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之变②|酉阳乡村之变:加快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新范例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15 09:48

酉阳是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市委、市政府对酉阳乡村振兴高度重视。2024年全市两会期间,市委书记袁家军参加酉阳代表团审议,要求酉阳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久久为功打好生态、乡村、文旅“三张牌”,扎实推动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强县富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酉阳全力打好“乡村牌”,把探索建设共富乡村作为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突破口,以农民为主体,以社会组织和市场赋能为助力,盘活乡村资源,推动产业融合,由表及里、形神兼备推进乡村建设与治理,打造宜居宜业乡村“桃花源”,绘制共建共享共富“新图景”,真正让农业强起来、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多方帮扶接力跑出“加速度”

2024年10月25日的花田乡老龙村,稻田里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划破了山乡的宁静。首届稻蟹文化节现场,游客们挽起裤腿体验捞蟹竞技,直播间里主播正展示着“蟹稻共生”的生态奥秘,重庆市委办公厅帮扶集团的驻村干部、鲁渝协作对口帮扶干部与村民们拉家常、聊发展、讲政策、听诉求。

花田乡是市委办公厅乡村振兴帮扶集团定点联系的市级重点帮扶乡镇。

2023年5月,驻村工作队新成员胡航响应组织号召,背着行囊走进老龙村时,这个有着600年水稻种植历史的村落,正站在传统农业转型的十字路口。“稻蟹共生”的构想让村民们既心动又犹豫——8000只蟹苗投入稻田那天,种粮大户贺元洪蹲在田埂抽了三支烟:“城里来的干部,真懂庄稼活?”

实践出真知。胡航与驻村第一书记苟文军带领村民搭建起“智慧养殖监控系统”,将物联网技术引入传统稻田;协调20万元帮扶资金建设标准化养殖区,邀请鲁渝协作水产专家每月驻村指导;更创新设计“稻蟹礼盒”,让每只稻蟹都带着可追溯的“身份证”。当首批大闸蟹以平均每只100元的价格直供高端市场时,贺元洪捧着订单笑得合不拢嘴:“这蟹将军,真成咱村的财神爷了!”

夜幕下的老龙村,驻村工作队办公室的灯光依然明亮。胡航的笔记本上记录着新计划:稻蟹品种改良、农旅融合体验区、青年创客孵化基地……这些跃动的字符,正编织成酉州大地的振兴密码。

老龙村的蜕变,映射着立体化帮扶体系的强大动能。市委办公厅乡村振兴帮扶集团围绕乡村振兴真帮实扶,在酉阳山乡写下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科技特派团研发油茶新品种、鲁渝协作专班打通“山珍出海”通道、江北区对口帮扶酉阳开展村企结对……各方帮扶力量齐心共筑,一棒接着一棒跑,跑出了酉阳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共富乡村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富

花田乡何家岩村,村党支部书记何兵每天清晨习惯用手机查看智慧稻田数据大屏。屏幕上实时跳动的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病虫害预警等参数,清晰勾勒出稻田的“健康密码”。这个平均海拔800米的传统村落,虽拥有600年贡米种植历史,过去却因生产方式滞后而长期处于“贡米质优价不优”的窘境。转机始于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率专家团队扎根何家岩,创新提出“智慧农业+股份合作”模式,通过技术赋能与机制变革,既点燃村民的种稻热情,更让千年贡米焕发产业新生。

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何家岩村构建“土地入股保底+劳务收入+二次分红”的三重收益机制。村民以每亩地500元保底价入股,参与田间管理赚取日薪,年底享受二次分红。这种设计既保障了农民基本收益,又通过股权激励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面对发展新机遇,尝到甜头的何家岩人,探索组建共富乡村合作社,自己唱“主角”,培育乡村新业态、新模式。2022年,合作社推出首期“云稻米”智慧认养计划,消费者通过手机认养专属稻田,为透明和品质买单。这种“从田间到指尖”的产销模式,使稻米溢价率达到300%,首批200亩认养稻田三天售罄。在共富乡村合作社的统筹运营下,村民们以闲置土地、农房入股,沉睡的资源被唤醒并重估价值:民房变身精品民宿,粮仓改造为文化书院,棚舍焕新成网红咖啡馆。通过对闲置农房的系统性改造,配套建设非遗工坊、星空营地等新型业态,传统农耕空间成功转型为集农业生产、文化旅游和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区。

这些乡村业态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经营收入的10%用于年终分红,利润的10%用于村集体经济公益事业、30%用于职业经理人团队工资提成、60%用于壮大共富业态,既为培育乡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了长期的资金保障,又让村民成为最大受益者。

“要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提高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在乡村振兴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2024年5月,市委书记袁家军到花田乡调研时,鼓励村民们说,“只要勤劳努力,就一定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如今,何家岩村民在共富乡村合作社的带动下,腰包鼓了、笑容甜了。这一共富模式还在酉阳全县推开,50个共富乡村试点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50.8万元,增长26.7%。

田坎上来了“乡村CEO”

在共富乡村合作社模式的推动下,酉阳各试点村结合村情实际培育出高端民宿、文创产业、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等20多种共富业态。可农民管理经验不足,经营的事还得靠专人来干。怎么办?

