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城市文明 增进民生福祉——重庆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卞立成

2025-08-06 11:01

夏日的山城,“文明榜样”熠熠生辉,“文明街巷”焕然一新,“文明集市”人头攒动,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近年来,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开展“一盘棋”治理、“小切口”惠民生、涵养巴渝底蕴,以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一盘棋”治理 提升城市文明高度

北碚嘉陵风情步行街地处北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游摊小贩的“必争之地”,人流量大、商业矛盾多、游摊整治难等问题给城市治理造成了不少困扰。

城市的“面子”和群众的“肚子”如何兼顾?经细致调研后,北温泉街道决定依托嘉陵风情步行街打造“北泉夜市”,规范游摊小贩经营行为,并引入第三方管理团队专业管理。

“疏”与“堵”,在改革的牵引下同步推进,街道携手职能部门,秉持问题导向原则,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治理策略,聚焦秩序重塑、安全保障与环境卫生提升三大核心元素,对嘉陵风情步行街乱象进行整治攻坚,助力“北泉夜市”人气渐涨,北碚城市“夜经济”日渐活跃。

“北泉夜市”的打造,只是重庆“一盘棋”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聚焦中心城区一体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我市将文明治理作为超大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大综合一体化”城市文明综合治理体系。出台中心城区一体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区“20条”,落实中心城区一体化创建例会调度、毗邻区联创共建议事协调、结对互助等制度,建设中心城区城市文明示范区。

同时,我市积极与四川协作,推动川渝文明实践共建,在全国率先以“跨省共建”模式建设“一廊四带”,持续深化川渝文明实践工作机制,共建川渝文明实践综合体5个、志愿服务队伍40支、特色品牌15个,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0万余场。

持续推进数智赋能超大城市文明治理,实施中心城区一体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构建“大综合一体化”城市文明综合治理体系。重庆围绕数字化治理,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文明创建”板块跑道建设稳步推进6个主跑道、26个子跑道累计处理跨部门协同事项1200余件;文明治理进度不断提升,梯次开发“文明创建智管”等8个特色应用场景,注册用户突破600万,处理不文明行为投诉3.2万件;“文明进步”应用持续迭代升级,支持市级部门、区县通过IRS共享全市548万条文明实践志愿者、2万条文明实践团队、154万条文明实践活动和9万条群众点单等各类数据。

“小切口”惠民生 传递城市文明温度

“以前一般有七八辆车停在路上,大家走路很不方便。现在好多了,再没有车开上人行道。”6月13日,家住江与城江城时光小区的唐女士看到小区外人行街道的变化不由得感叹。

就在不久前,唐女士还通过重庆日报新重庆客户端“人民来信”平台向有关部门反映车辆乱停放情况。两江新区大竹林街道办事处很快予以响应,迅速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整治,并通过“人民来信”平台反馈处理结果。办事处负责人表示,街道将持续协调区级相关部门,建议在该路段人行道加装隔离设施,杜绝人行道乱停车问题。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市坚持以民生实事为突破口,聚焦不规范停车、不文明养犬、高空抛物坠物等十件群众关切的“小案小事”,创新构建20个市级部门和各区县协同治理新格局,推动集中式整治和常态化治理相结合,开展“小案小事”治理典型案例评选,创新举办文明行为促进月“文明之春”市集活动,展示近30项文明互动体验或便民服务。

讲好榜样故事、践行模范精神,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评选市级道德模范354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13人,评选“重庆好人”2810人(组)、“中国好人”359人(组)。及时跟进道德风尚指标,与时俱进调整“重庆好人”评选项目,增设市级“新时代好少年”名额。同时常态开展“好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身边好人“乡村公益行”等活动,在各区县设立好人工作室,以榜样之光,引领向善力量,传递城市文明温度。

涵养巴渝底蕴 孕育城市文明厚度

抬腿一踢,扇子一挥,转身黑袍舞动间,脸谱变了又变。演员甚至走下舞台,让观众伸手摸着自己的脸,只消一低头,刹那间便又换了一张脸谱,精彩绝伦的表演引得满堂喝彩。

“中国一绝”的川剧变脸,喜庆明快的金桥吹打,簧音袅袅的木叶情歌,沉淀千年的雕刻技艺,“活化石”酉州苗绣……6月1日,在九龙坡区杨家坪步行街启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庆主场活动将偌大的杨家坪步行街霎时“变身”成为文化嘉年华,以“非遗+”的形式,呈现重庆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注解巴渝文化的璀璨多姿,释放文化的力量,涵养美好生活。

