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的朝天驿到成都的锦官驿,成渝古驿道像一条纽带串联成渝的云和月,链接起两地人民的记忆与乡愁,承担着两地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责任,巴蜀经济、社会、文化在此融汇。
顺着延绵的道路,文化汇聚、落地生花,巴蜀石窟艺术在这条文化大通道中传递,也让沿途城市的历史文脉愈加深厚。“围绕大足石刻这颗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明珠,我们坚持以邮为媒,挖掘历史文化、展现人文风情,持续讲好重庆故事,弘扬中国文化。”中国邮政重庆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如今,融合浓郁地方特色文化的邮政集邮文创产品,已然成为年轻人来渝旅游打卡的“必选项”。
旧日成渝古驿道上商铺林立、人流如潮的景象虽已不再,但那些惊鸿一瞥的历史文化,却在一张张方寸大小的邮票中保存下来,持续诉说着城市底蕴、记录着城市发展。正值冬日,不妨沿着成渝古驿道走进大足,一同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绮丽。
以邮彰文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拥有5万余尊石窟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著称于世,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重走成渝古驿道 看邮政发展新变化
邮票作为“地区名片”,是一个地区的历史缩影,是传承文化的优秀载体。“我们一直在探索‘文化+邮政’创新模式,推动大足石刻与大足邮政的跨界合作。”大足邮政总经理李俊刚介绍,今年4月,公司联合大足石刻旅游集团开发的《牧牛颂》邮册,成功入选“重庆好礼”外事礼品。
据悉,《牧牛颂》邮册采用传统的折页形制,以“邮票+图文”方式生动再现大足石刻《牧牛图》全龛组像,12幅田园牧歌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
“金字招牌”联动“国家名片”。近年来,大足邮政以文化为魂,以邮政文化产品为载体,以发行邮票、制作邮册、印刷邮资明信片为切入点,持续为地方文旅产业发展蓄势赋能。截至目前,以养鸡女、日月观音、普贤菩萨、千手观音等大足石刻为元素的邮票有将近10种。
让文化嵌入邮品,让邮品传承文化。今年10月,大足邮政与邮亭镇合作开发的《千年邮亭·驿路有你》定制邮册正式发行,用珍贵邮票、精美图片、详实文字向大众展示了邮政文化、邮亭文化。
“制作《千年邮亭·驿路有你》邮册的初衷,就是希望发挥邮政资源平台优势,深度融入地方文旅经济发展,为宣传大足文旅名片出一份力量。”大足邮政副总经理吴小芳介绍,接下来还将继续把大足厚重多元的文化呈现在方寸之间、邮票之上,让抽象的文化通过具象的产品去传递、去表达。
以邮致知
让邮驿文化“火”起来
“小小一幅画,无脚走天下;寄信必要它,无它信不发。”12月14日中午12点30分,大足区海棠小学的少儿邮局内准时响起培训声,来自大足邮政的工作人员正在为15名集邮社团的小朋友讲解邮票知识。
小海棠少儿邮局
为了更好地传承书信、集邮等邮政传统文化,大足海棠小学于2015年10月9日成立了“小海棠少儿邮局”。
“通过与大足邮政合作,少儿邮局具有跟其他邮局一样的收信、寄信、盖邮戳等邮政功能,学生们在这里还可以自行设计信封、个性化邮票、明信片。”大足海棠小学校长周伟介绍,和一般法定邮局不同的是,少儿邮局的局长、收件员、分拣员、邮递员等岗位均由学校学生担任。
