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城文化流光溢彩 重庆新韵熠熠生辉 ——重庆市渝中区朝天门母城文化纪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9-10 11:05

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以朝天门为代表的重庆古城门记载着巴渝大地的沧桑变化和巴渝儿女的不屈岁月,它们或精选得天独厚的位置建城,或修筑城池防御外敌,或拓宽城墙保护城民安全……

母城文化、开埠文化、城市更新,3000多年的岁月积淀,一个个璀璨的文化记忆,凝结成今天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着一代代巴渝儿女砥砺前行。

走进朝天门街道辖区,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白象街、湖广会馆一一揭开历史的面纱,探寻隐匿于岁月中的鲜活印记,感知母城文化,品味新韵重庆。

3000年积淀,筑满保家卫国的情怀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报准;东水门,有一个四方古井,正对着真武山,鲤鱼跳龙门……”在央视纪录片《城门几丈高》里,重庆方言唱出了民谣《重庆歌》,低沉的乡音里,藏着这座城市久远的母城故事。

乾隆版《巴县志》对重庆城池记载:“重庆府城,周十二里六分,门十七,九开八闭,俗以为九宫八卦之形,环江为池。”

图源:渝中区图书馆

“在古代,这些城门不仅有平衡天地阴阳之意,更有效阻隔外敌入侵,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重庆市渝中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唐嵩介绍,公元前316年,秦国灭掉巴国后,占领江州,秦国丞相张仪筑江州城,即《华阳国志》记载的“仪城江州”,是文献记载的重庆城最早的筑城记录,江州城是重庆古城第一次大规模筑城。

226年(蜀汉建兴四年),江州都护李严在历年城址基础上,修筑了周围约7公里的城池,扩大了古城范围。李严修筑的城池是重庆古城发展史上第二次筑城,形成了后世重庆古城的大致轮廓。

到了1240年(南宋嘉熙四年),重庆古城迎来了第三次大规模砌筑。为防御蒙古大军进攻,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彭大雅将城池向西北进一步拓宽,蒙军在攻城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据介绍,重庆古城第四次大规模砌筑为明洪武六年(1373年),乾隆《巴县志》记载:“明洪武初,指挥戴鼎因址砌石城”,其依据“九宫八卦”的理念设九个开门,八个闭门,以示“金城汤池”之意。至此,重庆古城“九开八闭”十七门的城垣格局形成,将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命名为朝天门。

清代的渝城图。 图源:网络

大江大河和古城门,滋润和守护着一代代巴渝儿女,他们以朝天门为基点,凭借自身的智慧,一次次抵御外敌于此,其坚强不屈、顽强奋进、保家卫国的精神,凝练成城市的精神内涵,代代传承。

100年开埠,见证封闭的重庆走向世界

晚清时期的重庆朝天门,城墙和炮台没能阻挡住列强入侵。1891年,重庆正式开埠设立海关,将关址设立于朝天门附近的“糖帮公所”。朝天门100多年的开埠记忆,见证了重庆从封闭走向世界的发展历程。

1911年英国人拍摄的朝天门城墙。 源:重庆地方志办公室

重庆开埠后,外商在渝设立洋行、开办工厂,将西南物产通过重庆输入国际市场,促进了区域经济与外部市场的初步融合,客观上促进了本地工业发展。但开埠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冲击本土经济,外商通过洋行控制贸易,挤压本土企业生存空间,加剧了社会矛盾。

据清代乾隆版《巴县志》记载:“三江总汇,水陆冲贾云屯,百物萃聚,不取给于土产而无不给者。”当时,重庆朝天门港口因地处两江交汇,在清代已成为粮食、药材等物资的集散地,成为长江上游第一大港口。

晚清时期的朝天门。 图源:重庆地方志办公室

1898年3月9日清晨,英国人阿奇博尔德·约翰·立德订造的“利川”号轮船经过二十余天成功到达朝天门港口。立德乘坐的是重庆人见到的第一艘铁皮轮船,被当时的重庆人称之为“会游水的铁甲虫”。它的到来,结束了帆船航运一统三峡的时代。

立德夫妇。 图源:重庆市北碚区城乡文化建设促进会

图源:网络

10年后,重庆人创办“川江行轮有限公司”建造了自己的轮船“蜀通”号,推进重庆交通运输近代化的进程。

巴渝文化研究专家林文郁介绍,1891年,英、美、日等国开始在白象街开设洋行、电报行,白象街一带开始形成重庆最早的“金融街”。

金融业的繁盛也客观上促进了重庆近代工业的发展。1891年,本土商人邓云笠在重庆成立“森昌洋火公司”,成为重庆民族工业的雏形;1905年,重庆最早的官办本地银行浚川源银行诞生,带动重庆本地的钱庄和银行业相继兴起;随着重庆烛川电灯公司的发电厂烟囱冒出第一缕烟……随后,棉纺织业、矿业、电业等企业相继兴办,为重庆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城市更新,那些曾经斑驳的、被淹没在时光洪流中的城市记忆,又重新浮出水面,白象街按照历史遗存,还原出了重庆开埠的历史场景。游客们从老建筑的踪迹中,寻找老重庆那段由封闭走向世界的难忘岁月。

