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周刊|三座永泸桥 桥见川渝“一家亲”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左黎韵 崔力

2025-02-10 20:23

2月6日,恰逢四川泸州立石镇赶场的日子,连接着立石与永川吉安镇的永泸桥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一大早,吉安镇寒泸村村民梁远怀驾驶着三轮车,满载着刚从自家地里采摘的纽荷尔脐橙,驶向立石集镇。“春节这段时间,我们的纽荷尔在那边可好卖了,5块一斤,根本不愁卖。”年前,梁远怀就在立石集镇卖了50多斤脐橙,这天,他又拉了100多斤过去。

▲2025年2月8日,永川区吉安镇,汽车从钢筋混凝土的永泸桥上经过。这是大陆溪河上修建的第三座桥梁,大桥连接着国道高速,建成投用后便成为永泸间重要的交通干道。 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永川区吉安镇,蜿蜒的大陆溪河流是永川与四川泸州界河,平静的河面上横跨着三座不同时期修建的永泸桥:一座石板桥,一座石拱桥、一座钢筋水泥桥,构成了大陆溪河上独特的风景。

由于地理位置毗邻,永泸两地居民交往频繁,见亲会友、你买我卖是家常便饭。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深入推进,两地交流、交融更加紧密。近日,记者围绕这三座永泸桥,探寻不同时代两地居民交往、交流与交融的故事。

▲2025年2月8日,永川区吉安镇寒泸村,碧绿的大陆溪河上,几位村民从隐匿在树林里的青石板桥上经过。这座小桥连接着寒泸村与四川泸州的立石镇中咀村。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青石板桥——

被暴雨冲毁后两岸村民凑钱合力修复

碧绿的大陆溪河上,一座青石板桥隐匿于树林中,桥面上八块方形的青石板整齐排列,连接着河道左右岸——永川吉安镇寒泸村与四川立石镇中咀村隔桥相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石板桥一直是寒泸、中咀两村间最近的一条通道。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也很难说出石板桥具体的修建时间,说是从曾祖父那辈起,这座桥就已经存在了,而从桥上雕刻的图案,可以大致判断它修建于明清时期。

一米来宽的青石板桥,仅够一人通过,桥墩上雕刻着的雄狮,狮头已经风化掉落,只剩下残缺的狮身和狮尾。桥上,青苔与细小的杂草丛生,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对这座古桥,寒泸村村支书谢代国始终怀揣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谢代国的妻子,便是从中咀村嫁过来的。时至今日,他仍记得结婚那天,亲朋好友组成的迎亲队伍,吹着唢呐、敲着锣鼓,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跨过石板桥迎接新娘子回家的场景。

相互通婚的习俗在吉安、立石间由来已久,窄窄的青石板桥见证了无数对新人的结合。

200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导致山洪暴发,暴涨的河水将桥面冲垮,石桥四周堆积着从上游冲下来的枯枝、杂草。

桥垮了,村民往来就没那么方便了。谢代国把寒泸、中咀两地的居民召集起来,提议复建石板桥。他原本以为说服大家是一件很费劲的事,没想到两地村民不约而同地举手响应。村民们自发投工投劳,热情高涨。

中咀的村干部叶秀强自掏腰包,带头捐出2000元,其他村民也慷慨解囊,有的出500元,有的出200元,有的出100元,短短两个星期就凑了7000多元。那一年,阳世全家的稻田刚刚遭遇了洪水,损失惨重,修桥筹建小组找到他时,他二话不说就从床头的存钱罐里翻出了两张皱巴巴的百元钞票,毫不犹豫地塞进了筹款箱。“桥是两地间的纽带,不能让它就这么断了。”阳世全的话让谢代国至今记忆犹新。

拿着村民们捐出来的钱,谢代国在永川城区找到了一家做预制板的工厂,按照石桥的尺寸加工制作了桥梁板。可是,要把这一两百斤的石板安装到桥上却不容易,一来,从主公路到断桥处还有两三公里的泥结石路,石板很难运进来;二来,桥梁板安装是个技术活儿,村民干不了。

