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新质生产力,我们到底逻辑几何?
说起“新质生产力”,你想到的是脑机、AI、类人机器的颠覆性,还是量子计算、生命科学带来的未来感?很多人可能还会好奇——为何现在人人都在提它?
新质生产力,说的是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等方式,实现生产力的质的变革和飞跃。
这意味着,这种变革不再局限于物质资源的利用,而是更加注重知识、技术、信息等非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这就如同工业化之于近代史——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进步,从而有力推动近代史进程。
01
“新质”生产力,一直并未离我们很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千艰万难,把人才和设备从东北、沿海运到西部,彼时很多人觉得那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产业布局,注定是牺牲一代人光阴的无功而返——当年,很多人并不明白为什么要搞三线建设。
以前,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能在苏联提供核保护伞下,还要全国人民饿着肚子勒紧裤腰带亲自搞核武,直至这颗原子弹庇护我们至今。
同样,诸如种种不解,在中国历史性进行以内循环为主、“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大战略转向的今天,烟消云散。
站在核心技术被美国卡脖子的2020回望,浓厚的工业体系底子在那时留了下来,国土安全得以保障。面对全球疫情,逆全球化甚嚣尘上,未来几年都难以复原的国际经贸交流,美国对我国全方位打压更不见缓和之际,我们提出了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战略,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横空出世,成渝“双圈”也成了我们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新质”生产力,确实离我们很近。
从历代领导人提出诸如,“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新时代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观点,无不体现了新质生产力概念的丰富与发展。
伴随着这些论述,1958年我们首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两弹一星一艇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高铁技术、5G、6G、航天航空航海等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这些,更是凸显了生产力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变化,肯定了科技创新作为社会发展驱动力的重要性。
02
新质生产力,当前,我们为什么需要它,发展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外部挑战的战略选择。
当下,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上升,全球经济复苏低迷,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地筑起“小院高墙”,搞起“脱钩断链”。
外部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我们看到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堵,看到华为被美国举全国之力围剿,看到中国芯片被美国紧紧卡住脖子,看到我们发展的核心科技却受制于人……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科技、金融、贸易等领域对我们进行极限打压和限制,并实施制造业回流等措施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全门类工业体系的国家,面对现实挑战,仍使得我们产业链完整性安全性受到影响。
这有多重要?
举个简单的例子,不论是近年来的各种卡脖子教训,还是前几年的疫情——某些发达国家连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的生产能力都严重不足,而我们,不假手于人,所有相关工业产品均能自给自足。
毋庸置疑,对我们来说,制造业不仅仅是工业经济的基础,更是国之根本、立国根基——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步入快车道,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群加速成形,推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工信部数据,在2022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首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到33.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政策倾斜,生产要素集聚,金融资本靠拢……可以说,从上至下,我们从未有一个时期如此重视制造业的升级迭代和蓬勃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逆全球化态势高涨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产业外迁和贸易壁垒等,导致我国外部产业链体系的完整性受到冲击,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面临崩解的风险。
与此同时,经济体量、地缘影响长时间霸榜全球第二的我们,无论如何闪躲和释放善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视我们为首要对手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我们的进步,短兵相接乃至惨烈的白热化竞争无可避免——这也是经济贸易摩擦甚至斗争的根源所在。
再从内在因素看,我们传统的发展方式对土地、人力资源仍较倚重,光刻机、芯片等某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还有个重要的点——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并非均匀分布,东中西部梯度落差较大。这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然是我国经济自身的内生需求。
如上,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产力的非同寻常,这不仅关系到产业竞争力,还关系到经济安全甚至国防安全。
所以,急需一种“力”,让我们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攻克卡脖子技术,调整产业链布局与分工,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来赢得发展主动权,守住我们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底线。
新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
03
我们如何发力新质生产力?
打造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是一个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保障,当面临各种不利冲击时,产业链具备足够的韧性,才能释放出抵抗冲击的能力。
在这一进程中,加快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是关键一步。
重庆,当年三线建设代表性城市,如今成渝双圈的极核之一。这个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的西南重镇,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虽没有北上广深超级都市圈发力新质生产力的先天优势,仍具备良好基础。
重庆提出立足现有,推动全市制造业形成上下游协作、高中低端协同的融合集群发展,培育高能级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3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6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及18个“新星”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重庆看到,作为制造业大市,汽车和军工底蕴浓厚,但如何进一步从“大”向“强”转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破题一招,有益于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于是,我们看到,2023年,“重庆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破50万辆大关,位居全国第二。
如何实现的?
