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川渝河长制晒五周年“成绩单”
2025-05-08 11:04
▲5月8日,“川渝河长制五周年合作成效”新闻发布会在四川成都举行。 市水利局供图
发布人:
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厅副厅长谭小平
重庆市河长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局副局长宋刚勇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区河长办主任廖世祥
四川省水利厅河湖管理保护处处长林建勇
重庆市水利局河长制工作处副处长王春雷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总河长办公室主任李尚桃
四川、重庆同属长江上游,山水相依,81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将四川6个市、重庆12个区县紧紧相连。5月8日,“川渝河长制五周年合作成效”新闻发布会在四川成都举行,两地水利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就深化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创新构建流域协同治理新格局相关情况作介绍。
形成上下贯通一体、左右岸协同治理局面
“我们在全国首创设立跨省际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谭小平说,五年来,双方互派干部五批,常驻30人次,轮流举办基层河长能力提升培训五期530人次,有力推进跨界河流保护治理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模式”荣膺“2020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国家发展改革委总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跨区域协作典型经验、成渝地区协同发展创新案例,入选2024年度四川改革典型案例,收录入《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
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方面,双方签署《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发布《川渝跨界河流管理保护联合宣言》,在联合巡查、联合治理、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问题处置、人才培养等10个方面深化合作,签署河湖长制合作协议100余个,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25次,开展联合巡河1200余次,解决问题6000余个,推动流域形成上下贯通一体、左右岸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同时开展“万名机关党员净岸巡河”“河长面对面”“河小青”青年志愿服务护河等多项活动,川渝3.6万名党员巡河巡湖4万人次,河小青开展护河活动3000余场次,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河道治理、保护水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经验做法获评机关党建协同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佳案例”。
“我们坚持全域治理、精准治理、依法治理、重点治理,用幸福河湖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谭小平介绍,五年来,川渝联动开展污水“治三排”、河湖库“清四乱”、入河排污口整治、阻水片林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230余次,推进濑溪河、大清流河、南溪河等一批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携手破解川渝两地最复杂界河铜钵河治理难题,长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平,25个川渝跨界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较实施川渝联合河长制前提高4个百分点;针对跨界流域、农村河湖、中小型水库及城乡结合部小微黑臭水体等,开展省市级联合暗访5轮,发现并整改涉河湖问题429个,跨界河流整体面貌持续改善;充分发挥“河湖长+”作用,健全水利、公安、检察院等部门联合执法、涉河湖重大问题调查处置等工作机制,联合开展执法行动100余次,相互移送案件线索16件,依法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川渝两地共同投资11亿,实施琼江治理项目96个,建成文化景观、亲水休闲等设施100余处,成功创建琼江省级幸福河湖,打造花漫琼江、彩虹滑道等景点,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生态价值转换明显。
他还说,在科技赋能智慧领先、激活长江上游流域现代化治水新动能方面,两地联合绘制《川渝跨界河流特性图表集》,实现跨界河流“一张图管理”;联合编制实施“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23个,开展8条跨界河流健康评价,发布全国首张跨界河流塘河健康“体检表”;在琼江(遂宁段)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形成5项成果获得水利部中期评估优秀等次。
“我们将全面强化川渝河长制,以更有力的举措推进跨界河湖管理保护治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绿色动能,持续提升两地沿河群众因水而生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宋刚勇表示,接下来,川渝两地将持续完善“责任贯通、协同高效”的河长制工作体系,吹响“全域联动、流域共治”的幸福河湖建设冲锋号,构建“全量感知、虚实交互”的智慧治水模式,打造“全民共治、末梢激活”的基层河湖管护体系。
他表示,川渝两地将依托川渝联合河长制推进平台,探索试点建立河长联席会议和联合巡河机制,继续实行跨界河湖河长工作交接制度,常态化开展交叉暗访,不定期曝光典型问题,实行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全链条闭环管理,全面推行“一河一策”联合编制、河流健康评价结果互认等工作,合力创新“财政投入+社会资本+生态补偿”的多元投入机制,共育专业化治水管水铁军,进一步夯实川渝河长制协同一体的制度化、体系化根基。
