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填补全市文旅版图世界级地质品牌空白 重庆成功创建首个世界地质公园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刘翰书

2025-04-18 16:45

▲4月18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云阳世界地质公园新闻发布会。 通讯员谭启云摄

发布人:

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陶晓锋

云阳县委书记陈道彬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级巡视员熊仪俊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罗绍禄

重庆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树祥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总经理郭颖谦

主持人:

张 琼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4月18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云阳世界地质公园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级相关部门及云阳县负责人发布云阳世界地质公园成功创建消息,解读其对填补全市文旅版图中世界级地质品牌空白的意义,介绍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科学研究、保护利用、文旅开发等相关情况。

“4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云阳地质公园为世界地质公园,这是我市创建的首个世界地质公园。”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陶晓锋介绍,世界地质公园与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并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三大旗舰品牌。其核心理念是“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创建,是重庆近年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地,总面积1124.05平方公里。地质公园以闻名遐迩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群、龙缸喀斯特地貌为特色,辅以长江上游自然生态环境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并融合云阳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土家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集科普教育、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地质公园。

陶晓锋表示,拥有世界级恐龙遗址核心资源、独特自然生态显著标识、悠久历史文化深厚底蕴,是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三大特点。

他说,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特色是拥有本世纪以来新发现的、世界罕见的恐龙化石群,已探明化石露头区域长达18.2公里,时代上横跨整个侏罗纪中期,被誉为“世界恐龙化石长城”,发掘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侏罗纪单体恐龙化石墙。已经命名了普安云阳龙、朐忍渝州龙、普贤峨眉龙、元始巴山龙等6个新属或新种恐龙,研究建立的云阳新田沟组恐龙动物群,填补了世界恐龙演化史空白,具有全球性的科学价值。

与此同时,云阳世界地质公园山水交融、林茂物丰,自然生态独特多样,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其中,龙缸天坑是地质公园内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天下第一缸”,龙洞、大安洞、石笋河峡谷等景观构成了完整的岩溶系统,具有很高的科学和美学价值;原始森林和高山草场等自然景观丰富多姿,磨刀溪、清水湖等水体景观壮美秀丽,自然之美浑然天成;地质公园内动植物种类丰富,拥有长江鲟、灵猫、水杉等57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

除此之外,地质公园内保留着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1197处古建筑、古遗址等列入《全国文物分布图》。其中,张飞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珍藏着汉唐以来大量碑刻字画,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磐石城素有“夔门砥柱、川东屏障”之称,是地质遗迹和文化遗产结合的典型代表;土家族是地质公园内少数民族的代表,为其增添了浓郁的文化特色。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秉承‘保护、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世界地质公园品牌效应,更好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陶晓锋表示,云阳世界地质公园将在资源保护上展现更大担当、科普教育上推出更多创新、可持续发展上实现更大突破。

一方面,以世界地质公园保护为抓手,构建“地质公园+生态屏障”融合保护新模式,通过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构建跨生态单元的复合型保护网络,推动自然资源从“封闭保护”转向“系统共生”;另一方面,策划开展地质资源保护国际性活动,建立跨区域共建共保共享发展机制,共同探索高水平保护新模式,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典型案例。

同时依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丰富资源,以云阳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为抓手,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进理念,打造“地质+生态”的研学路线,开发“地质+文化”的科普产品,推动地质故事与长江文化、巴蜀文化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地质科普教育标志性成果,为“大三峡”文旅赋予新内涵、丰富新场景、增添新动能。

重庆还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世界地质公园与城市营销、文旅业态、消费市场等深度融合发展模式,联动周边省市打造地质资源文旅产品、地质遗产IP联盟,丰富生态康养、文化创意、低空经济等一批消费新业态,打通生态价值高质量转化通道,推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借势世界地质公园 云阳谋划“1355”文旅工作思路

“云阳成功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获得世界级金字招牌,其价值超乎想象,云阳也迎来了难得机遇。”云阳县委书记陈道彬说,云阳会因为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创建而出圈,国际化的精致旅游城市将提能升级,使得云阳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万里长江,天生云阳,世界龙乡”将声名远播。世界地质公园间的交流互动也将为云阳参加国际性交流合作、展示推介提供很多机会,“云阳产”农特产品、“云阳造”工业制品将走得更远、卖得更远。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云阳“一探究竟”,将会撬动更多文旅项目、产业项目落地云阳,让云阳成为投资热土,并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生态碗”、吃好“旅游饭”。

