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工深度|重庆67名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在平凡中书写非凡的时代答卷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28 10:39

4月28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大会,隆重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表彰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这是党的二十大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后,首次开展全国性劳模表彰,必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顽强的奋斗、更加智慧的创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不懈奋斗。

重庆市67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获此殊荣。他们中既有扎根一线的产业工人、躬耕田野的乡村振兴带头人,也有潜心科研的学者、守护基层的治理先锋,更不乏以青春之姿勇立潮头的90后新生代。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名单,不仅是对奋斗者的崇高礼赞,更奏响了新时代劳动者踔厉奋发的最强音。这67位代表,将引导全市广大职工形成以劳模为榜样、努力争当劳模的氛围,为重庆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生代崛起:青春绽放奋斗

从年龄划分来看,新生代劳动者正在崛起,成为劳动者队伍的主力军。在这67名代表中,80后有27人,90后有5人,占了近一半人数。他们年轻而富有朝气,勇挑重担,展现出强烈的担当精神。

这些新生代劳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价值。90后的重庆五一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聂凤,在技能大赛中斩获多个冠军,将世赛标准和技术手法融入课堂,培养出众多优秀学生;1993年出生的徐颖雪,是重庆市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她长期扎根施工一线,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带领团队获得多项专利和奖项;95后的廖泽萌,是迪亚斯(重庆)物流有限公司网约配送员,作为外卖骑手兼社区工会委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志愿服务和宣讲活动,事迹多次被媒体宣传。1996年出生的袁玉,是重庆建工无损检测工程有限公司焊工、焊接教官。他有精湛的焊接技术和创新能力,参与研发的管道焊接施工工法被确定为重庆市级工法,在多个项目中推广应用。

这些年轻一代劳动者立足岗位、脚踏实地、永不言弃,他们用青春重新定义“劳动”内涵,书写着“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时代注脚。

产业工人创新增效:匠心铸就制造脊梁

作为国家重要制造业基地,重庆拥有超566万产业工人大军。在这支队伍中,一批技术精湛、勇于创新的工匠先锋脱颖而出,成为推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的核心动能。

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职工唐跃辉,致力于新能源汽车试验与试制,创立“听、闻、望、触、感”五字工作法,建立“深蓝汽车试验验证体系”,为企业培养了多名技术能手和拔尖人才;重庆科力线缆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王兴强,从事电线电缆生产工作近20年,参与多项新产品研发,协助公司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

重庆山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方金奇,带领团队在变速器换挡机构总成及核心关键零部件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每年新增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窑炉技术专家杨平原,承担高效节能环保窑炉的建设和技改,实现单窑产能大幅提升,单位能耗显著下降,累计经济效益超2.7亿元。

这群产业先锋用智慧与汗水诠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他们的创新实践,不仅为企业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能,更彰显了重庆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跨越的坚实步伐。

振兴乡村“领头雁”:绘就田园新图景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正成为改变乡村面貌的中坚力量。

永川区何埂镇石笋山村党委书记邓昌碧,争取项目修建通组公路,带头发展宾馆和农家乐,流转土地建成茶园、果园,带动当地村民就业500余人;“轮椅绣娘”石胜兰,是奉节县胜兰蜀绣艺术工作室的绣工,作品多次斩获国家级“工匠杯”金银奖,她还积极培养技能人才,为推动非遗传承、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南川区逢秋荣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劳动者冯秋容,返乡创业种菜,成为“蔬菜大王”,致富不忘众乡亲,解决老弱病残村民就业,帮助培训村民,助农增收3500余万元。巫溪县峰灵镇谭家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天杰,带领村民种植晚熟冬桃,探索农村“三变”改革之路,使谭家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录,被确定为农业农村部农村“三变”改革市级示范点。

他们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播种希望,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奉献乡村,将传统农业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这些“领头雁”正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基层穿针引线人:绣花功织就幸福网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此次评选的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中,就有多位基层工作者,他们以绣花功夫将惠民政策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人民群众的“定海神针”。

沙坪坝区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负责人王玥丁,创新“七步脱困法”,量身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升级服务阵地,每年服务职工10万余人次。开州区汉丰街道迎宾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任静,创新提出社区治理“六单工作法”,创新“1236”网格治理模式,“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南岸区弹子石街道东山坪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廖愿,推行“窗帘约定”,用温情守护“一老一小”,创新打造新就业群体参与“微网格”治理,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居民幸福感。

这群在基层默默无闻的工作者们,甘愿当好社区“一根针”,穿起居民“千条线”,在网格化治理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将党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

科研尖兵:攻克“卡脖子”的破壁者

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重庆科研工作者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通过专利赋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教授何光华,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课题),构建杂交水稻耐热育种技术体系,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1516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06.19亿元。80后的王川洪,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职工。他领衔和参与解决集团公司生产难题16项、企业生产难题80余项、科研项目8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乐梅,坚持融入现代化城市治理,建成世界规模最大山地城市轨道网络,攻克互联互通CBTC世界性难题;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窑炉技术专家杨平原,先后承担20座高效节能环保窑炉的建设和纯氧燃烧节能技改,实现单窑产能提升超过7倍,单位能耗下降约40,累计经济效益超2.7亿元。

他们初心不改,在科研路上的默默耕耘。生动诠释了真正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智慧和实干描绘出了一幅幅奉献者的优美画卷。

平凡岗位见真章:微光成炬照征程

在荣誉殿堂里,更多身影来自最普通的岗位。他们数十年如一日,重复同样的工作,展现出对工作的一份敬业和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王美文是合川区金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职工,他20年如一日坚守生产一线,特别是在安全生产夜班岗值守巡查近10年,成功处置夜间漏料和制氧站回火等安全事故30余起,避免损失1000余万元。殷其龙是重庆市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职工,他20年出租车驾驶无违章、投诉、事故,安全行驶超200万公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8次调研偏远乡村、17次调研企业,实践“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承诺。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的磨工朱举华,成功攻克核电上充泵核心零部件加工难题,有力推动了核电装备国产化进程。

微光成炬,涓滴成海。这些扎根平凡岗位的劳动者,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劳动者“择一事终一生”的匠心与“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诠释着再普通的岗位都能成为绽放人生价值的沃土。

致敬劳模精神:凝聚奋进新时代磅礴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此次评选的67名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80后、90后占比近半,折射出重庆劳动者队伍年轻化、高技能化的趋势。他们中55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44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12人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都掌握专业技术资格,彰显着“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时代特征。

这67人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和单位,更代表着重庆全市所有的产业工人和劳动群众。当前,重庆正实施创新劳模精神示范引领工作方法,仅2014年就新建市级以上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50家,命名10所重庆工匠学院,推进产业工人学历能力全国试点。开展千场劳模宣讲,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蔚然成风。

站在新征程的起点,重庆劳模群体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引领全市劳动者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

编辑: 唐国利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