宋刚勇说,《探索共建川渝幸福河湖》已列入20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集成式标志性重大改革清单,两地将以共建跨界幸福河湖为抓手,聚焦“安澜、生态、宜居、智慧、发展、文化、公众满意”7个方面持续用力,加快建成一批具有西部特色、川渝辨识度的幸福河湖,全面激发川渝毗邻地区河湖共建共保积极性,大幅提升跨界河湖治理效能,使一条条河湖成为两地沿河群众相近相亲的“幸福纽带”、成为两地悠久历史文脉的“共同承载”、成为助力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与此同时,两地将加快推进数字化管河应用平台深度融通,重点探索推动川渝跨界河湖数据库、跨界河长协同工作台、跨界河湖数字孪生建设,聚力提升河湖治理管护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加快实现对河湖基础信息全要素、治理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推动实现跨界河湖巡河护河、问题处置、监管治理“三协同”。
针对基层河湖“最后一公里”问题,两地将通过联合巡河、联合执法消除责任盲区,加快建立起责任明确、协调顺畅、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基层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同时,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深化“河长+警长+检察长+民间河长”等多元联动的监督保护机制,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凝聚河湖管护合力,大力探索推动基层河湖生态价值转化,推动实现河湖治理保护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划重点 围绕五方面联合打造跨界幸福河湖
2024年12月30日,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集成式标志性重大改革清单(2025—2027年)》,将探索共建川渝幸福河湖纳入改革清单。聚焦落实这一改革任务,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重庆市河长办公室拟联合签订《深化跨界河流改革联动—川渝共建幸福河湖合作协议》。
谭小平表示,双方将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联合建立川渝跨界幸福河湖建设“清单库”,滚动开展川渝跨界幸福河湖建设;二是以河流为单元,采取“一个方案管两地”模式,共同编制、联动实施“跨界幸福河湖实施方案”,协同推进川渝跨界幸福河湖建设实施、评价认定;三是出台川渝共建幸福河湖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指导跨界幸福河湖建设;四是强化跨省市幸福河湖建设要素保障,积极推动跨界河流“数智管河”建设;五是协同完善“党建+河长制”及“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等工作机制,支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幸福河湖建设。
他介绍,目前,川渝跨界幸福河湖共建已迈出坚实一步,琼江安居区段被评定为四川省级幸福河湖,琼江铜梁段、潼南段被确定为重庆市级幸福河湖。到2027年,川渝将协作建成1条国家级跨界幸福河湖、3条省市级跨界幸福河湖、10条区县级以上跨界幸福河湖;到2035年,川渝跨界规模以上流经场镇的河流总体建成幸福河湖。
再深化 推进跨界河流数字化协同共管共治
宋刚勇表示,推进川渝跨界河流数字化协同共管共治,是提升两地河湖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路径,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两地在全国跨流域协同治理方面率先作出的前瞻性探索。
目前,两地已经以“一张图”管理为基础,完成了81条跨界河流上的51座重要水利水电工程、10个生态流量控制断面、25个水质国控断面等涉河核心数据电子化、矢量化整合共享,联合绘制了川渝跨界河流特性图表集。下一步,两地将重点从3个方面进行探索深化:
一是打造流域共管数据库。双方将联合制定川渝跨界河长制数据共享管理办法,依托数字重庆、数字四川建设,打破两地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河长制责任部门涉河数据共享壁垒,建立“一数一源、动态更新”机制,确保水文监测、污染溯源等37项关键信息实时精准互通,让数据真正成为跨界管水治水的“千里眼”。
二是构建智能预警防护网。双方将整合两地已有的视频监控、水质监测站点资源,依托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技术,建立水质异常预警、漂浮物AI识别等6大智能模块,实现问题“及时推送、快速响应”,大幅提升跨界河流突发涉水事件监测预警和防范应对能力。
三是创新业务协同新模式。双方将在现有重庆“智慧河长”应用和四川河长制湖长制信息化平台基础上,合力开发联合巡河、事件督办等功能,建立“问题发现—交办—整改—反馈”全流程闭环机制,提升问题协同处置效率。今年,还将重点推进琼江等河流“数字孪生”试点建设,通过三维建模实现治理方案沙盘推演,让跨界治水从“分段管”向“全域治”、由“传统人防”向“数字智管”转变。
看应用 数字孪生项目已在多方面发挥作用
数字孪生流域可以理解为给真实的河流、湖泊等水域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制作一个“虚拟克隆体”,就像运用3D扫描技术给现实河流拍一张动态的全息照片和动态视频,形成河流数据动态模型,不仅包含河流的形状,还能实时反映水量、流速、水位、雨量、水质及周边环境情况,甚至可以预测他们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
林建勇介绍,数字孪生琼江(遂宁段)是水利部94个数字孪生先行先试项目之一,也是四川重点打造的4个数字孪生流域试点项目,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实地测绘、倾斜摄影等手段,对琼江流域地形地貌、水系分布等基础信息进行了详细精确的数据采集与建模,搭建了遂宁段全域数据底板和麻子滩、萝卜园等重点水库3D模型,实现对琼江重点区域的数字化映射和同步仿真运行,能够精准反映琼江遂宁段的真实水情状况,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分析展示、业务的高效协同处理以及智能决策支持等。工作人员在平台上能够直观看到流域内7个监测站点的实时数据,包括水位、水质、雨量等信息,还能通过模型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水情变化进行预演。
