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区大县挑大梁|解码巫山生态经济双赢“密码”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彭瑜 何赛格

2025-04-10 21:41

4月1日,清晨的江面泛起薄雾,巫山县生态环境监测站站长魏嵬与同事带着取样瓶登上小船,再次来到长江巫山段培石断面。测量仪显示:水温14.7℃、pH值8.05、浊度4.2……

“这些数字,记录着重庆691公里长江干流的‘末端答卷’,也表明长江干流出渝水质保持着Ⅱ类标准。”魏嵬自豪地说。

巫山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作为长江出渝最后一道关口的巫山,长江干流断面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标准,构建起“生态资源—生态产品—生态品牌—生态效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绿色经济贡献率达78%,并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连日来,记者深入巫山县,记录下这道生态屏障背后的守护故事。

立体护江

“水医生”八年坚守,清漂队“水上绣花”

“2017年到现在,出渝水质就没掉过链子!”魏嵬擦拭着仪器说。8年来,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就像一个“水医生”一样,他的足迹遍布巫山一江六河,水陆行程超过10万公里,马不停蹄为长江及其支流水质做“体检”。

既管源头,又抓沿途。近年来,巫山清理整改小水电站67座,关停老旧散小码头24个,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69个,325条渔船退捕上岸,河道岸线全面改善。

“守护长江重庆段最后一道闸,首先管好辖区内河流。”魏嵬说,大宁河、大溪河、抱龙河、三溪河、神女溪、小溪河等6条长江支流发源于巫山,其中5条支流在巫山汇入长江,“水质不能在巫山出问题,否则对不起上游的努力。”

让魏嵬欣慰的是,8年来,全县15个考核断面、29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大宁河还成功创建市级幸福河湖。

▲4月1日 巫山县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 记者 何赛格摄

水质的秘密也藏在岸上。距离培石170公里的平河乡,地处当阳大峡谷,既在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又是小三峡源头。当天,一场特别的院坝会正在燕子村九门洞小院进行。

“刚刚过去的3月,有2万多游客来到我们这里看瀑布、赏油菜花和李花,20多名务工村民也返乡创业搞旅游。这说明我们依托和美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走对了。”乡党委书记杨裕富对村民说。

“不过,游客们冲着什么来咱平河乡?”杨裕富话锋一转问道。

“当然是风景好。”村民回应道。

“说得对!”杨裕富说,山清水秀,景观独特,峡谷幽深狭长,这是大自然的恩赐。“但后天的努力也很重要。”他说,多年前,乡里定下河道5公里范围内严禁畜禽规模养殖的规矩,先后关停沿河两岸30家养殖场,加上“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新建垃圾分类收集站、垃圾池、公共厕所,配备垃圾桶,实施污水管网改造、河道整治,都是为了守住这份生态财富。

巫山也是三峡重庆库区清漂的最后一道防线。早在2003年,当地就成立了清漂队。这支清漂队自创“围追堵截”战法,洪水季追着垃圾跑,蚊蝇堆里分拣漂浮物,练就了一番“水上绣花”功夫。

截至目前,长江干流巫山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总磷浓度连续11年下降。巫山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中居全市第一。

生态修复

121万亩石漠化披上绿装,大昌湖变身“聚宝盆”

清明时节,巫山城东的宁江晚渡人潮涌动,人们在这里品茶、观景,好不惬意。

▲4月1日 巫山宁江渡公园 记者 何赛格

2021年,巫山对宁江晚渡恢复原有山形山脉、修补山体创面,营造健康的三峡森林植被体系,让消落带变成了风景线,一条长约900米的游览主线串联起“古道幺店、云间烟火、宁河晚渡、巫山云雨、绿潭红树、夜泊巫山”六幕场景。

这样的生态修复故事,在巫山处处可见。

巫山全县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7.3%。县林业局干部肖圣银至今记得首次航拍的画面——裸露的灰白色山体像大地结痂。他们摸索推进生态修复保护与治理石漠化、营造生态景观林、助力乡村振兴“三融合”。此举还入选全国生态保护修复八大典型案例。

