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县隘口镇:“竹笋加工”辟新径,“强村富民”绘新景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4-16 09:39

最美人间四月天,隘口镇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可谓“山上挖笋忙,山下加工旺”。在山坡竹林间,村民们正忙碌地挖掘破土而出的鲜嫩春笋;山下竹笋加工厂,工人们正将一筐筐鲜嫩的竹笋分拣、蒸煮、切片、烘干,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浓郁的竹香。

抱团发展,强村公司闯出新路子

“近年来,隘口镇紧扣‘集体创收、农民增收’目标,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打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联合体,成立由11个村社联合组建的‘强村富民公司’,形成抱团式发展。通过职业经理人操盘,因地制宜确定运营项目,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闯出一条强村富民‘新路径’。”隘口镇党委书记周世前说。

隘口镇以强村公司为切入点,构建“党建引领+政策赋能+项目支撑+专业操盘+农户受益”联农带农长效机制。引进湖南一家农业有限公司,共同创办竹笋加工厂,强村公司负责厂房建设与设备采购,湖南公司负责技术指导与销售,将不起眼的“小竹笋”变成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盘活资源,小小竹笋焕发新生机

隘口镇及周边竹产资源丰富,竹笋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长期以来,村民们只是自发自采自食,竹林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如何让这漫山遍野的竹笋从“山疙瘩”变成“金疙瘩”?隘口镇有了思路。

盘活村集体闲置厂房是第一步。通过在闲置厂房基础上建设竹笋加工厂,精准盘活闲置厂房3个3300余平方米,让“沉睡资源”变成“活资产”,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唤醒生态资源是第二步。强村公司找准“立竹优势,做竹文章”的发展思路,唤醒镇域竹笋面积1.2万亩,辐射周边地区竹笋面积10万亩,撬开了集体经济增收的“阀门”,蹚出了产业振兴“蝶变路”。

隘口镇镇长龙军表示,竹笋属于季节性产物,只在春季忙碌,但竹笋加工厂会一年四季机器轰鸣,分季节加工茶叶、竹笋、银花、黄精、黄柏等,这里的老百姓也会常年有活干。现在工厂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个人在这做事,最少时也有20-30人,解决了很大的就业问题。

据了解,今年是隘口镇竹笋加工的第一年。竹笋加工厂预计年收购鲜笋300万斤,产出笋干20万斤;年产值约600万元,利润约60万元,隘口镇11个村社村集体收益约4万元,直接带动务工就业100余人,有效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绿色杠杆”。

市场运营,竹笋加工带来新发展

“竹笋加工是我们强村公司谋划的第一个生产项目,现在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也是我们最有干劲的时候。”强村公司总经理宗兵说,“工厂现在主要是生产玉兰片和楼梯笋,实行订单化生产模式,干竹笋销路长期稳定,我们需要大量的鲜笋货源。鲜笋收购价格根据市场变动而调整,前期为了鼓励并发动村民挖笋,我们的收购价格是1.4元每斤(去壳),每天平均可收鲜笋4万斤。”

这些天,前来送鲜笋的村民络绎不绝。“以前挖笋,就为了自家吃或送人,有时也晒干一些,现在挖的笋可以卖给强村公司,我一天挖两个小时,能挖200多斤,挖了4天,我已经赚了1000多元了。”村民王宗诚笑着说道。

隘口镇竹笋加工厂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三重效益”的协同增长,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模式。不仅让村民通过挖竹笋卖竹笋得到了一笔不错的收入,而且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带动村民务工增收2万元以上,有效激活了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竹笋加工还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林下经济,真正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强村富民的金山银山。

一根竹笋撬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隘口镇将继续加大对竹笋产业的支持力度,在竹笋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上下足功夫,把竹笋产业打造成为强村富民的增收产业,让更多老百姓就业增收,共享生态红利。

(李伟丽 温华凤)

编辑: 彭光瑞   审核: 王萃 主编: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