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县涌洞镇: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川河盖旅游景区绽放新颜
2025-01-06 10:10
冬日,漫步在川河盖旅游景区里,打卡革命老区的红军纪念公园、梳子山、锯齿岩等景点,头顶上方是蓝天白云,脚下是绿草如茵,徜徉其间,清风拂面。
近年来,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持续支持下,秀山县涌洞镇坚持以“小庭院、美环境、促增收”为目标,通过“三增”行动,全力打造川河盖旅游景区,将发展“庭院经济”与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创建紧密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据悉,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持续安排彩票公益金项目,重点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工作。涌洞镇作为受益地区之一,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加速推进川河盖区域发展。
“三联动”引领发展,庭院经济显成效
涌洞镇在推进庭院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三联动”机制,即党员群众联动、产业融合联动、院落整治联动,高位推进强引领,形成了自下而上的主动发展格局。
党员群众联动方面,涌洞镇依托院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以家庭为阵地,以庭院为载体,融合院落“四治”路径,推行“院落制”。通过搭建“一长两会一队”和党员联户等治理机制,涌洞镇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形成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
同时,涌洞镇结合和美院落创建实际,充分利用川河盖旅游资源,发展“庭院+乡村民宿(农家乐)”“庭院+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在川河盖上,院落发展起了民宿和中药材种植;在盖下,则引导庭院发展贡米、茶叶等主导产业。这种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提升了庭院经济的附加值,更形成了规模连片效应,为当地群众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变“院景”为“钱景”。
“N业态”拓展空间,庭院经济树典范
近年来,涌洞镇坚持“N业态”发展思路,通过种养主体推进、庭院辅助示范、民宿精品打造等举措,形成了一批庭院经济示范样本。
通过板凳课堂等形式,涌洞镇鼓励农户充分利用院落的破旧盆、猪槽等物件发展多肉种植等“庭院经济”。野平村枫坪组田茂立,利用房前屋后小空地、废弃的树木等物件种植多肉、绣球花、菊花等花卉,逐步让“闲置地”变身“示范院”,一年收入近10万元。
夏季,涌洞镇充分利用川河盖“凉”资源,重点发展乡村民宿。村民杨胜友将自己的农家乐取名为森林小屋,开始培育特色森林+康养+避暑创意民宿。从最初的6间小木屋发展成现在的15间,旺季每天接待上百客人。目前,涌洞镇已发展乡村民宿60余户,解决100余人就业。
“三保障”筑牢基石,庭院经济稳前行
“为确保庭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镇坚持‘三保障’措施,即人才技术保障、资金项目支撑、购销帮扶保障。”涌洞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人才技术保障方面,涌洞镇联合重庆乡村菜品研究院等部门开展乡村菜品烹饪、服务意识、服务礼仪和服务技能培训。同时邀请重庆市乡村旅游协会专家团队进驻重点乡村民宿,帮助业主提炼企业文化和餐饮文化。
对于资金支持而言,涌洞镇出台《秀山县涌洞镇民宿(农家乐)奖补暂行办法》,对发展乡村民宿的主体进行补助。同时针对发展庭院经济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实施到户奖补激励。
此外,针对购销帮扶保障,涌洞镇线上利用合作社、壮美川河电商平台将庭院农产品纳入“消费帮扶统计产品”,线下利用重庆市商务委帮扶集团成员单位社会力量优先推介销购庭院经济院落的产品。
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涌洞镇多措并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未来,涌洞镇将继续深化庭院经济发展模式,为革命老区的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刘玉珮 彭胥嘉 徐胤)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