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绿色”技术大揭秘!重庆东站科技含量究竟有多高?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6-25 11:44

作为全国特大型四网融合综合交通枢纽,重庆东站站房及配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集成十大30余项高新技术从超长结构到钢结构提升,从机器人施工到数字孪生系统,一项项关键技术突破工程难点,一个个智能应用刷新建造效率,这座重庆城市门户和新地标轮廓正愈发清晰。

从重庆东站建设指挥部获悉,重庆东站的站房混凝土结构单元尺寸最大达到16m*176m,常规施工难以保证其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项目团队采用超长无缝混凝土施工技术,减少结构应力集中风险,提升了建筑整体的安全水平。在钢结构屋盖建设中,重庆东站也刷新了纪录——单次提升面积高达5.4万平方米,创下国内单次最大面积钢结构屋盖整体提升新高。毫米级精准定位技术的应用,让如此大体量的结构在空中精准“落位”,工程质量与效率双双提升。

“我们不仅盖得稳,还要撑得住重庆东站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车站雨棚部分,针对传统钢结构雨棚柱易生锈、难维护的问题,建设方引入多联拱钢-混组合装配式无站台柱雨棚施工关键技术,搭建起新型“装配式”雨棚体系。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结构强度,还让站台空间更加开阔,换乘环境更加友好。

据项目施工方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施工过程中各类智能设备轮番上阵:整平机器人、抹平机器人、大型幕墙玻璃安装机器人、无轨导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等密集投用,在主体结构和装修阶段全面“上岗”。这些“铁臂工人”既提升了施工质量,也大幅降低人工成本,为智慧工地注入强劲动能。

看得见的科技让人惊叹,背后的“数字大脑”更令人期待。重庆东站依托BIM技术,打造了涵盖设计、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和动态调整。施工部署不再依赖纸质图纸和多轮协调,而是“线上调度、一键匹配”,大大提升沟通效率,确保设计图纸精准落地。

同时,项目自主研发并应用自感知智慧预应力施工技术、钢结构健康监测技术、金属屋面健康监测等关键手段,对结构关键构件进行智能监测,为后期维护提供可视化数据依据。“数字孪生”系统同步构建,对站房与枢纽区域的设备实现全域管理、健康状态监测和故障预警,将未来的运维管理提前装进“云端”。

绿色建造也毫不逊色。外面公交站台小雨棚安装的碲化镉发电玻璃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2,将“发电”与“遮阳”巧妙融合。而用于室内天窗的光学玻璃纤维编织膜,能够阻挡99%的紫外线,透光率达45%,生产能耗较传统幕墙低30%以上,在实现自然采光的同时大幅降低照明能耗。

科技提升效率,创新突破瓶颈。重庆东站在“智慧”与“绿色”的双重驱动下正不断走深走实,助推重庆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发综合枢纽提供强大动能。

(杨晨)

编辑: 彭光瑞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