2023年10月,琼江麻子滩水库断面COD指标超过Ⅲ类水质标准,水利部门通过模型平台,结合水质监测数据对下游进行计算模拟,推演对下游重要断面水质指标影响,并将推演结果反馈至川渝跨界联合暗访及跨界河流健康评价等工作中。在2023年琼江“7.26”暴雨洪水期间,水利部门通过琼江数字孪生“四预”平台中琼江流域联防联控模块,提前模拟预演暴雨和水情涨势,将雨水情信息及时反馈遂宁市安居区,并向下游的重庆市潼南区提前传递了琼江洪水信息和萝卜园水库开闸泄洪等信息。2024年汛期,面对7月中旬琼江流域的强降雨天气,该模型提前预测了遂宁市安居区水位上涨变化趋势并发出预警信息,为提前做好防汛部署争取了宝贵时间,有效保障了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该项目已经在琼江流域的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川渝地区的河湖长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聚力量 搭建平台取得全民治水突破性进展
王春雷表示,群众参与是跨界河湖治理的生命线,过去五年,两地通过深度的机制创新、广泛的动员发动,实现了全民治水的突破性进展,主要着力于搭建3个平台。
搭建党建引领平台。创新开展“万名机关党员净岸巡河”行动,两地累计招募党员志愿河长3万余名,带动群众参与净岸巡河10万余人次,初步形成“党员带群众、机关联基层”的河湖治理格局。
构建流域共治平台。常态化运行全国首个跨省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探索建立“一地举报、两省联动、快速响应、闭环处置”的问题整改机制,联合监督平台累计受理群众举报问题信息3700余条,办结率达96%。
打造文化浸润平台。在琼江、涪江等流域建设生态文化长廊20余处,深入挖掘河湖历史文化,讲好河湖历史故事,联合开展“共护母亲河 十万名川渝‘河小青’志愿行动”、“川渝河长面对面”等品牌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提升群众护河意识。
当前,河湖管理保护正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共治”深度拓展。下一步,两地将继续深化“爱河护河人人有责”的理念,让川渝每滴河水都闪耀着两地沿河群众智慧的光芒、流淌在两地沿河群众的心间。
全域治 琼江治理入选水利部典型案例推广
“近年来,在川渝河长制强力推动下,我们实施跨界幸福河湖建设,大力改善跨界河湖水环境,琼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廖世祥介绍,在补齐基础短板方面,已投资12.27亿元,对琼江流域沿线场镇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累计新建雨污管网246公里,管道清淤74公里,提标改造双江、柏梓、崇龛22座镇级污水处理厂,从源头上改善水质。琼江水质连续4年保持Ⅲ类,并在2023年获评重庆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河道变车道,卡车可以跑”,这是2017年以前对琼江水白菜、水葫芦封河现象的一种夸张描述。如今,重庆潼南区探索出了一条“国企兜底”河道清漂新路子,成立了国有企业专属清漂公司,组建23支清漂保洁小分队,购置7艘大型专业化清漂船,聘请50名专业化清漂人员,常态化实行岸上水面“一把扫”,做到了“管河道”像“管街道”一样。
当地以琼江幸福河湖建设为契机,串联30公里亲水岸线,建成文化景观、亲水休闲等设施100余处,打造花漫琼江、彩虹滑道等景点,嵌入张鹏翮廉政教育基地、农耕文化乡情馆等元素,形成“一条琼江河,两岸风景线”的美丽画卷。2024年,琼江成功创建为重庆市幸福河湖。
共治跨界河流方面,潼南还携手遂宁安居、资阳安岳、重庆铜梁等兄弟区县,签署了《河长制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方位建立起交叉互巡、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问题共处等10余项机制,“分段治”实现了“全域治”。特别是针对相邻区县左右岸交界,带来的河流管理责任难以划定问题,将原来的“一河各管”转变为“一河共管”,成功解决了“交叉地带”无人管理的问题,经验做法先后3次被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并入选水利部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治源头 携手破解两地最复杂界河治理难题
铜钵河发源于大竹县观音镇,流经重庆市梁平区,在四川达川区汇入州河,属川渝跨界河流,是长江四级支流,全长95公里,在四川有65公里,大竹境内就有28公里。以前铜钵河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被老百姓称为臭水沟,2021年被生态环境部预警提醒。
近年来,四川省大竹县以川渝河湖长制建设为契机,全力开展了“小流域大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2022年以来,各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及以上,2022年铜钵河平滩河段入选四川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24年铜钵河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为市民打卡游玩的新去处。
李尚桃说,大竹县作为铜钵河的发源地,始终牢记“上游担当”,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源头治理”——首抓生态补水,完成上游病险水库九龙水库的整治,有效增加了铜钵河生态流量;重抓生态护水,强化了面源污染防治;狠抓治污保水,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标准。
“我们和重庆梁平区携手召开了12次联席会议,两地的县乡村联合巡河百余次,并建立跨界问题交办台账,实现闭环管理。”李尚桃说,比如将梁平区碧山镇华滩坝片区无法处置的生活污水接入了大竹县石桥铺镇污水管网,协同处置。目前,已解决跨界河流执法困难、河道清漂推诿、水域岸线管护不力等六大方面的问题,让昔日的臭水沟蜕变为今日的美丽河。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