厚植文化“软实力”,赋能发展“硬支撑”。我市深入开展“春风满巴渝”社会风气提升行动开展文明礼仪培训、科普知识宣传等活动10.8万余场,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123万余场,打击坑蒙拐骗、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4200多起,劝退“无事酒”3000余场,有效遏制社会不良风气。撰写《关于深化殡葬移风易俗专题调研报告》,发布殡葬政策、移风易俗信息1.84万条(篇),制作公益广告、宣传栏8821个,开展基层宣讲1.34万场(次)。

打造文明乡风建设“武陵乡风美”品牌。出台《深入推进“武陵乡风美”渝东南文明乡风建设实施方案》,聚焦渝东南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坚持区域联动、群众主体,突出文旅融合、城乡协同,推动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办,全面提升渝东南社会文明程度。

解码城市文明 共话山城发展

——部分区县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分享治理经验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卞立成

城市文明,是一座城市外在的颜值与气质,更是内在的灵魂与底色,关乎城市的长远发展、社会的和谐安定,人民的幸福生活。

作为超大城市的重庆,应当如何建设城市文明,增进民生福祉?近日,各区县负责人、专家学者们共同展开讨论,分享治理经验,共绘发展蓝图。

大综合“一体化”推动城市治理高效能治理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要有现代化理念。重庆作为超大城市,更应坚持区域一体化联动发展,高质量建设协调共融的和谐城市。

“‘大综合一体化’是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重要内容,建设高水平城市文明是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重要领域,两者共同形成‘文明提升治理、治理带动文明’的良性循环。”江北区委书记陶世祥表示,江北区以“大综合一体化”为牵引,推动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基本能力建设走深走实,有力支撑“智慧创文”;成功打造全市镇街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样板,推进文明执法、德法共治;全市首创“城市治理进社区·一路三清”工作法,助力城市品质提升;连续三届摘得“全国文明城区”金字招牌,实现了城市治理和城市文明“双向赋能、共同提升”。未来,该区还将进一步加快完善“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带动城市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九龙坡锚定建设‘城市现代化治理展示地’目标,坚持把城市当景区建设、当客厅管理、当资本运营,滚动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文明城区创建等‘十大行动’,不断提升城市硬支撑与软实力。”九龙坡区委书记覃昌德介绍,该区持续深化城市规建治一体化,实施城市管理日常维护改革,推动城市运维费下降3亿元;深化城乡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一体化,以“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紧密型医共体改革、义务教育补短强弱三年攻坚行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公共服务;深化城市运行和治理场景应用一体化,上线“文明骑行”等区级应用10个,开展不规范停车等11件“小案小事”治理,城市文明水平显著提升。

大渡口区委书记张果表示,大渡口区坚决落实市委部署,扛起中心城区先行先试、探路领跑职责,以整体智治为基础,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升级服务为目标,以城市文明为内核,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他介绍,该区强化数字赋能,持续提升区、镇街两级治理中心平台支撑能力,突出AI赋能,全面提高城市智治水平。强化改革突破,全域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构建多跨协同、精准高效的执法体系,实现镇街执法规范化建设全覆盖。强化民生导向,以增进民生福祉为落脚点,“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有效链接便捷出行、托育养老、健康就业、文体休憩等服务,城市治理服务民生的综合效能全面提升。

民生“小切口”破解城市文明“大难题”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归根到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

“沙坪坝区深入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理念,发挥教育、医疗、创新等特色优势,以打造完整社区为牵引,统筹提升城市便利程度、文明程度和风貌气质。”沙坪坝区委书记祁美文介绍,沙区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打造12个教共体,实现每个社区周围都有至少1所优质学校,构建紧密型医共体,社区医院诊疗量提升7个百分点。坚持群策群力共建,建设骑手友好街区,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换享家”项目,搭建社区治理运营多方参与平台,让人民群众成为城市发展参与者和受益者。坚持数字技术赋能,以“数字重庆”建设为支撑,构建全区一个停车场、社情民意反映等数字化应用,精准诊断城市治理难点,丰富拓展涉民生生活服务矩阵,持续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城市治理水平。