生态修复与“治漠”融合、与造林结合,如今全县121万亩石漠化山地披上绿装,初步形成以低山河谷生态经济林、中部生态景观林、山脊生态防护林为主的“三带”建设格局,基本解决全境绿化断档问题,土壤年流失量减少125万吨。

生态修复战役也在水面上打响。

“漂浮的垃圾不见了,大昌湖变成了‘聚宝盆’。”村民王存立的家就在大昌湿地公园半岛上的光明村,今年3月开起了农家乐,日均五桌客人,收入颇丰。站在大昌湿地公园观景台,他指着波光粼粼的湖面笑着说:“生意好,全靠大昌湖生态变好。”

三峡工程蓄水后,大昌湖垃圾漂浮,面源污染严重。巫山县进行系统治理,拆除湖岸非法建筑,清退、关闭沿线工矿企业,清运石子、沙、石膏,取缔渔船、安置转型渔民,建成生态多塘系统,改善入湖河道水质;同时通过水面垃圾清理、植被护岸、山崖加固、消落带治理等措施,形成滨湖生态景观林。

据统计,巫山县累计修复消落带71.1万平方米,县城两江四岸11.4公里水陆岸线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全线贯通。大昌湖也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肖圣银向记者细数起巫山近年的生态账本:森林覆盖率67.6%,4000多只猕猴重返山林,143种鸟儿安家落户。去年,巫山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3天,居全市第一,成为“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美丽中国·深呼吸小城”。

绿色赋能

三峡风机转出3亿绿电,光伏板下长出‘阳光银行’

有了生态优势,便有了把绿水青山“好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好价值”的底气和可能。

清洗、晾晒、描画、压平、雕刻……双龙镇安静村红叶雕工坊里,一片片红叶经14名村民一番“镀金”后,摇身一变成了价值百元的文创品。

“树叶子也能变成钱!”红叶雕工坊负责人赵本坤乐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5年来,14名村民已雕刻出一万余枚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图案,产品远销重庆、山东、北京等地,还成了电商平台和长江黄金游轮上的抢手货。“累计卖了100余万元,村民靠叶雕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

既是风景,又是产品。巫山红叶栽植面积120余万亩,已建成全国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观赏期最长的红叶旅游观光基地。红叶已成为最具巫山辨识度的“两山”实践“金名片”。

“生态为产业增值,产业为生态添绿。”巫山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绿色魔术在巫山不断上演:全县巩固发展特色经济林100万亩,形成低山柑橘、中山脆李、高山核桃的产业格局,30万亩脆李成“气候好产品”、20万亩柑橘拿地标认证、15万亩核桃林变身“绿色银行”,“三棵树”综合产值超35亿元。

更让人惊喜的是,巫山县成功签约交易全市首笔林业碳汇,入选全市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还借“风”揽“光”培育清洁能源,建成6个风光清洁能源项目,年产值3亿元左右。

在两坪乡向鸭村,村民向中立家房前屋后都是光伏板,4亩多坡地年租金加务工收入超7000元。他家屋后,海拔1800多米的青山头,大风口风电项目7台风机正迎风旋转发电,这是重庆区域装机容量最大的山地风电项目。山腰,1500亩农(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铺展成片,也是重庆最大的山地集中式光伏项目。

记者了解到,巫山计划用5年时间,让风光水蓄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50万千瓦,年总产值达到20亿元左右,打造百亿级长江三峡清洁能源基地。

“生态与产业双向奔赴,全面塑造绿色经济新优势。”巫山县相关负责人称,将围绕“六区一高地”新重庆新蓝图,抓实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成为样板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两件大事”,谱写兴业、强县、富民“三篇文章”,做靓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地、产城景融合三峡港湾城、多式联运商贸物流枢纽“四张名片”,全力打造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示范县。

傍晚的宁江渡,晚霞染红江面。当监测船与清漂队在霞光中交接,守护与发展的接力从未停歇。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何维   审核: 郭晓静 主编:颜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