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对话“三线”:寻访三线记忆 传承工匠精神
2025-07-16 15:59
正值暑期,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立足“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组建“红梅花儿开”党史学习教育研习团,深入荣昌区双河街道原益民机械厂旧址,开展了以“寻访三线记忆,传承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走访调研老旧厂房。
益民厂作为三线建设时期重要生产基地,曾为国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面对逐渐风化的历史建筑,实践团成员走遍了益民厂厂区每一处角落,用科技“抢救”正在消失的痕迹,用镜头记录现存的家属楼、学校、医院、电影院、溜冰场等建筑风貌,录制场景视频;通过走访生活区居民,收集、翻拍珍贵的历史照片,用AI工具修复老照片,整合各类工具让碎片记忆“活”起来。此外,实践团成员还与三线建设者进行对话,整理采访记录,建立三线建设者口述史数据库,挖掘人文温度。
如何让年轻人和老厂区真正联结?实践团在生活区老电影院旁的院坝里开起“青春讲堂”:“00后”青年围绕在三线建设者周围,听他们讲“手搓机床”“在无水无电无路的荒山中建立基地”“经常干通天夜,啃干馒头”的奋斗故事,听他们讲“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哪个地方缺人就要到哪个地方去干”的奉献故事,也聆听了刘爷爷“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可丢、学习要有学习质量”、谭爷爷“认真学习,毕业后努力工作,为建设祖国贡献更大力量”的殷殷嘱托。
▲大学生访谈三线建设者刘宪平爷爷。
“鱼肉嫩味足,酸辣开胃,最后嗦碗面条泡鱼汤,瞬间解锁灵魂碳水。”在肖记餐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罗博文正在录制短视频。实践团成员发挥各自优势,为老厂区的老旧居民区、老电影院、溜冰场等“废墟风”建筑撰写了视频脚本,并拍摄短视频,组织动员各高校同学纷纷转发,希望能用益民厂这一“三线精神”的鲜活教材加强年轻人对“三线精神”的关注和学习,同时也希望能带动社区商户营收增长。
据悉,实践团队将把本次“三下乡”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内容进行整理,撰写“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并拟通过汇报会的形式向学校师生讲述三线建设故事,介绍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引起师生的探讨与思考。
“三线建设历史”既要留住记忆,也要传承精神,更要持续托举当地发展。青年用技术破壁历史,用创意点活经济,正是“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续写。后续,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将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红梅花儿开”党史学习教育研习团活动成果为基石,持续探索三线精神传承新路径,将结合学院专业特色,投身红色志愿,在服务中传承红色基因,于实践中淬炼价值担当。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