“城市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多跨协同,形成为民惠民、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渝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艾正兵表示,该区以精耕细作夯实文明治理之基,坚持以民为本、常态长效,量化推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等7大行动27项任务,连续13年擦亮全国文明城区“金字招牌”。以精雕细琢谋文明惠民之利,聚焦“微改造+提能级”,响应新就业群体、外来游客、社区居民等群众需求,形成“文明管家”自治机制,建设“骑手有范儿”“巷往”等“文明有范儿”示范治理空间。以精彩纷呈展文明风采之光,着力红岩精神传承、母城文脉赓续,多角度彰显城市文明形象,以2025年春晚重庆分会场为例,渝中形象全方位闪耀2025蛇年春晚,充分展现母城渝中的文化底蕴与文明风采。

巴南区文明建设事务中心主任郑承玉表示,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社区居民存在相见不相识、邻里关系淡漠等问题。巴南区创新打造“幸福邻里”工作品牌,以社区“四有”(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人员)“四共”(邻里共学、邻里共健、邻里共乐、邻里共享)为基本标准,建立群众身边的“思想加油站”“健身游艺场”“文化俱乐部”“商谈大客厅”。累计开展活动1.2万余场,居民互帮互助解决问题1510次,全区2025年第二季度邻里矛盾纠纷数量较1季度下降3.68%,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有效助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城市文明的高度,取决于民生工作的深度。重庆创新开展十件‘小案小事’专项治理,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重庆方案。”南岸区二级巡视员罗先锋表示,“小切口”系着大民生,重庆通过聚焦群众身边事,使文明建设落地生根,让市民从家门口的变化中触摸到城市文明的脉动;“小切口”孕育大智慧,在“小案小事”治理中,重庆以具体问题为导向避免治理虚化,以典型剖析为抓手破解制度瓶颈,以重点突破为路径实现整体提升,生动诠释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理哲学。“小切口”培育大文明,文明素养的养成贵在知行合一,尤其需要市民参与,这种润物无声的转变过程,正是重庆城市文明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北碚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方虓军介绍,北碚区坚持惠民为民谋小事,聚焦市民出行、停车等问题,积极筹划推进民生实事,创新开通“响应公交”线路,建成小微停车场51个、口袋公园68个,新增停车位4000余个、山城绿道4公里。用数字手段赋能城市治理,接入64万感知资源,加载占道停车、高空抛物等39个智能算法,预警甄别风险事件,开发上线“文化·便民集市服务”应用,解决流动摊贩管理服务难题。共建共享抓小事,推行“四力共治”机制,整合“N”力量1万余人,搭建“周五全民动手日”等全民参与平台开展全域环境秩序整治,设立“先锋骑手岗”,引导外卖骑手成为城市文明“巡查员”,形成共建共享生动格局。

挖掘山城底蕴传承城市文化之魂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是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精神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涵,贯穿并引领着城市形态文明、功能文明和素质文明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其中,城市精神的高度决定了城市文明的程度,是从创建文明城市到建设城市文明转变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抓手。”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协会会长杨清明表示,重庆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坚韧、忠勇、开放、争先” 重庆城市精神的宣传普及和实践转化,以不断提升重庆城市文明建设的水平和质量,要做到注重主体的广泛性,既大众化、又分众化;注重载体的多样性,既静态化、又动态化;注重工作的整体性,既专项化、又协同化,推动重庆城市精神与红岩精神更好地有机结合,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更好地交相辉映,助力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市委党校教授、重庆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方旭同样认为,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中,重庆城市精神与城市治理的有机融合,既是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的关键,更是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强化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和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功能的重要实践。他表示,当前,重庆正以十件“小案小事”为抓手,实施城市文明治理提质行动,加快建设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重庆城市精神与城市治理的深度耦合,走出了一条兼具地域文化和时代先进性的超大城市文明治理“新”路,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示范样本。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之一。重庆作为全国超大城市,在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治理过程中,城市文明创建和建设应当成为强大的推动力量。”南岸区二级巡视员罗先锋表示,在未来的“十五五”期间,是重庆城市文明建设千载难逢的黄金窗口期,需要全市上下凝聚共识,大力弘扬“忠勇、坚韧、开放、争先”重庆城市精神,汇聚无敌的团结力量、无畏的信仰力量、无尽的精神力量、无限的文明力量和无穷的榜样力量,在发动群众、引导群众、帮助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群众参与、群众监督和群众满意等八个方面,切实走好文明创建的群众路线,为重庆城市文明创建增光添彩,为山城“大综合一体化”治理添砖加瓦。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张信春   审核: 罗静雯 主编:付爱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