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武器比他们的刺刀亮堂”——99岁抗战老战士王德志收看九三阅兵
2025-09-03 18:39
9月3日清晨8点,阳光透过南川区神童镇车阳村的薄雾,洒在一条宁静的乡间小路上。99岁的抗战老战士王德志早早起床,在孙子王正彬的搀扶下,乘车来到镇政府会议室。他身穿一套绿色军装,胸前挂满的奖章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这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旌旗招展,铁流滚滚;而在南川的这个小镇会议室里,这位历经烽火岁月的老兵,与年轻人一同收看大会直播。
▲抗战老战士王德志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 记者 杨铌紫 摄
老人听力不大好,王正彬紧贴着他的耳朵,一句一句地复述解说词。“战士们来了!”“这是‘中国造’的坦克!”“天上飞的是歼-20!”……每听一句,王德志就抿紧嘴唇,眼神更加坚定。
尤其是当陆军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通过天安门时,王德志老人忽然慢慢站起身,右手举起,五指并拢,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他的手有些抖,但动作依然标准,依然有力。那一瞬间,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电视中传来的铿锵脚步声,和老人微微急促的呼吸。
观看直播的过程中,老人不时指着屏幕对身边的年轻人说:“你看,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军队!多精神!多威武!”
▲抗战老战士王德志参加公益活动,向孩子们讲述往昔峥嵘岁月。 受访者供图
王德志出生于1926年,籍贯在长寿。1942年,他才16岁,被国民政府抓壮丁被迫入伍,编入国民党军。时值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外来侵略,他坚守民族大义,始终抱着“祈战死,勿生还”的决心和勇气,多次参加对日寇的战斗,打出了川军将士向死而生、血战到底的气魄和声威。
抗战胜利后,王德志所在的部队被编入国民党军第69军第135师。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他坚决反对内战,于1949年投诚到第二野战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王德志随第一批志愿军部队入朝作战。在朝鲜战场的每一天,他与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一起,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在饥寒交迫的恶劣环境中浴血奋战,身上多处被打伤、冻伤、摔伤,多次出色完成交给的战斗任务,1952年、1954年荣立个人三等功各1次。
“我们那时候,哪有这样的装备……”看完直播,老人久久没有坐下,他不断摩挲着佩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语气沉重而清晰。
他说,那时谁能想到80年后的今天,中国有了自己的现代化军事装备。“我们的武器比他们的刺刀亮堂!”老人突然提高嗓音,眼中闪着泪光,却又笑得像个孩子。
直播结束,会议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王德志老人依旧端正地坐着,目光仍停留在已切换回节目的电视屏幕上,仿佛还在回味那铿锵的步伐、轰鸣的战机、闪亮的钢枪。
窗外阳光正好,一片安宁祥和。老人慢慢说道:“如今我们不再为温饱问题而担忧,而是能亲身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富足,亲眼见证国家的繁荣与强大,能活到今天,值了!”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