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温度,从一间干净的房间开始——渝中区首家社区社会企业开展首单业务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18 15:16

4月16日下午,春日暖阳洒进上清寺街道学田湾社区的一户居民家中。屋内,保洁员大姐正有条不紊地擦拭窗台、清理厨房。水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氤氲出一个普通家庭久违的烟火气。坐在沙发上的林婆婆微笑着看着她忙碌的身影,不时感慨:“人上了年纪,哪还能打理得了这些?以前要靠政府安排人来打扫,现在社区自己出人,价钱又实在,真是帮了我大忙。”

▲渝中区首家社区社会企业开展首单家政业务

这并非一次普通的上门服务。这是渝中区首家社区社会企业——重庆学田乐享社区生活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落地运营的第一单家政业务。

该企业紧紧抓牢“惠民”这一根本落脚点,注重社会效益和公益效益,以社区社会企业“自转”带动服务群众“公转”,让居民服务更有温度,迈出了社区基层治理的路径上“自我造血”的关键一步。

从“输血”到“造血”

一场历时多年的社区创新实践

这家社区社会企业的成立,并非一时兴起。

“我们社区老年人多、困难群体多,面对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政府财政经费、项目经费难以长期维持。”上清寺街道学田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也是该企业董事的徐红利说,“我们一直在想,有没有一种方式,不等靠要、靠社区自己,也能把服务做下去?”

这一思考,最初源自对“五社联动”机制的持续探索。近年来,上清寺街道学田湾社区持续通过街道阳光家园社区慈善基金整合资源、培育社区合伙人等方式,为辖区困难群众提供家政、送餐、托育、理发等多元服务。但随着资金紧缩、需求增长,如何“转方式、强内核”成为迫切课题。

▲联动辖区单位为老年人送菜

就在此时,随着渝中区委社会工作部探索培育发展社区社会企业的政策出台,为社区注入了新希望。学田湾社区秉承“扎根社区、用商业手段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求,实现社区的自我造血和可持续发展”的宗旨积极探索,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议事会、上门征求意见、志愿楼栋长宣传等方式了解居民需求,并结合市场调研完成企业可行性分析。由学田湾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额出资,正式注册成立“重庆学田乐享社区生活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依托社区“大党委”良好基础,发起社区“合伙人”计划,通过“输血+造血”的方式解决公司启动和运营问题。

首单业务落地

困难群体服务与就业的“双向奔赴”

与传统家政公司不同,“学田乐享”的保洁员,都是来自本社区具备劳动能力、但长期未能稳定就业的困难居民,都有着多年工作经验,对社区情况也格外熟悉。

“以前做过保洁,但岁数大了,找不到活干。这次是社区社会企业招人,我第一个报了名。”一位阿姨笑着说,“社区开展‘商居社’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活动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参加社区活动,现在能有机会服务街坊邻居,还能有一点收入,我既觉得踏实,又觉得自己的服务有价值。”

在企业运行前期,社区通过入户摸排和动态管理,建立起居民服务(困难群体)与就业的“双向清单”:一边是急需帮助的高龄老人、重病家庭、残疾人,一边是希望实现就业的低收入人群,企业对接需求、培训技能、分派任务,以低偿价格换取高品质服务,反哺社区发展,形成一个微型却高效的服务闭环。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服务真正落到困难群体的家门口,也让更多人实现自食其力。”徐红利表示。

不是一家普通公司

而是一种共治共建的基层治理模式

这家企业,在服务群众的同时,还能赚钱反哺社区发展,它更像一个撬动社区基层治理新格局的支点,连接起居民需求、公共资源和市场机制。

目前,“学田乐享”正在围绕物业服务管理、在地文化推广、民生服务运营、日间照料等五大方向,谋划未来发展。除了家政服务,还计划在社区老年教育、文化研学、社区食堂、课后托管等方面拓展新业务,形成“微服务带动大生态”的服务格局。

制度设计上,“学田乐享”采取社区居民委员会100%控股的治理结构,重大事项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决策、议事会执行,确保企业始终扎根社区、服务居民。截至目前,已有20余位居民、2家企业报名参与成为“社区合伙人”,共同参与项目运行与监督。

“我们想做的是‘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一个真正属于社区的‘生活服务共同体’。”上清寺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来企业有了利润,我们将收益用在社区居民服务、邻里空间改造、社区文化营造上,也会反哺到上清寺街道阳光家园社区慈善基金,促进社区发展,让‘共建共享’成为社区最动人的底色。”徐红利笑着说。

▲联动城投建设公司为老年人理发

从林婆婆家的整洁窗台,到一份有保障的社区岗位,这家渝中区首个社区社会企业的落地,不仅让服务更精准、让治理更有力,更开启了一种基于“在地需求、在地解决”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它的每一步,都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生动注脚。

(杨晨)

编辑: 彭光瑞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