陈道彬表示,云阳是一座从恐龙脊背上走来的城市,“因四时多云、山水之阳”而得名。云阳文旅天成、资源富集,文物数量全市第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生态环境优越宜人,长江之壮、恐龙之谜、天坑之奇、古村之训、绿道之美、田园之魅、张飞庙之义、磐石城之坚的唯美“八绝”旷古烁今,龙缸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张飞庙、三峡梯城、歧山草原、环湖绿道四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珠辉玉映、美不胜收,已成为八方游客憧憬的“诗和远方”。

“为了有效激活流量、发挥金字招牌的乘数效应,云阳谋划了‘1355’文旅工作思路。”陈道彬介绍,“1”即“笃定一大目标”。依托以恐龙化石遗址和龙缸经典喀斯特地貌为核心,打造云阳世界地质公园和“大三峡”IP,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到2027年,过夜游客突破150万人次,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0%。“3”即强化龙环线、水墨线、外联线“三线协同”。“龙环线”是指深入挖掘云阳县域“龙资源”和“龙故事”,串珠成线、以线带面,串联打造龙主题旅游环线。“水墨线”是指用好长江黄金水道和清水湖两大水域资源,加强与周边区县的合作联动、协同创新,串联打造“大三峡”文化旅游升级版。“外联线”是指利用成熟的招商外联服务机制,推广云阳旅游资源,实现招商、外联服务、文旅推介“三合一”“三促进”。第一个“5”是“五核引爆”。即以地质公园引爆名气,以消费提振引爆商气,以活动赛事引爆人气,以面食美食引爆烟火气,以城景乡村融合引爆乡土气。第二个“5”是“五个围绕”。即城建围绕文旅提功能、商贸围绕文旅兴业态、交通围绕文旅串网络、农业林业围绕文旅创商品、教育科技围绕文旅强研学。

“通过整合各行业领域的力量,瞄准‘吃住行、游购娱、研情奇’,推动文旅向‘全域、全季、全时、全要素、全业态、全链条’迈进。”陈道彬表示,如在交通围绕文旅串网络上,云阳正构建“四横一纵一联线”高速公路网,加快实现“1小时重庆,2小时成都、西安、武汉,3小时郑州、昆明,6小时北上广”;在内部微循环方面,今年就将实现县内5A、4A、3A级景区平均通行时间不超过30分钟,快旅慢游体验将更加鲜明。

云阳恐龙化石群 为研究地球生命演化提供珍贵样本

重庆是一座很有厚重历史感和辨识度的城市,包括恐龙在内的古生物化石资源极其丰富,在重庆38个区县中,有29个区县发现了恐龙骨骼或足迹化石,可谓是一座“恐龙背上”的城市。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二级巡视员熊仪俊介绍,他们近些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查明古生物化石点达444个,涉及11个重要门类,涵盖近千个细分属种。其中,调查发现了云阳世界级恐龙化石集中埋藏地、秀山“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黔江正阳白垩纪恐龙化石群等国际知名产地,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为研究地球生命演化提供了珍贵样本。为此,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专题开展了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基本构建起“分类管理、重点保护、应保尽保、合理利用”的科学保护体系。

自2015年发现云阳恐龙化石以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先后实施18个专项保护项目,已揭露恐龙化石分布范围约54平方公里,沿岩层走向分布长达18.2公里,其总体数量、分布范围和种类都居世界前列,具有时代跨度大、分布范围广、种类丰富多样等特点。发现并建立了一个新的恐龙动物群——云阳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群,命名了6个新的恐龙种类,填补了禄丰龙动物群至蜀龙动物群之间的演化空白,衔接起了亚洲侏罗纪恐龙演化史的关键一环,是我国乃至世界古生物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发现。

熊仪俊说,基于云阳保护经验,他们编制了全国首个古生物类行业技术标准《古脊椎动物化石发掘与修复装架技术规程》,填补了国内化石发掘与修复装架技术标准空白。全球独具特色的云阳恐龙化石群,为云阳成功获批重庆首个“世界地质公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下一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进一步挖掘重庆古生物化石资源的价值,制定市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完善化石资源数据库,实现化石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联动云阳和黔江两大恐龙动物群,整合全市化石资源,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网络;同时深入挖掘重庆古生物化石的文化内涵,推动“恐龙+文旅”融合发展,让化石资源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名片。

统筹周边旅游资源 打造世界地质公园“30分钟旅游圈”

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罗绍禄介绍,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高位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坚持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引领,推进建设高质量文旅经济、高水平文旅供给、高品质文旅体验、高效能文旅治理,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2024年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均突破1400亿元,分别增长5.6%和7.4%。