2023年夏天,酉阳面向本村大学生、外出务工能人、创业成功人士招募乡村运营人才。商务管理专业毕业的董江海怀着建设家乡的情怀,通过选聘成为“乡村职业经理人”之一。

中坝村距县城43公里,毗邻桃花源、菖蒲草原、龚滩3大景区。这里有龙洞湾、两河凵、千氹田、龙头山、石人坡、董家古树等自然景观,资源禀赋厚重。酉彭高速设有中坝互通,辖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以前的房屋由于无人居住变得破烂不堪,在共富乡村项目的推进下,对闲置民房进行翻新,装饰成现在的村史博物馆、图书馆。”中坝村共富乡村职业经理人董江海说,他之前在广东就业,后返乡应聘成为职业经理人,现在主要负责咖啡馆的运营,自2023年8月开业以来,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10多万元收入。

一年多来,千氹田探索开展乡村治理“四个三”集成改革,打好高山生态有机牌,在核心区域发展油葵、菊花、油菜等产业,完善生态停车场、露营基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完善。

最近,千氹田举办以“渝见石榴红·春回千氹田”为主题的系列文旅活动,吸引了10万多名游客前去赏花打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万元以上。

如今,142名像董江海这样的“新农人”活跃在酉阳乡村,他们爱农村、懂农业、善经营,也被称为田坎上的“乡村CEO”。为帮助他们成长,酉阳整合县内培训政策和各类社会帮扶资源,实施集理论授课、外出考察、远程教学、沙龙分享等为一体的培训计划,不断提升他们在资源盘活、业态运营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这一制度探索,酉阳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实现了乡村发展与人才发展的双向奔赴、闲置资源与低效资产的双融双促、集体增收与村民致富的互利共赢。

“一村一策”调出基层治理最优解

在酉阳花田乡中心村的红豆杉广场上,一株1300年树龄的古树巍然挺立,枝头苍鹭盘旋,树下村民围坐议事、孩童嬉戏读书。这棵曾因修路而面临“去留之争”的千年古树,如今不仅是村里的生态地标,更见证着当地“一村一策”乡村振兴实践的全过程。

2022年6月,中心村启动一、二组公路拓宽工程,古树恰逢施工关键节点。按照原方案,古树需移除以拉直道路,但村民们反对。村党支部书记罗成义回忆,一场露天“坝坝会”在树下紧急召开,村民最终达成共识:修改施工方案,“路绕树走”。

“过去开会喊不来人,现在村民抢着提点子。”罗成义表示,这场“人让树”的抉择催生出“红豆杉故事会”协商议事平台,让村级事务决策权真正交到村民手中后,群众参与度显著提升。此后每月,村民在古树下共商村务,智慧养蜂、油茶基地、漆树种植等特色产业项目接连落地。原本因交通落后被称为“边角料村”的中心村,通过“一村一策”精准规划,将生态保护与基础建设有机融合,新修的公路虽在古树处留下“最美弯道”,却让千年古树成为农旅融合的“流量入口”。

如今,千年古树的绿荫下,村民自编的土家族山歌在中心村回荡:“弯弯公路绕古树,议事平台聚民心,特色产业富口袋,乡村振兴日日新……”这曲新时代的“山村协奏曲”,正是酉阳探索个性化乡村振兴之路的鲜活注脚。

“乡村振兴不能‘一张方子治百病’。”酉阳县农业农村委负责人表示,2025年将深化“一村一策”机制,建立“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动态管理平台,推动政策、资金、技术精准滴灌。

在武陵山的层峦叠嶂间,酉阳用实践回应着时代之问——乡村振兴不是要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要让乡村成为诗意栖居的文明载体。当何家岩的稻穗压弯枝头,当铜鼓镇兴隆村升起袅袅雾气,当一个个村庄找到专属的发展密码,酉阳的实践给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答案: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复制-粘贴”,而是立足乡土禀赋的制度创新。这里有对传统生产关系的突破重构,有对人才价值的重新定义,更有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演绎。

正如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所言:“酉阳模式的可贵,在于它既拥抱现代性,又守护乡土性。这种‘有根的创新’,或许正是乡村振兴最可持续的路径。”

(记者 喻琳)

编辑: 彭光瑞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