桥梁板进村这天,两地的青壮年都赶来帮忙,他们将麻绳绑在石板上,七八名男子有节奏地吆喝着,迈着整齐的步伐,将巨大的石板一点点抬进村里。一批人累了,就换另一批人,从天亮一直忙到傍晚,四块大石板终于抬了进来。

在工地上做帮工的村民汪华高动员了一批工友赶来了,他们以友情价承接下整个修复工程。工人们一点点敲掉破损的石板,用铲子压平涂抹在桥墩上的水泥,最后再合几人之力将石板一块块安装在桥墩上。所有人都保持着谨慎和默契,生怕一不留神弄坏了桥体原有的构件,遗失了老祖宗留下的瑰宝。

经过修复后的古桥,再次屹立在大溪河上。如今,古桥四周已长满了杂草,但它却以自己的方式,承载着两地村民的乡愁记忆。

▲2025年2月8日,永川区吉安镇寒泸村,连接两岸的石拱桥桥面进行了重新铺装。这座坐落在大陆溪河上的石拱桥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也是《永川县志》中最早记载的永泸桥。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石拱桥——

两地村民互通有无发展起特色产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集货市场红红火火,连接吉安、立石的青石板桥因不能满足商贸货运的需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一时期,水利部门在大陆溪河上修建了一座石拱桥,成为连接吉安、立石的第二座桥梁,也是《永川县志》中最早记载的永泸桥。

居住在寒泸村广柑院子的村民梁远怀时不时还会想起50多年前的场景,那是初春的一天,喧嚣的鞭炮声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村民们期盼已久的永泸桥终于通车了,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凑热闹。

桥身足足有50多米长,仅桥拱的跨度就有30多米,桥面足够两辆三轮车并排行驶。这天,村集体专门找了几辆大三轮车过来试驾。梁远怀被父亲一把抱上了车,伴随着煤油发动机嘟嘟的响声,他第一次坐车跨过了大陆溪河。

石拱桥的石柱石条全部采用榫卯结构组合而成,做工考究而繁杂,非常耗费人力。梁远怀告诉记者,工期持续了整整三年,乡亲们时常会趁着农闲时间,主动过来帮施工队搬砖头、和水泥。那时还只有十几岁的他,也会经常帮着大人给师傅们送吃的、喝的。

石拱桥通车了,极大地便利了永川、泸州之间的贸易往来,也拉近了两地村民的距离。

在吉安和立石,两地村民都有赶集的习俗。每月逢一、六吉安赶集,逢三、八则是立石赶集。石拱桥建成后,每逢赶集日,两地村民便如同奔赴一场盛大的节会,纷纷涌向集市。

因为都在同一个集市做买卖,大家经常把摊位摆在一起,有时忙不过来还会相互帮忙照看摊子,边做买卖,边聊天,关系更加亲近。

在商品短缺的年代,吉安的柑橘在立石镇很受欢迎,立石镇的老百姓也经常把自家制作的苕粉、玉米面等挑来吉安卖。吉安的乡亲们发现立石镇上的人头脑灵活,不仅卖苕粉、卖玉米面,也把这些初级农产品加工成苕皮、玉米粑粑,价格一下子能翻好几倍。后来,他们也学着立石人的样子,将自家种植的糯米、黄豆、红薯等加工成特色农产品,赶场天时挑出去卖。在20多年前,梁远怀一年收入就有七八万元,他所在的广柑院子也成了吉安一带比较富裕的湾落。

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地从最初种植的老品种广柑到鹅蛋柑,再到纽荷尔脐橙,品种不断更新,村民们通过石拱桥互通有无,最终把柑橘卖到了永泸及周边地区。

▲2025年2月8日,永川区吉安镇,汽车从钢筋混凝土的永泸桥上经过。这是大陆溪河上修建的第三座桥梁,大桥连接着国道高速,建成投用后便成为永泸间重要的交通干道。 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钢筋混凝土桥——

