编:颜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