完整的产业体系需要具备齐全的产业门类、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与政策——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才能使得整个产业体系具有坚实支撑。
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看看作为重庆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居于一隅的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如何在众多发展状况不同的产业中培育新质生产力。
▲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一期项目。
在重庆系统性推进制造业重塑之际,《重庆高新区深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年)》——这个区域“顶层设计”,为制造业和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路径。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怎样发展?高新区认为,单车‘作战’显然不够,而‘车路云一体化’方案,将车辆、道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连为整体,方能更好实现智慧出行。
在金凤城市中心的街道上,无人驾驶汽车自动亮起转向灯,接着减速并线,实现平稳过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高新区突飞猛进发展。
目前,3个汽车产业“国家质检中心”落地高新区,60余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企业聚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充电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等,全产业链生态圈初步建成。预计到2025年,高新区将初步构建起“车、路、云、网、图”全产业生态体系,建成西部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回到重庆,作为制造业重镇,重庆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从创新赋能、结构优化、数字化转型等多个维度,系统性推进制造业重塑,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据2023年数据,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先进材料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5%、11.2%,液晶面板产能产量跃居全国前列,全球近五成笔记本电脑“重庆造”。
重庆,这个当年的三线建设城市,在新时代,以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因地制宜规划布局新质生产力,并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04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重庆在依据本地禀赋确定发展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努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仍以高新区为例。
科技创新,一直是其发展底色。作为重庆科技创新的主平台,高新区围绕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实施重大、重点研发专项,突破通用型科学计算软件、智能汽车实时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壁垒,自主开发全国首套完整硅光工艺,世界首创纳米时栅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实现国产自主可控,发布重庆首个AI大模型“兆言”、国内首款多体智能软件“微著”等重大成果。
重庆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力发力,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仅2023年,就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311项、“卡脖子”技术问题60项,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实现突破。
然而,新质生产力,一定还对应存在“次新生产力”或“旧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那仍是我们的基本盘。
譬如,重庆笔电产业曾享受过高光时刻,但面对产业链外迁、订单外移的“寒潮”,这个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单一增长极,未来恐独臂难支。
重庆及高新区精准找到症结,并开了药方——引导传统笔电企业实施180项智能化改造,实现了生产成本降低和质效提升;同时,引导其发力新型智能终端,上新品,转赛道至服务器、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服务机器人、智慧家居等领域,围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灯塔工厂,引导产品向智能家用、智能医用、车载终端多元化发展。
▲西部(重庆)科学城联合微电子中心创新芯粒制程工艺。雷键 摄
新质生产力让价值链由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跃进。
一手补链强链,一手发展战新领域,作为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主引擎”的高新区,还将目光投向了集成电路产业生态——推动奥松半导体、意法半导体等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提速引进一流设计、材料和设备供应商,通过设计、封测、设备、材料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发展,打造全国最大功率半导体产业基地和集成电路特色工艺技术高地。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赛道?考验我们的眼界和定力。
科技创新增效赋能和现代制造业培育壮大并重,高新区促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及核心器件、软件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有力夯实重庆现代制造业的坚实底座。
05
极限打压就能堵住我们崛起之路?
这个问题,历史已不止一次作出回答。
新重庆通过迭代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在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集群,高能级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速形成,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到2027年,重庆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将迈上4万亿元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将提高至36%。
视线再拉到我国整个产业层面,在重重阻力下,我们已拥有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在加快转化应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独步全球,在低温超导、量子计算、干细胞培育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达世界领先水平。
在全国各地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数据在屏幕上不停闪烁;忙碌的生产线上,机器人挥舞“臂膀”,不断旋转……科技持续创新、产业不断迭代发展,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在新型举国体制人才多、市场大、产业配套齐全等优势下,各地立足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实践中形成,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坚实支撑力。
1949年始,新中国用70多年成功实现西方300年的工业化进程,彼时的“新质”生产力让我国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再到成为世界上唯一完整掌握工业体系的国家——这就是我们今天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浓厚的资本之一。
这一次,站在新时代,我们将携新质生产力,再度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