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理看专业育人”系列报道④以学助农,他们是走在田间地头的00后——访重庆文理学院山地智能农业装备及机器人团队

新重庆-重庆日报

2024-06-19 10:38

“巴掌田、鸡窝地”是重庆山区大部分耕地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重庆,许多地区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农耕方式。在重庆文理学院,有一帮00后,开始了在农机领域的助农探索,他们就是山地智能农业装备及机器人团队。

深感农民的耕作不易与山地农机的落后,2019年,在重庆文理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学院赵立军教授的带领下,山地智能农业装备及机器人团队正式成立,开始了“沾着泥土气息”的研究。

目前,山地智能农业装备及机器人团队共有成员10余人。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梦想——针对我国山地农业复杂多样的特点和山地农机的弱项短板,研发先进适用的各类机具。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团队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西南农村基层,调研农民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进行科技创新,为智能农业装备和农业机器人的设计和研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团队成员研发出了多款农业机械、智能农业机器人,能够自动完成播种、施肥、除草、喷药、插秧等农业生产的基本工作,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益,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和生长情况进行智能调控,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山地智能农业装备及机器人团队还在“一地两院一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重庆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振兴学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学院联盟)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指引下,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助农科技产品,并获得好评。

在永川区临江镇,团队建立200亩的“西南智能农机试验示范基地”,并以永川为起点,辐射重庆乃至西南地区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试验示范规模,每亩农田可提高产量19%左右,并节省20%至30%的劳动力和资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可以通过务工增收20%左右。

截至目前,团队已拥有国际/国内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软著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团队先后获得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2022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一等奖、第十七届 iCAN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等国家奖项50余项、市级奖项100余项,还获得“双城青才校园先锋”典型选树团队(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荣誉称号。

团队成员李博鑫当选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候选人,团队成员累计获得国家奖学金10人次、国家励志奖学金5人次、成都校友奖学金2人次、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2人次、重庆文理学院学业奖学金20余人次,获得市级三好学生、市级创新能力提升先进个人等市级称号10余人次。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前行,继续探索和创新。”山地智能农业装备及机器人团队成员们表示,他们力争为智能农业和农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贡献多一份自己的力量,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编辑: 张砾丹   主编:胡东强      审核: 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