白象街。 图源:网络

百年大移民,铸就独特城市气质

大川大河的交汇,大开大合的城门,重庆敞开怀抱迎接着五湖四海的人们。上百年的族群融合和商埠开放,养成了重庆人不畏艰险,包容接纳、迎难而上、豪迈的性格特征。湖广会馆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湖广填四川”活历史,默默诉说着往昔移民们在此扎根、融合,进而塑造出重庆这座山水之城的独特城市气质。

朝天门街道辖区的湖广会馆。 图源:网络

在明末清初,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湖北、湖南、广东等地居民迁入四川(含今重庆),第二次高峰时,移民超200万,奠定了重庆人口基础。这些移民不仅促进了人口增长,还带来了语言、饮食等文化融合,例如重庆方言中保留的“湖广调”就是历史的印记。

当时四川三面环山,只有东部长江水路方便与外省相通,因而川东重镇重庆便成为移民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的第一个大落脚点。据资料显示,到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庆府人口已逾234万,其中85%是外来移民,当时的重庆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

湖广填四川。图源:网络

移民到重庆后,开始建立会馆。清乾隆《巴县志》记载,到1892年,重庆已有广东、浙江、福建、湖广(湖北、湖南)、江西、江南(江苏、安徽)、山西、陕西、云贵(云南、贵州)9座会馆。

重庆渝中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景区事业部负责人刘欣锐介绍到,朝天门街道辖区的湖广会馆建成于康熙年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是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历史见证,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其禹王宫、齐安公所、广东公所等建筑群的结构和风格,融合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重庆等地的建筑特色,是中国明清南方建筑艺术的代表。

广会馆里的移民场景。图源:渝中文

如今,游客到湖广会馆,能看到赤野千里、召民徙蜀、峡江历程、水路到川、陆路艰辛、风餐露宿、攀援栈道等场景,感受移民们带着铁锅、干粮和食盐等,坐船溯长江而上,历经三峡险滩等情景,真切体会到移民入川的艰险。

移民们带来的文化与习俗,经过岁月的沉淀,已深深扎根于重庆这片土地,成为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重庆人。坚韧不拔、开放包容、豪爽耿直、勇敢创新等城市特质,早已融入重庆的城市血脉,成为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DNA。

城市更新历程新韵重庆魅力十足

朝天门在岁月的变迁中,历经风吹雨打,始终以挺拔的姿态,立于时代的潮头,成为重庆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灯塔,也成就了重庆城深厚的母城文化底蕴。

走进现在时尚而大气的朝天门广场,时而能看见本地人驻足,观看两江交汇的风景;时而看见游客漫步,拍摄来福士的风光……如今的朝天门广场,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的新地标,展现新韵重庆的风采。

朝天门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城市更新的发展,1998年初,重庆市政府决定修建新朝天门广场。

朝天门广场。 图源:网络

据了解,新建的朝天门广场由观景广场、护岸梯道和交通广场三大部分组成,总面积为8万平方米。广场两侧有题刻“古渝雄关”和“朝天门”字样。护岸梯道共有208步台阶,宽约20米,连接观景广场和水码头。

同时,在朝天门广场上,还建设有“零公里”标志(2005年建设)。据了解,“零公里”标志最中心是一个1.2米直径的12块铜铸弧面圆形体——重庆地图,周围是一圈绿色玻璃钢圆环,外围有放射形灯带,由青铜山水浮雕包裹。该标志于2005年9月18日正式启用,标志着重庆市公路网络的起始点。

重庆市“零公里”标志点 图源:网络

朝天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朝天门广场作为新时代新重庆的展示窗口,其设计上突出朝天门深厚的历史底蕴,如“古渝雄关”石刻等,同时又将重庆地图、山城特色等重庆元素巧妙融入其中,展现重庆雄奇山水、古文化脉络与新时代发展交替的底蕴,让游客既能感受到朝天门的历史文脉,又能成为游客打卡重庆的地标。

朝天门广场的修建和改造,是重庆推进城市更新的缩影,让古老的朝天门在新时代亦能焕发出熠熠的光彩,凝结成今天重庆母城的深刻底蕴,也成为重庆这座城市的一张文化金名片。

渝中半岛。 图源:网络

忆古铭今。朝天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时代的朝天门已扬帆起航,踏上新的征途,展望未来,朝天门将依托厚重的母城文化,前赴后继地书写更为精彩的历史篇章。

(黄兆娟)

编辑: 唐国利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