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不经意的尝试,弃渣场变“中国高速第一自驾营地”
2025-01-23 17:53
▲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记者周传勇摄
冬雪,悄然而至。沿着G50沪渝高速从湖北恩施继续向西,便进入重庆石柱段。
途中将经过这样一个地方:远处山峦环绕,银装素裹的树木“铺满”每个角落,近处湖泊静躺,各式木屋、欧洲风情房、森林书屋、特色餐厅有序点缀其中。
这不是景区,也不是主题公园,而是沪渝高速公路冷水服务区的交旅融合项目——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是石柱的热门打卡点之一,被中国公路学会命名为“中国高速第一自驾营地”,许多自驾的游客慕名而来。
但鲜为人知的是,9年前,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还只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弃渣场,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如今的“中国第一”,源自于一次不经意的尝试。
生态修复“修”出旅游业发展良机
故事要从2016年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高速公路集团)对冷水服务区附近的一处211亩弃渣场进行生态修复讲起。
“当时修建G50沪渝高速产生了大量土石弃渣,全都堆在冷水服务区附近,久而久之,面积逐渐达到了211亩。”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负责人周毅说,弃渣堆积的地方土壤很贫瘠,植被很难生长,看起来很荒凉。
为改变萧索的环境,重庆高速公路集团决定对这211亩弃渣场进行生态修复。并聘请专业团队筛选合适的植被来改善土壤、美化环境,经过多轮筛选、试种,最终在原来的弃渣场上种植了格桑花、鲁冰花、绣球花、马鞭草等近30种植物,又经过一年时间的精心管护,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森林、草地覆盖率超80%。
生态修复的同时,重庆高速公路集团还修建了22栋木屋、小别墅等建筑,进一步完善冷水服务区的配套,为在服务区停留的司机创造住宿条件。“冷水服务区的经营业务较为单一,自我造血能力较弱,增加住宿服务,也算是应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尝试。”周毅说。
2017年5月,弃渣场改造完成并投用。不到一年时间,大家就惊喜地发现到服务区住宿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冬夏两季,有时客房还不够用。
这是为何?
当时每月有八九千辆汽车会在冷水服务区短暂停歇,其中不少人有住宿需求,再加上服务区的海拔1443米,夏季平均气温20℃左右,夏可避暑纳凉,冬可赏雪戏雪,非常适合休闲度假。
“类似的自然环境,石柱很多地方都有,服务区能够‘出圈’,除了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进行了生态修复,环境好了,才有人气。”周毅说,这也为服务区创造了发展旅游业的良机。
投资4000多万元打造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
机遇在前,如何落地见效?
周毅认为,宜人的自然环境让服务区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但想要留住这些人,并让‘头回客’变‘回头客’,打造多样化消费场景是关键,而这些场景需要一个载体。因此,重庆高速公路集团谋划打造了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
近年来,营地一直致力于做好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还延伸出康养、教育等业务。例如,在“住”方面,营地打造了精致小别墅,适合小家庭居住、游玩,以及中大型家庭别墅,能够同时满足几个家庭的需求,还有房车酒店、浪漫星空房等特色场景。在“娱”方面,营地每年都定期举办篝火晚会、瑜伽打卡、汽车品宣等活动,还与社会组织合作,不定期开展研学活动,增加营地的趣味性,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7年多以来,我们已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综合接待服务区、景观休闲区、森林度假区、房车露营区、户外运动区等功能板块,配有木屋别墅、浪漫星空房、集装箱房、北欧风情房、房车营地以及户外露营六大特色住宿体验,可满足自驾出游、康养度假、会务培训、研学旅行等需求。”周毅说,目前营地已有各类特色主题客房80余间,可容纳200人住宿、千余人露营、500余人用餐。“每到周五,订房数量就会增加,供不应求”。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群众出行的选择越来越多,每月进入冷水服务区的车辆也从四五年前的八九千辆减少到两三千辆,这极大地影响了服务区的收益,但随着营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相关配套服务带来的营收成功弥补了车辆减少带来的损失。
“以往的盈利模式单一,如今靠着营地的加持,服务区实现成功转型。”周毅说,随着热度增加,营地还被中国公路学会命名的“中国高速第一自驾营地”,获得“全国首批4C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全国交旅融合创新项目”等荣誉,成为许多人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营地累计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
环境好了,配套有了,又该如何引流?
在冷水镇,除了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还有两大热门打卡地:云中花都景区和石柱天山国际滑雪场。
“近年来,我们一是在社交媒体上做推广,反响还不错;二是通过与景区资源互换,互相引流。”周毅说,以云中花都景区为例,每年景区都会免费给营地提供花卉,为营地节省了一大笔开销,同时为营地提供免费的门票,每当游客到营地游玩时,就可以作为入住福利送出,也能为景区引流。在营地内,也会免费摆放景区的宣传广告,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抱团发展能够很好地应对旅游淡季时的经营压力。”周毅说,2017年以来,靠着线上推广和线下合作,营地已累计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
营地发展带来的人流也为冷水镇太平村的农产品销售提供了平台。
每年,太平村的生猪存栏数量大约有200头,大部分村民都会留下一头猪来熏制腊肉。“以前大家都留着腊肉自己吃,从来没想过作为商品来卖。”村干部曾建华说,去年,看着营地人来人往,一些村民便试着把腊肉拿出来卖,没想到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而且腊肉价格达到了四五十元一斤,远超村民生猪销售的价格。
猪肉的畅销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很快,大豆、土豆、大蒜、玉米等农产品都变成了营地的热销商品。尤其是村内的反季节玉米,还未上市就有不少游客预订。
“我们专门为冷水镇、中益乡等乡镇提供了农特产展位,为当地莼菜、蜂蜜、黄连等产品增加销售渠道,卖的很不错。”周毅说,营地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接下来,营地还将扩大合作范围,与周边更多景区合作引流,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