重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和移民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催生了红岩革命纪念馆、万州天生城等文旅融合精品。重庆是“8D魔幻”之城。这里有灯火璀璨的洪崖洞、穿越古今的磁器口、风光旖旎的两江四岸、跨江而过的长江索道、穿楼而过的李子坝单轨,它就像一个“魔方”,每一面都给你惊喜。重庆是世界著名的“山水之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巫山五里坡;全球唯一可乘坐大型游轮游览的大峡谷——长江三峡;世界级侏罗纪恐龙化石群——云阳普安恐龙化石群等,在这里,你的每一拍都是大片。重庆是全国闻名的“美食之都”。独特的自然气候和人文风情,孕育出以“麻辣”为主的巴渝菜系,重庆小面、重庆火锅闻名遐迩,还精心打造“渝味360碗”美食品牌,推出一批“爆款菜品”。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获批,是重庆的一件大事、喜事。我们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助力云阳世界地质公园出圈出彩。”罗绍禄表示,在打造文旅精品方面,将联动长江三峡沿线景观,串珠成链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统筹周边旅游资源要素,策划打造以云阳世界地质公园为中心的“30分钟旅游圈”;做靓文旅品牌方面,将整合利用各类媒体资源,迭代升级“文旅融合+全媒体传播”矩阵,依托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平台,讲好“壮美长江·诗画三峡”故事;做强入境旅游方面,将加强旅游服务国际化建设,推动云阳世界地质公园打造重庆入境旅游目的地。

“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将持续提升‘最宠游客城市’品牌形象。”罗绍禄介绍,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高规格召开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出台系列意见和行动方案,部署实施“1396”行动,着力打造现代化大都市游、壮美长江三峡游、多彩风情武陵游,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接下来,他们将坚持融合发展,提升打造高品质文旅供给体系;坚持消费引领,提质发展高水平文旅产业经济;坚持开放合作,持续提升“最宠游客城市”品牌形象。比如,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方面,就将用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提升入境游客移动支付等便利化水平,推动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总部落户重庆,同时加快推出重庆文旅宣传口号、持续迭代“四季”旅游攻略,持续提升重庆文旅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成功获批世界级品牌 为全市提供了“云阳范例和样本”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成功获批世界级品牌,是重庆统筹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里程碑事件。这一实践为全市破解山区生态保护现实难题、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提供了方案。”在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树祥看来,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示范作用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协同治理“云阳范例”。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现有自然保护地218个,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创建进一步丰富了自然公园保护利用模式。云阳通过构建“多规合一”的立体保护体系,编制《云阳世界地质公园发展行动计划》有效将43处地质遗迹、9个自然保护地纳入统一功能区划,形成“核心保护+科研展示+文旅利用”三级管控体系,为全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范例。 通过科技赋能管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AI识别技术,实现园区与全市“智慧林长”平台数据互通,破解跨区域、跨类型资源监管难题。

第二方面,创新价值转化机制,打造生态经济“云阳样本”。

云阳以创建世界地质公园为契机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可量化的生态资产运营路径,将地质公园歧山草场全民所有森林资源资产开发利用经营权作为标的物,通过资源资产价值核算,以“森林资源清单+委托代理协议书”为权属要件,开展融资最终获得银行授信 1.8 亿元,打通了“森林资源”变“森林资产”变“森林资本”的通道,是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转化的积极探索,也为资产盘活利用和所有者权益实现提供了可供推广借鉴的经验。

除此之外,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创建,还为重庆探索出了一条“生态资产产权化—保护利用系统化—价值转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下一步,市林业局将以创建国家公园城市为目标,推动全市自然保护地提质增效,持续输出生态修复、价值核算、绿色金融等领域“制度成果”,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提供更强支撑。

出版《中国国家地理·云阳增刊》 向全球展示云阳世界地质公园

“云阳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建,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理念与世界地质公园不谋而合,也强调区域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我们办刊宗旨背后是对地理之美的探寻,而云阳的地质奇观与生物多样性,正是这种自然美的极致体现。”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总经理郭颖谦表示,期待与云阳合作,用科学的笔触和影像向全球展示云阳世界地质公园优秀的资源禀赋和文旅融合潜力。

他们将从出版地理增刊和落地自然驿站两个方面,与云阳进行深度合作。

策划、编辑、制作、发行《中国国家地理·云阳增刊》方面,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将组织采编团队深入云阳世界地质公园进行调研,利用科学视角和方式梳理云阳景观、文化、旅游等资源,并以中国国家地理的表述方式进行阐述和表现,以发掘传播云阳旅游资源和地域品牌,在国际国内更高层级推广云阳。

落地自然驿站方面,将针对地质、动植物等不同主题方向,计划在云阳世界地质公园设置1个自然驿站,作为科普内容的载体,驿站将对云阳特色地质、物种资源进行创意策划与互动设计,最终将这些内容呈现为趣味性强、体验感足的导览内容,形成具有拍照打卡、科普导览、科技应用、休憩停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装置空间。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何维   审核: 颜安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