以少儿邮局为抓手,海棠小学开设集邮社团,开展邮票设计比赛、邮票知识系列讲座等 。“目前集邮社团共设置邮票文化课、明信片手绘课、邮局体验课等4组课程8节课时,并常态化开展《手拉手》书信比赛、《老师,您好》书信邮寄活动。”小海棠少儿邮局指导老师石晓莉介绍,自小海棠少儿邮局成立以来,已累计收寄邮件1720封,进口邮件2480封,订阅各类少儿学习报刊达20 种。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少儿邮局课程培训,海棠小学在“永远跟党走 逐梦新时代”重庆市少年儿童邮票创作设计大赛中,有5名学生荣获了一等奖等3类奖项。
接下来,大足邮政还将不断联合学校开设特色课程、开展特色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略方寸之间的邮票魅力,让邮驿文化融于课堂、铭记内心。
链接>>>
以邮润心 让战邮精神薪火相传
成渝古驿道不仅仅是经济大通道、文化大通道,也是一条展现巴蜀儿女不屈斗争精神的奋斗之路。
1988年《大足石刻“养鸡女”》邮票
资料记载,1950年2月17日,山东昌乐人、西南服务团五支队邮电中队战士刘政文押运去成都的邮车,驶至大足邮亭铺时,遭遇百余武装土匪袭击。刘政文临危不惧,指挥驾驶员吴家康继续行驶前进的同时,用携带的步枪和驳壳枪交替射击,枪战约40分钟,终因子弹打光,寡不敌众,英勇牺牲,年仅19岁。
战时的邮政交通员时刻都有可能暴露在敌人的刺刀下。无论是往昔交通员还是今朝邮政人,始终固守的是同一个信念——“忠贞不渝、使命必达”。
“在动荡不安的时局,成渝古道以旁观者身份被迫参与整个斗争和革命的过程,留下众多革命遗址、红色故事。”大足邮政文传部主任邓启飞介绍,以校园开设的少儿邮局为阵地,将地方邮政历史、红色故事融入到教育活动中,让永不褪色的战邮精神薪火相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邮差一停 便为“邮亭”
重庆和成都,巴蜀双子星。一条成渝古驿道串起了沿线古镇,并根据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的邮路要求,让沿途更多的场镇应运而生,邮亭铺便由此诞生。
邮亭铺为明清时期成渝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站点,地处大足区的正南边,上接隆昌下邻永川。邮亭原为“邮停”,意为邮信车马停留之地。
邮亭铺老街
和成渝古道上所有的古镇相似。当成渝高速公路、铁路贯通以后,曾经因古道而兴、热闹无比的古镇、古街逐渐萧条衰败,这其中就包括邮亭铺。
初踏进邮亭铺老街,门口是相互交叉依偎的两棵黄葛树,带你进入斑驳的光阴。老式的电线杆拉扯着没有规律的电线,蜘蛛网一样地把思绪放回几十年前。
“现在已经没有好多人愿意继续住在这条街上了。”70岁的刘忠平感慨道,小时候商人的骡马队成群经过,后来唱戏、放电影、赶场赶集也人山人海,到如今只有十几户人家还住在这条街了。
刘忠平,土生土长的邮亭镇(原邮亭铺旧址)人。“我们家从经营豆腐店,再到开百货店,一直就在这条街。”刘忠平指着不远处的公路说,自从老成渝公路修起了以后,这里人就少了,家里的店也就没继续开了。
如今的邮亭铺老街,存余不到1公里,近3米宽的石板路两旁,旧日的穿斗房已经残破甚至坍塌。然而,如今还住在老街的群众对此却并不在意,“现在公路修通后其实很方便的,公路、铁路在我们邮亭设站,要吃正宗邮亭鲫鱼,要看大足石刻,都要从这里过。”
时至今日,邮亭镇境内成渝铁路、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成渝客运高速铁路专线等交通干线密集交错。历史破开缝隙,让大足石刻与成渝铁路来了场穿越千年的握手,5万余尊晚唐摩岩造像借助穿境而过的11公里成渝铁路声名远播,曾经赢得过往行旅客商的青睐的“邮亭鲫鱼”,依旧沿着古驿道在成渝两地遍地开花……
(黄伟 李平 张熙琳 图/朱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