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元宵晚会重庆分会场 川江号子唱响渝中非遗创新
2025-02-14 13:02
▲央视元宵晚会,曹光裕唱响川江号子。
“千帆逐潮浪,浩荡出峡江,灯明千家暖,月圆万户甜,吆哦嘿咯吆哦,一起来团圆嘞!”
2月12日晚,2025年央视元宵晚会重庆分会场节目《上元欢渝夜》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曹光裕身穿船工服装登台,一首雄浑有力的川江号子响彻央视元宵晚会舞台,传达着重庆人的豪迈、乐观精神。
据了解,川江号子是川江水系船工们驾船劳作时所唱的歌谣。自古川江皆以木船载客运货,船工和纤夫摇桨拉纤充当动力。曾经的川江航道上,每一个险滩都是一道鬼门关,号子头便根据江河的水势、船行方向和船工的劳动节奏,编创出一些不同音调、不同情绪的号子,构成了整体变化丰富的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既是劳作加油令,也是生活调味歌,体现了川江流域劳动人民顺应自然、团结抗争、乐观豁达的精神,具有传承历史悠久、品类曲目丰富、曲调高亢激越、一领众和徒歌等特征。”渝中区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06年,川江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渝中区1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曹光裕(第一排左五)表演川江号子。(资料图)
作为川江号子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光裕功不可没。
20世纪80年代,17岁的曹光裕在朝天门码头趸船上做船工。白天拉船唱号子,晚上守船唱号子。1987年,喜欢唱歌的曹光裕拜师当时川江段最出名的“号子头”陈邦贵,开始了川江号子的学艺之路。
在轮船代替木船的初期,集表演和艺术于一体的纤夫和“川江号子”是川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05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在重庆召开,曹光裕受邀在闭幕式表演。第一次登上大舞台,当曹光裕喊出那一声川江号子时,台下观众掌声如潮。
“以前想都没想过,土里土气的‘号子’也可以登上大舞台。”此后,川江号子便融入了曹光裕的血脉。
一方面,他奔走在各个码头,搜集和整理老船工的号子声,丰富川江号子的音乐形式。另一方面,他积极争取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渝中区非遗中心支持,成立川江号子传习所,陆续将十几个平均年龄65岁的老船工组织起来,取名为“老船工艺术团”,开始对外表演,并免费教授“号子”。
▲川江号子演出。资料图
2013年7月,川江号子在德国维尔宁格罗德市中心广场唱响,掌声雷动,曹光裕热泪盈眶。
眼界开阔了,思维也活了起来。
回国以后,曹光裕开启了川江号子的融合发展探索。他说服在四川音乐学院读研究生的儿子曹羽加入,把川江号子做成音乐剧,推出了《船到码头把酒喝》《拉起江河闯风雨》等不同主题、风格的作品,并将舞台搬到了学校、轮船等不同地方,让“土号子”长出了“新翅膀”。
▲川江号子演出。资料图
这一创新,也让川江号子走进了元宵晚会舞台。
2月12日晚,央视元宵晚会《上元欢渝夜》中,曹光裕和歌手希林娜依·高同台,以川江号子唱响重庆分会场主舞台。演出以《太阳出来喜洋洋》为基本旋律,一改以往川江号子的沉重,做了大幅度调整,更体现了新时代、新面貌、新重庆的城市人文,让人耳目一新。
“大家元宵节看到的川江号子,在保留川江号子高亢爆发力唱腔的同时,融入了更多节日喜庆的元素,既有江涛拍岸的豪迈,又有元宵喜庆的灵动,这才是新时代的重庆精神。”曹光裕说,歌曲从定稿到录制小样、最终登台演唱,中途经历了无数次的修改、磨合,最终才与广大观众见面。
对于演出效果,曹光裕十分满意。“川江号子的传承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如今已享誉世界,在央视元宵晚会上推陈出新、守正创新,让川江号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曹光裕说,传承让传统得以延续,创新让传承更值得期待。川江号子和其他非遗项目一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未来他会继续守正创新,展现新时代新重庆的新风貌。
(渝中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清娴)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