连接两地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园

2000年前后,吉安与立石间架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桥,这是大陆溪河上的第三座桥梁,大桥连接着高速公路,建成投用后便成为永泸间重要的交通干道。

大桥中央,矗立着川渝省界界碑,宽阔平坦的桥面上车水马龙,桥面两侧,上万亩良田随着山势绵延起伏。“这几年,我们联合立石共同建设了‘川渝融合泸永现代农业示范园’,已陆续发展了‘高粱+油菜’轮作、‘高粱+大豆’复种等新型农业,园区规模由最初的6000亩发展到1.1万亩,其中吉安种植的高粱就达2000亩。”吉安镇党委书记胡波说。

吉安、立石“田挨田,土挨土”,立石镇的优势产业是高粱,主要供应泸州产白酒;吉安镇的优势产业则为大豆,主要销往永川城区,加工成永川豆豉,在很长一段时间,较强的农业基础是两地发展的底气。

然而,两地间又有着各自的苦恼:吉安镇没有大型水库,干旱季节灌溉用水不足;立石镇农产品加工较为落后,产业存在小、散、弱等问题。

“‘一双筷子易折断,十双筷子难折断’,只有抱团才能有出路!”2021年,在吉安、立石一年一度的党政联席会上,当胡波第一次抛出这句话时,坐在他对面的立石镇党委书记艾斌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去年,吉安、立石整合两地范围内的10个村集体经济,挂牌成立了川渝首个跨区域强村公司——重庆市永泸强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通过打包集体建设用地、厂房、农机等资源,推动两地产业的深层次合作。

成效很快显现。

立石中咀村和吉安寒泸村均处于川渝融合泸永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核心区,粮油是两地最突出的优势,两地共同成立了“中咀—寒泸”粮油联合党支部。

去年秋季,稻谷丰收,立石的大米加工厂全部满仓,中咀村想尽一切办法,仍有300多吨稻谷找不到地方加工。稻谷收割后必须得尽快烘干、扬谷,要不遇上梅雨天气就会发霉变质,村民一年的辛苦就会打水漂。

就在这时,联合党支部积极协调,将中咀村的300吨大米统筹调配到寒泸一家新建的稻米加工厂加工。寒泸的加工厂全部采用现代化设备,大米碎米率低,达到一级标准。这一举动,不仅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而且大米的价格直接翻了两三倍,大家对联合党支部竖起大拇指。

有了中咀村与寒泸村的合作示范,其他毗邻村也纷纷效仿。强村公司先后设立了四个联合党支部,每个党支部各有特色,有的侧重粮油发展,有的侧重农业社会化服务,有的则瞄准特色农产品销售、基层治理等。在联合党支部的带动下,今年,吉安和立石进一步加大合作,双方合力推动的强村公司项目千吨级大米加工厂正式落地,将进一步完善两地的大米储备及加工能力。

记者手记

从“相邻”到“相亲”

四川省有6市17县(市、区)和我市13个区(县)相互毗邻,这些地方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人文相通、经济相融。这几年,川渝毗邻地区加强联动融合,逐渐形成相互依存、协同共进的发展态势。

然而,毗邻地区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在联动融合中又经常会面临着政策不一、沟通不畅等体制机制问题。记者认为,应借融合之势,加快建设优势互补的功能载体,从“相邻”走向“相亲”。

具体来说,毗邻地区的联动应该是多方面的,在“一盘棋”的思维下,要涵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产生活生态等方方面面。

譬如,围绕协作惠民,重庆市荣昌区清升镇与毗邻的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石桥镇作出探索。两地立足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携手打造“古佛山·道林沟”4A级景区,引来了不少游客;

在公共服务方面,达州开江至重庆梁平开通全线高速后,使两地车程由之前的2小时缩短至40分钟,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还串联起毗邻地区的枢纽节点,带动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

围绕生态保护,川渝两地成立了跨省市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依托联合河长制实施常态巡河、协同管河,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从山水相连到民心相通,从人文相亲到产业相融,川渝毗邻地区的“好邻居”,定能实现“一家亲”。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何维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